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走好海洋经济这步棋至关重要。然而,海洋环境造成的腐蚀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发展,腐蚀防护已经是世界性难题。
瞄准耐腐蚀关键技术,江苏沙钢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创新、装备优势,研发出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一举打破国际技术壁垒,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秉承“领先一步”的发展理念,早在2010年,沙钢钢铁研究院就启动了耐腐蚀钢筋研发项目。彼时,沙钢已是全国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优质螺纹钢生产基地之一,先进的装备和成熟的工艺技术为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内外因钢筋腐蚀导致混凝土开裂、剥落,建筑尚未达到设计年限便提早失效的例子比比皆是。”沙钢钢铁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有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损失上千亿美元,且每年都在增加。
当时,较为成熟的钢筋防腐技术掌握在少数西方国家手中,并且存在成本高、可塑性差、焊接难、与混凝土基体粘结力下降等种种弊端,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机遇与挑战并存,沙钢耐腐蚀技术研究“快马加鞭”。
2013年,沙钢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启动“海防工程用高耐腐蚀与长寿命高强钢筋制备及应用技术”项目,从钢筋自身性能和混凝土环境下耐腐蚀性实际表现入手开展联合攻关。该项目列入江苏省重大战略产品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
为保障研发项目顺利进行,沙钢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高端设备。经过反复实验对比、参数分析和近千个腐蚀样品检测……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成功实现批量生产供货,并形成400~700 MPa系列强度等级,其耐腐蚀性达到普通钢筋的10倍以上,可满足设计使用寿命超过120年。
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的成功问世,实现了耐腐蚀钢筋材料设计、耐腐蚀性能评估与应用技术开发的一体化自主探究,打破了国外耐腐蚀钢筋研发运用的技术壁垒,保障了我国耐腐蚀钢筋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填补了该类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沙钢主导制定了耐腐蚀领域国家标准《GB/T34206-2017》。
项目实施期间还形成专利20余项、论文40多篇,其中,国际专利1项,已获韩国、欧洲授权。
酒香不怕巷子深,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很快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
青连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胶州湾跨海大桥是关键节点工程。大桥从桥梁长度、施工技术等方面都居于世界一流水平,获得了国际桥梁届最高国际奖项——乔治·理查德森奖。胶州湾大桥建设的主工程师之一王晓乾曾向媒体表示:“青岛胶州湾大桥是我国北方冰冻海域首座特大型桥梁集群工程。海域海盐量高达千分之三十左右,对结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贯穿施工全程的一个技术难点。”
凭借强大的品牌质量优势和在耐腐蚀领域的关键技术,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成功应用于胶州湾大桥桥墩建设,而且用在海水腐蚀最强的“浪溅区”。
HRB400M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青连铁路建设指挥部工程管理部出具的应用证明中表示,“江苏沙钢集团耐腐蚀高强度热轧带肋钢筋在本项目上得到大规模应用。经现场检测,完全满足耐久性设计要求,对于促进钢筋腐蚀防治与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的科技进步有重大意义。”
京津冀城际铁路部分路段桥墩位于严重腐蚀环境,桩基必须采用耐腐蚀钢筋。总设计部门试用110吨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经检测,钢筋性能完全满足工程设计要求,随即决定该项目所有位于严重腐蚀环境的桥墩全部采用沙钢的耐腐蚀钢筋。目前已完成连续供货800余吨,总需求量约7000吨左右。
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对沙钢来说,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HRB400M并不是在耐腐蚀技术领域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将会在更广范的范围内推广沙钢高强度长寿命耐腐蚀钢筋,并且做好技术跟踪和服务,通过搜集用户反馈信息和相关检测数据,促进新的研发项目开展,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沙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耐腐蚀技术领域的研究,也促进了沙钢耐候钢技术的成熟与进步。沙钢耐候结构钢钢板成功应用于埃及苏伊士运河EL-Ferdan双翼平旋铁路大桥。
沙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彬表示,沙钢将坚守“钢铁报国”初心,不断加大耐腐蚀技术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中国耐腐蚀产品的国际影响力,为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管舒婷)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再制造”产业方兴未艾。面对国内钢铁行业调整迁徙的历史机遇,中冶宝钢以多年积累的产业经验和独有的技术优势一举拿下宝武集团德盛不锈钢搬迁工程的一系列项目,实现“再制造”产业发展零的突破。
