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探析

2020-08-04 05:15李卫红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12期
关键词:完善路径绩效评价内部控制

李卫红

摘 要: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基层保障部门,加强内控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工作对健全单位管理体系,规范基层部门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流程等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以及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率。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流程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问题诊断,提出完善内控制度以及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保障事业单位社会效益的实现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完善路径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其承担的职能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以及绩效评价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其内部控制体系及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因此,事业大内应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体系及绩效评价制度,提升内部经管理效率,保障内部经营稳定性,进而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事业单位应在对自身组织特点及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可以支撑其社会目标和经营目标,保障管理效率的内控体系及绩效评价制度。

事业单位应引进先进的内控方法和绩效评价方式,全面评估潜在的内控风险,进而使内控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更具可靠性、稳定性、灵活性,有效控制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活动,提高内部资源的配置及使用效率。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认清新的发展形势下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和绩效评价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并亟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通过相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实现对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面控制,从而增强内外部风险抵抗能力,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一、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1.提升内部管理效率

通過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有助于事业单位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更好提供社会服务,并且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及时发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问题和风险,从而提升整体内部管理效率,实现事业单位各基层部门实施内部控制以及绩效评价对战略目标的有效支撑。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是通过全面预测及分析各基层部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情况,建立健全相应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控制各基层部门的经营管理流程,通过内部控制目标有效约束各基层部门在实施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具体行为,进而有效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控制管理风险,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有损事业单位整体利益的问题,并反馈到各基层部门,使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管理效率,优化管理流程。事业单位经营目标以及社会效益的实现需要各基层部门的有效参与,只有通过内部控制体系以及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将各基层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及资源行统一规划,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各部门目标的一致性,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2.增强防范风险能力

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建设可以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涉及事业单位内部各经营流程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风险预警机制,进而加强对事业单位各基层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监督力度,从而避免因财务风险或经营风险发生时造成对事业单位的较大损失。因此内控制度以及绩效评价制度为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和抵抗能力的提升创造了有利前提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事业单位对内部经营风险以及外部环境风险的识别能力、应对能力,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源提供了安全保障。并且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以及绩效评价制度建设不健全,容易导致内部管理的混乱,而通过加强内控建设可以实现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的有利控制,从而提高事业单位整体管理效率,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同时,事业单位作为社会服务组织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够为实现既定的社会效益目标提供保障,事业单位拥有着社会资源分配权,只有通过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才能实现资源分配和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另外,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能够减少随意挪用社会资源等各种违规行为,保障事业单位的权利行使的规范性。

3.当前问题分析

目前事业单位整体对内部控制思想、绩效管理思想等的认识不足,因此不利于内控模式和绩效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具体而言,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其他部门对内控的认识以及参与程度不足,从而不利于事业单位实现内部控制目标,进而实现长期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过程中,如果只依靠人力管理人员发现各部门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不仅会影响事业单位通过绩效评价提升管理效率,并且不利于各部门进行流程改进,有损事业单位整体经营效益。

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未能有效考虑长期战略目标,忽视了如何通过内部控制目标来实现对事业单位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控制,因此缺乏长期性与前瞻性。同时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其他技能欠缺,将导致事业单位在内控和绩效评价过程中面临较大的风险。目前事业单位中专业人员综合素质不足,并且未能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在内部控制、绩效评价过程中不能帮助事业单位完成相关目标。

另外,事业单位在内控制度及绩效评价制度建立过程未能全面考虑目前的经营管理状况以及未来需求变化,总体而言不够科学、全面,导致内控风险发生。并且,事业单位在构建内控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的过程中应强调全面性和科学性,即相应内控目标和绩效评价目标的建立应在对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效率。

二、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提升策略

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事业单位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及绩效评价理念是管理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基础,因此首先应强化事业单位内部各层级人员的管理意识,通过理念学习与技能培训提高事业单位各层级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同时,事业单位应采取适应内控制度和绩效评价体系运行的组织模式,完善组织机构设置,从而提高事业单位内控效率和绩效评价效率。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应提高内控部门和绩效评价部门的独立性,使事业单位内部各经营管理活动得到合理的控制与评价。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以及绩效评价制度的建立是以事业单位内部全体人员内控意识和绩效评价意识认识充分的前提下进行的,事业单位未来内控目标和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员的努力,因此通过对科学管理理念的灌输是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员工对内控和绩效评价认识的重要举措。同时,事业单位应加强对内控人员和绩效评价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人员在工作行为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在对相关人员的选聘时注重考察对内控思想和绩效评价方法的认识。

2.引进科学管理方法

为保障事业单位在新的市场发展环境下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必须要细化管理流程,引进科学管理方法,进而提升各基层部门及人员内控效率和绩效评价效率,使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能够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应加大对科学先进内部控制方法和绩效评价方法的引进力度,有效控制各管理环节,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效率。事业单位要认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以及绩效评价各流程中存在的漏洞以及风险,既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又要使其能够有效结合事业单位各部门工作的实际情况。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方法的使用还应有效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应具有较强的动态性,从而最大化地提高各经营环节的管理效率,保障事业单位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在绩效评价制度的构建中要注意合理建立各部门的绩效指标,通过设置合理的指标提高各部门流程效率。另外,事业单位要在内部建立连接各部门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统一收集处理各部门的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进而提高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的信息传递效率。

3.加强内部监督

事业单位在新的发展背景下进行内控建设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应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为制度的运行提供保障,通过实施对事业单位各基层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全方位及时的监督控制,来实现对事业单位各类风险的全面监控,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及风险防御能力。并且事业单位监督机制的构建应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面监督,通过事前监督及时发现内控风险和绩效评价风险,以及通过相应的处理方案及措施应对风险,最后通过事后的反馈评价机制及时进行流程优化。另外,事业单位应提高监督部门的独立性,细化监督制度,避免各基层部门及人员出于自身私利而随意调整内控目标和经营目标。

三、结语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于保障单位经营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关系到各项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效率,对优化各项管理流程具有关键作用。同时事业单位目标面临内控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方法不科学等问题。因此本文认为事业单位首先应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内部组织环境,加强内部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培训,引進科学管理方法,增强内控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动态性。最后应加强内部监督,为内控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奇.新常态下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探析.广东蚕业,2018,52(06).

2.任娟.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04).

(责任编辑:王文龙)

猜你喜欢
完善路径绩效评价内部控制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高教领域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路径研究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完善路径探究
民商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其完善路径
现代企业财务分析体系构建和完善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