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媒体关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报道比较研究

2020-08-03 01:58程沁钰刘晨李岩
大经贸 2020年3期

程沁钰 刘晨 李岩

【摘 要】 自2018年7月长春长生生物制药公司被立案调查至2019年6月底新修订的《疫苗管理法》出台的这段时期内,中西方两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此事件进行了关注,《人民日报》注重官方消息、履行着传达党和国家声音的职能;《纽约时报》报道视角多样、内容深刻,更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的态度。我国媒体需要认识到外媒在新闻报道中对于细节的关注和角度的多元全面性,更需要学习如何科学地增强媒体公信力,采用更多样生动的报道方式,在国际化传播中为中国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树立大国形象。

【关键词】人民日报 纽约时报 长春长生疫苗事件 新闻报道比较 社会性新闻

1、 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对比中外媒体针对同一社会性新闻的报道,有利于认识到中外新闻报道各自的优缺点,借鉴外媒报道的可取之处,增加我国媒体人在专业方面的思考;同时有利于了解中国形象是如何被外媒勾勒、从而更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机会。

具体分析《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两家官方媒体对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和研究价值。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多加关注此类健康安全事件,完善应对机制,防患于未然,督促政府及时调整处罚制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媒体人拓宽视野,了解中外意识形态差异如何影响媒体报道,不断发展、完善我国新闻报道,塑造更有威信的中国媒介形象。

2017年11月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百白破疫苗不合格被问责,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监局通告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违法生产狂犬病疫苗被立案调查,国家对于长春长生开始了严肃整治行动,2018年10月国家药监局对长春长生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并出台相关赔偿方案,2019年2月中央纪委对此次事件的责任人给予了免职等处理。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从2018年7月事发至2019年7月《疫苗管理法》最终出台、长春长生破产清算、疫苗事件得到较完善的结局这段时期内的报道,在两家媒体的官网上分别以“长春长生疫苗”和“Changsheng Vaccine”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抓取,并进行筛选,获得《人民日报》相关报道56篇,有效报道30篇,《纽约时报》相关报道6篇,有效报道5篇;对这些报道进行了样本归类与分析,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本文计划以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综合比较两家媒体对于这一事件的报道差异并探究成因,从而获得更多我国媒体可改进之处的思考和启示。

2、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新闻报道的综合比较

(1)新闻来源比较

新闻信源是新闻报道展现真实性、赢取公众信任度的基础,是对于新闻质量的保障。在报道新闻时,对于消息来源的甄别与选择是媒体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新闻来源又分为直接来源,即记者自采稿件;和间接来源,如转载文章、联合报道、政府消息等。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信息来源支撑着媒体所要传达的观点与思考。

经过对样本报道的统计分析,《人民日报》在62篇样本报道中,转载其他报社或者和新华社进行联合报道的文章有30篇,例如光明日报、新华社、北京日报、等,约占一半的比例;这些报道的消息来源基本都是记者从政府官方得到的消息,包括政府报告、政府会议等等,其中明确来源于政府机构和官员的消息被提及26次,约占信源总数的42%。而来自行业专家或者民众反馈的消息较少,数量之和不及10%。采用同样的分类方法所统计出的《纽约时报》对于消息的采用更加多样,仅有的4篇报道虽然都是纽约时报驻京记者所写,但除了采用中国官方消息(占比26%),其中采访行业专家共10次,占消息来源总和的37%;还有18%采访了对长春长生百白破疫苗不合格感到愤怒的家长,引用了他们的评价;还采用了一位微博用户对此事件的看法。

由此可见,两家媒体都比较注重直接信源,同样注重选择官方消息。然而《人民日报》作为官方的喉舌,对于新闻来源要求更加严格,信源比较单一,侧重于通过这些报道向民众传达政府的立场与做法;《纽约时报》更加偏向倾听不同的声音对于疫苗事件的评价,针对中国政府的应对行为提出一系列的质疑,更努力地还原了社会舆论以及受波及民众的心声。

