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森
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基层协商列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体系,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各类职能性组织引领和践行基层协商民主、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要发挥好基层协商民主的治理优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要营造真协商的氛围。想不想协商、愿不愿协商、敢不敢协商,考验着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基层各类组织的政治勇气。协商民主在基层的贯彻落实,首先要看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基层组织的政治自觉。一是要有主动协商的意识。引领基层协商民主是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基层党组织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组织要真正把协商民主作为自身的政治职能与政治责任,作为密切党群联系的重要途径,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有效的载体,主动伸出协商之手,做到决策协商制定、矛盾协商解决,真正做基层事务民主协商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二是要有勇于公开的魄力。公开是协商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公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协商民主。基层各类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依法、依规开展党务、政务、财务的公开,要让基层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基层组织的钱是怎么花的、事是怎么干的、人是怎么用的、未来是怎么想的,让基层社会各界在信息公开中感受基层组织民主协商的诚意。三是要有敢于协商的勇气。协商民主的实质就是“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制度化实践。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组织要敢于对基层群众有质疑的决策开展民主协商,在协商中打消群众对决策的疑惑,在协商中查找决策的不足和改进的办法;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组织要敢于邀请有反对意见的群众参加协商,认真倾听他们反对的原因,然后决定决策是否需要做出修改或调整。
要掌握会协商的本领。会不会协商,决定着基层协商民主的质量。基层协商民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关键看基层党组织和其他各类职能性组织推进协商民主的能力。一是善于主导式协商。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政治优势,对于日常性的基层决策和基层社会矛盾的解决,基层党组织和各类行政性职能性组织可以灵活采取上门协商、当面协商、会议协商等办法。主导式协商应该本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法的原则,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给出保证各方利益最大化的解决方案。二是善于委托式协商。要发挥行业性组织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职能优势,对于基层行业性矛盾和行业性问题,可以委托相关的行业性组织进行协商解决,如出租车行业的矛盾纠纷可以委托驾协进行协商,企业职工的劳资矛盾可以委托企业工会进行协商解决。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与委托协商的个人和组织要保持经常性沟通,依法依规支持委托个人或组织合理解决行业性矛盾和纠纷。三是善于邀请式协商。要发挥专业人才在基层协商民主中的专业优势,对于基层党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很难独立解决的专业性矛盾和纠纷,就应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参与基层协商,如赔偿性问题可以邀请法官或律师参加,生态改造纠纷可以邀请生态环保专家现场解答。需要指出的是,邀请的专家应该是业内公认的、群众认可的、政治过硬的。四是善于网络式协商。要发挥好网络媒体快速、便捷的技术优势,对于公共性决策的制定和公共性矛盾的解决,要善于走网络群众路线,采取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听取基层社会各界对基层决策和公共事业的意见建议,根据公众的普遍意愿不断完善基层公共决策,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服务的质量。
要健全能协商的平台。有没有协商的平台,决定协商民主能否常态。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基层各类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平台,健全基层民主协商的阵地。一是建强基层协商民主推进的指挥平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将推进协商民主作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重要内容,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基层矛盾共处、基层发展共商、基层资源共享的指挥中心。基层党组织要根据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引领基层做到小事内部协商解决、难事协调共商解决,真正做基层协商民主的组织者、引领者、示范者。二是完善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操作平台。通过制度法规的形式将协商民主列为基层组织决策议事的基本原则,把基层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打造为基层协商民主落实的重要阵地。将村委会、居委会打造成辖区内矛盾协商解决、决策协商制定、蓝图协商规划的规范化阵地;将基层群团组织打造成职工利益维护、妇女权益保护、青年发展引领的重要舞台;将基层各类社会组织建成行业内问题内部协商解决、行业性问题整体协商解决的平台。三是健全基层协商民主运行的技术平台。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基层组织、部门的网络化建设,健全基层群众有问题能反映、有疑惑能解答、有合理化建议能采纳的网络化平台。要利用好自媒体便捷快速的优势,合理建立基层组织、部门的公众号、微信群,及时做好信息公开、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发挥好网络协商在基层矛盾化解、基层决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强我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8DJD280)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讲师)
责任编辑/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