受中国环保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各大钢厂亟待转型,钢铁企业搬迁改造悄然兴起。面对钢铁行业的重大变革,致力于钢铁服务的中冶宝钢相时而动,并先人一步乘上钢铁企业搬迁的头班车,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面对新机遇,全力推进专业化、一体化、区域化经营模式,推动冶金运营服务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上游包括新品制造、设备点检、设备检测等,下游包括冶金技改、备件修复等再制造业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钢厂搬迁是为生态让路的一大创举,德盛不锈钢搬迁作为宝武集团向建党100周年献礼的重要项目之一,项目涉及拆、修、改、运、装各大环节,业务量巨大项目丰富。面对这块巨大的蛋糕,竞标单位蜂拥而至博弈厮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无异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冶宝钢在宝武集团德盛不锈钢搬迁项目确立时,就紧盯含金量高的备修业务。备修业务属于“再制造”范畴,此次如果能够成功合作,无疑是中冶宝钢在“四大延伸”转型战略上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随着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资源消耗成为世界面临的困局,发展再制造产业势在必行且前景广阔。“再制造”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节能减排,还能降本增效,是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再制造”属于国内新兴产业,通过再制造,可以实现产品的“涅槃重生”,受到循环经济发展的青睐,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风至自灵动,策高当行远。国家政策和经济形势让钢铁行业的局势变得波诡云谲,暗流之下市场机遇也呼之欲出。面对时代的发展,中冶宝钢深邃洞察和宏远擘画,凭借在备修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丰富经验,大刀阔斧备战备修市场。认真分析大宝钢市场,积极走访宝武集团、中冶赛迪、西重所、北冶院,再进行信息筛选,最终锁定德盛不锈钢搬迁系列项目。
打造巨擘,战略先行。在建设生态环境政策和钢铁产能结构大调整的“双轮驱动”下,德盛不锈钢搬迁项目一跃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竞争尤为激烈。中冶宝钢一直承担宝钢的备件离线维修业务,在原不锈钢现场积累了丰富的备修、检修经验,对现场扇形段、裙罩、烟罩等设备如数家珍;旗下“中冶重机”品牌具有设计研发能力,并拥有一所国家级的气动实验室,冶金装备产品远销海外。加上中冶宝钢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品牌效应,德盛不锈钢“再制造”项目志在必得。
面对项目设计总包,中冶宝钢通过内部深度挖潜、外部纵向联合,整合内外最优资源,推进项目签约。在项目团队不懈努力下,中冶宝钢以业内良好的口碑,顺利承接了宝钢德盛1780热轧主轧线机械设备成套项目,开启了德盛不锈钢搬迁系列项目的序幕。并越战越勇,相继承接“宝武集团德盛新连铸一步项目成套设备采购”、“宝武集团德盛新炼钢AOD炉设备EP总成”等一系列“再制造”项目。这是中冶宝钢实力与技术的厚积薄发,实现“再制造”业务的多项第一。并呈现出系列化、成套化趋势,较以往的零打碎敲业务订单发生质的飞跃。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中冶宝钢成功中标宝武集团德盛不锈钢搬迁系列“再制造”项目,不但让钢厂老备件焕发新生机,同时为中冶宝钢“1+3”产业格局注入新活力。面临世界资源紧缺的困局,中冶宝钢以“再制造”破局逆袭,成功打造冶金“再制造”专业化、一体化、区域化发展的里程碑。
(钟经旺)
前不久,国内首条在线辊底式不锈钢线卷热处理生产线在太钢集团正式批量投产,解决了国内不锈钢热处理领域节能难题,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不锈钢线卷在轧制下线后,温度仍会达到650~800 ℃, 传统工艺须等待环冷再重新热处理,单卷工艺处理要花费1天时间,生产效率低且能耗高。在线辊底式不锈钢线卷热处理生产线将以往离线热处理方式改为在线热处理方式,充分利用线卷轧制后的余热,单位产品工序能耗可降低50%~60%,不锈钢线卷热处理冷却时间由1天缩短为1.0~1.5小时。优化后的生产线可实现马氏体、铁素体不锈钢、碳钢焊线钢的在线连续热处理,具有高效节能、生产节奏紧凑、占地小、热处理性能好等优点。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为推进河间市时村乡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开拓再制造企业骨干的视野,2020年9月22日,河间市时村乡张志学书记带领规模再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或技术负责人,一行37人来到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参观并与研究院技术人员对接交流。
研究院副院长时小军介绍了研究院的概况、建设重点等内容,引导参观了实验室、展室、成果转化基地示范项目。
在二楼会议室,研究院为来访客人准备了针对性的四个专题报告,分别是:
史佩京副院长:《我国再制造产业新进展》(见图1);
技术服务部魏敏部长:《研究院的技术实力与成果转化》(见图2);
京津冀信息技术(河北)有限公司王忠波董事长:《服务器再制造工程示范》(见图3);
时小军副院长:《从创新工程思考企业的发展机会》(见图4)。
专题报告结束后,双方围绕再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开展了深入交流。张志学书记在发言中介绍了时村乡再制造企业的发展历程,希望通过与研究院的对接和持续深入沟通,开阔企业视野,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研究院认真听取了时村乡企业代表提出的建议,现场发放了再制造企业合作意向调研表,商定后续持续开展合作的基本思路,并表达了希望与广大再制造企业在破解问题的进程中共同成长的愿望。
(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