郭承芸 范方喜 罗素梅
摘要 赣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植被繁茂,属于第二类油用牡丹适宜种植区。本文从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种苗处理与定植、追肥、平茬及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赣南高山丘陵地区凤丹油用牡丹栽培技术,以期为推进赣南油用牡丹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油用牡丹;凤丹;栽培技术;赣南高山丘陵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3-0110-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油用牡丹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原生态木本油料树种[1],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和油用价值[2]。油用牡丹籽油具有降血糖、保肝、增强免疫等多种功效[3],对我国日益增长的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人群来说,是一剂“良心药”。随着凤丹牡丹籽油成为新资源食品后[4],江西省加快了对凤丹牡丹的引种栽培进度。调查发现,赣北、赣中、赣南均有凤丹牡丹栽培,因缺乏对凤丹牡丹生态习性的研究,大多仿照种源地的栽培管理模式,导致引种栽培效果普遍不理想,对江西省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形成阻碍。根据赵孝庆等[5]对全国油用牡丹栽培适宜区的分类可知,江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第三类,不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但赣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气候凉爽,植被繁茂,符合赵孝庆等[5]划分的第二类适宜种植区的要求,因而制定赣南“本土化”的栽培管理技术至关重要。其中,除草、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是保证油用牡丹正常健康生长的关键。
1 选地与整地
凤丹牡丹喜阳、耐旱,忌涝怕热[6]。根据凤丹牡丹的生物学特性,应选排水良好的山地或丘陵地带,林分郁闭度<0.5,坡度在10°~45°之间,沙质土壤为好,pH值6.5左右。不宜选择基本农田种植,一是不与其他经济作物混栽;二是基本农田多数地势平缓,不利排水;三是基本农田大部分为黏性土,不利于凤丹牡丹根系生长;四是山地、丘陵地势较高,植被繁茂,气候凉爽,可有效缓解赣南夏季高温对凤丹牡丹生长的阻碍。定植前15~20 d,需将种植区内的杂灌、杂草清除,施用有机肥15 t/hm2+复合肥450 kg/hm2作底肥,并且添加生石灰750 kg/hm2、毒死蜱900 g/hm2及氯溴異氰尿酸900 g/hm2等土壤杀虫杀菌剂,深耕细耙,起垄做畦。
2 品种选择
适宜选择山东省菏泽地区的三年生凤丹牡丹实生苗,地径在15~20 mm之间。实生苗根系发达,生长健壮,无病虫害。
3 种苗处理与定植
购买的凤丹实生苗应放在隐蔽处晾干1~2 d,使肉质根轻度失水,以利于后期生根。若根系有腐烂、病斑或损伤,需进行修剪,并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多菌灵500倍液浸泡20~30 min。赣南地区气温偏高,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移栽为宜。结合种植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种植密度,如土壤贫瘠、地势较陡,应增加种植密度,以株行距40 cm×60 cm为宜;如土壤肥沃、地势平缓,应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以株行距40 cm×80 cm为宜。定植时,穴深30~35 cm,以不盘根为宜。定植后需覆土5~10 cm厚,浇定根水,并且覆盖银黑双色地膜,以防杂草和保温保墒。
4 追肥
定植第1年,一般不追肥。从第2年开始追肥,每年追肥3次。第1次追肥在2月中旬(即开花前),施用有机肥450 kg/hm2和复合肥225 kg/hm2。第2次追肥在4月中下旬(即花谢后),施用复合肥300 kg/hm2。第3次追肥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施用复合肥450 kg/hm2。
5 平茬
定植后第1年,一般不平茬。从第2年开始平茬,连续平茬2~3次,平均每株保留8~10个枝条为好。每年12月对凤丹牡丹进行平茬,剪去距地面1 cm以上的部分。
6 病虫草害防治
赣南地区春季多雨少晴,空气湿度大,病害较为严重,应及时进行有效的预防。病害于3月中旬开始出现,主要为灰霉病,可在3月初,每隔7~10 d喷洒1次代森锰锌与噻菌铜,共喷洒3次,可以有效预防灰霉病。5—6月,赣南地区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生灰霉病和褐斑病,可以每隔15 d喷洒1次代森锰锌与多菌灵,共喷洒3次,即可有效预防。
赣南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草害普遍较为严重。种植区应遵循以预防为主、后期人工除草为辅的原则。种苗移栽前,应对园区进行全面除草,可喷洒草甘膦混合芽前除草剂,并且覆盖防草膜。定植后,定期人工除草或拔草,可以有效防治草害。
7 参考文献
[1] 王会英.探讨油用牡丹苗木繁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2017(3):16.
[2] 韩长志,左安建,刘云霞.油用牡丹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6(20):194-197.
[3] 苏建辉,张玉,刘成祥,等.牡丹籽油及植物提取物的降血糖降血脂活性[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8,37(7):739-746.
[4] 朱恒星,唐佳佳,戴前莉,等.油用牡丹良种‘凤丹引种栽培观察[J].南方农业,2016,10(1):10-12.
[5] 赵孝庆,索志立,赵建朋,等.中原牡丹品种可推广地区及相关栽培技术[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8,26(增刊1):1-45.
[6] 韩红英,汤素青,孙艳艳,等.凤丹牡丹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