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典词学教学模式探索

2020-08-04 08:26韩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年9期
关键词:词学高校创作

韩波

摘要:词学是高校古典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是从作品的解读和鉴赏角度,对词作内容、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教学效果。文章从实践教学角度出发,将作品吟唱和词学创作等方式纳入到教学内容中,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关键词:高校;词学;吟唱;创作

传统文化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代文学经典日益为大众所关注,并掀起了学习热潮。全国各地的国学班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举办,各地电视媒体对于此类文化节目的传播更是促进了人们对国学的认识。国学学习与传播的新方式越来越多,给高校传统文化的教学带来了新的考验。

传统的古典文学教学模式,重学术研究轻应用,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将文学理论与文学作品按照三七分的比例进行讲授,主要从作家的生平经历、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解析。学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热爱所学习的传统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词学是古典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从此方面入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探索,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经典作品吟唱

词在唐五代时期通常称为“曲子”或“曲子词”,它在体制上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本是和乐而歌的,在流传过程中因为词谱的失传逐渐从音乐文学演变成了书面文学。因此,现代教学中一度不重视词体文学的音乐性。随着诗词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些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或是爱好者开始关注诗词的音乐文学特性,搜集古乐谱进行整理或是谱写新曲并配合作品完成吟唱。将古代词作的吟唱纳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古代词作原有的存在形式,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认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广泛兴起,并逐渐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具有多种感官刺激,信息传输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强等优势。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更直观、形象的理解和认识。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提供的词作吟唱录音对作品进行解析,使学生能够较为直观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教师学习作品吟唱,再教授学生,还可以组织吟唱爱好者成立学生社团,可以实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学习词作过程中还原其“倚声填词”的本来面貌,同时让学生学习吟唱,对于词作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比如选取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作配乐为例,其乐清新、悠远,尽显词作的隐逸之神。伴随着吟唱之声,在斜风细雨中,戴着箬笠、披着蓑衣的渔者形象如在眼前。烟波钓徒张志和每次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通过词作吟唱,可以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趣以及隐逸之乐声情并茂地為学生展现出来。

再如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其乐哀婉缠绵,学生在吟唱中更易体悟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落寞与无奈。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其乐悠扬婉转,学生在吟唱中更易理解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人生哲思。苏轼对儒、释、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学生在词作吟唱中更易明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逸旷达,从而更好地体悟他的词作特色和人生情怀。

这些古典词作的配乐演奏乐器多为古琴、古筝、笛和箫等,能充分体现古典音乐文学之美,学习的过程也是审美愉悦获得的过程。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 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吟唱学习,学生不但会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学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还实现了德育的目的。

二、词的创作实践

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掌握词作内容及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词的创作。以《白香词谱》作为入门的参考书籍。《白香词谱》由清代舒梦兰编选。词谱选录了词作共一百篇,一百调。谱以词长短为序编次,平仄用黑白圈标注,适合初学者掌握词的平仄格律。

以李煜《忆江南·怀旧》为例,在讲解过程中,为学生标注解析平仄规则。

多少恨,

平●仄

昨夜梦魂中。

●仄仄平◎

还似旧时游上苑,

○仄●平平仄仄

车如流水马如龙,

○平○仄仄平◎

花月正春风。

○仄仄平◎

此词作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代表可仄,●代表可平,◎代表平韵,△代表仄韵。在进行创作训练之前,解析词作的内容,明晰词体文学的特色。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开拓了词境,他的词作鲜明体现出词体文学的特点:“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以,词作能够在有限的语言中蕴含无限深意,这与文体特点有着紧密关系。学生在掌握词体文学特色以及相关平仄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训练。教师可选取词作,标好平仄,空出部分字词内容,让学生根据词作的主要信息来判断、填写缺失部分。从词语入手,逐渐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方法,此项训练完成之后,可以让学生仿写词作。从小令入手,如《忆江南》《如梦令》等字数较少的词牌就非常适合学生初学创作时仿写之用。在押韵方面,可以从押平韵和押仄韵等不同方式分别训练。在创作之中,还要学会恰当运用典故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手法。

初学之时,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写作规则,但是在语言的锤炼和词境的创造上并不是很理想。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的创作水平皆有所提升,能够表现明确的主题思想,语言也较为流畅。在学生熟悉掌握这些创作的基本规律后,可以试着仿写长调词,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词的创作。可以设置奖励机制,在学生的作业中设立词的创作这一项,并作为加分的选项,促进学生更好地创作。

三、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

除了在教学内容上设置词作吟唱、创作等内容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对于作品内容解析,注重导言的引入、问题设置和课堂讨论等方面。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解析为例。李清照的词作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以《点绛唇》引入所讲内容,“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俨然是待字闺中的多情少女形象,世人皆谓李清照巾帼不让须眉,而这首词作体现的少女情怀,让学生对李清照其人有全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环节上,也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李清照《如梦令》为例: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是对日常生活情节的描述,酒后清晨作者醒来,问卷帘人,窗外的海棠花是否依旧美丽如初?卷帘人回答:一夜风雨催花,海棠早已经凋零了。看似简单的语言,却蕴含无限的深意。那么,如何将词作鉴赏与作者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结合起来呢?其中,卷帘人究竟是谁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如果在解析词作时一带而过,那么,对于词作的解析就不会透彻。

笔者在此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卷帘人究竟是谁展开讨论。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观点鲜明。实际课堂状况是学生对问题有较为浓厚的兴趣,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有三种说法:

一是词人的侍女。(《唐宋词选释》(俞平伯)释为:“卷帘人,即侍女 。”)

二是词人的丈夫。(《诗词札丛》(吴小如)持此观点,他的主要根据是:“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

三是词人的内心独白。

在课堂讨论明晰问题之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对词作的鉴赏。这种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增强创新意识,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在课前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供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巧妙提出问题,并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紧密联系。通过这些环节的设置,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会得到提升。总之,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知道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最应该深入思考的問题。

参考文献:

[1]王凤秋.教师职业能力[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4:97—98.

[2](清)舒梦兰著.丁如明评订.白香词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3](清)王国维著.徐调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订.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26.

[4]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8,83.

编辑∕杨波

猜你喜欢
词学高校创作
清代词学的体系建构及其现代传承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创作随笔
论杨慎词学思想对其词创作的影响
南宋中期词学理论的拓展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