(2)报道内容比较

报道内容在新闻报道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新闻报道传达信息和主题思想的重要承载。《人民日报》在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受到关注以来,对其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持续报道,非常及时地追踪着事件进展。在62篇样本报道中,以政府行为作为报道重点的达60篇,可见《人民日报》作为国家媒体,更关注事发后政府的行动与处理。从7月中旬起,8篇报道通报了有关国家药监局和国家领导人对于长春长生案的指示,包括“责令停止、立案调查、飞行检查、追究刑责”等。随后继续跟踪报道国家药监局对于案件进展的回应,使公众及时知晓企业违法事实、涉事疫苗被召回、国家成立专家组以及出台续种疫苗政策等。在2018年末至2019年初,《人民日报》发表了更多关于长春长生涉事官员以及该企业的处罚结果,直至2019年6月31日疫苗管理法出台,关于这一事件的报道进入尾声。还有一些报道透露出疫苗事件带来的后续影响,例如《生产周期固定 监管不断严格 企业管理加强 专家解析今冬流感疫苗供应趋紧因由》中业内人士分析了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对于国家管理疫苗生产流通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流感疫苗产量的缩减。

《纽约时报》的报道篇幅总体较人民日报都要更长,内容不仅仅涵盖事件本身的进展,更多篇幅用来引用业内人士的评论以及对于事件本身的分析、对中国政府的问责以及事件产生的后续影响,围绕“疫苗丑闻(vaccine scandal)”这个词汇展开。报道主体并不全部着眼于政府行为,而更具有多元化,善于运用各种事例辅以论证。以“中国疫苗丑闻触动公众神经,10名涉事官员被免职”(China Fires 10 Officials Over Bad Vaccines as Anger Mounts)為例,报道先陈述了10名涉事官员的背景和处置结果,交代了长春长生公司的违法行为后,通报了中国政府的态度和做法,紧接着指出此次药品丑闻造成的中国父母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并引用专家的看法指出“习近平把大权集中在自己手里的做法,使他在危机时刻容易受到批评”,文末又对武汉生物制药的处罚结果表示一定质疑,并引用中国家长的话表示他们仍对疫苗问题感到愤怒和忧心。综合来看,每一篇样本报道中都引用有行业专家或分析人士的看法,意在对事件进行一定的评价,侧面反映出自家媒体所持有的态度。

比较而言,二者都报道了疫苗事件的影响并进行了一定反思,但《人民日报》侧重于政府对涉事企业的追究问责和处罚,政府对人民负责的补救措施等,更多意在宣传政府工作;《纽约时报》则更关注受波及民众的情绪反应和对中国政府的评价与问责,人文关怀贯穿始终,平民视角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倾向于关注事件中乃至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非宏大叙事。

(3)报道角度比较

选取的报道角度的不同,对于给受众信息内容的呈现有较大影响,角度的选择代表着媒体视角、观点和情感的差异,从不同的选材角度进行挖掘,最终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大众。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爆发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它考验着政府的应对能力和执政本领,也考验着媒体的监督能力。《人民日报》作为党报,链接政府和公众,决定了它的特定价值。自事发至最终处置落地,人民网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行了持续性跟进报道,大多报道主体为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家药监局,着眼政府的应对措施和相关条规颁布与执行,穿插部分专家的评论,从群众个体出发的报道较少,重点在于宏观叙述,于第一时间发布政府会议精神和文件。

对比之下,《纽约时报》报道角度与《人民日报》截然不同,更加注重以小见大、从微观着手,关注事件本身和弱势群体,并将此事件和中国以往的疫苗事件相联系满足受众对事件报道的信息需求。具体从惩治长春长生企业力度、群众社交平台发言、家长抗议以及对比以往疫苗违规企业等方面进行报道并质疑中国政府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纽约时报》多次运用第三人称从受事件影响的孩子家长视角进行报道,直接使用他们的评价和话语,从而赋予报道真实性和全面性,注重从不同角度和渠道通过具体化的叙述語言来反映事件,侧重人民的态度,关注细节。

(4)表现手法比较

表现手法是作者用来展现新闻内容的方式,每篇新闻报道即使报道同一事件,呈现出来的感觉却不同,因为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记者都有着独特的组织语句的方式。表现手法就是记者用来组织行文、建构思想主题的不同途径。

《人民日报》大多使用概括性语言对疫苗事件进行报道,从政府机构甄别问题疫苗、迅速反应、立案调查,到继续追究刑事责任、决定罚款金额、最终国家推动立法完善,高度概括事件发展每个阶段中政府的作为。例如“习近平对长春长生疫苗案件作出重要指示:一查到底严肃问责”“国家药监局彻查长春长生所有疫苗 研究完善疫苗管理体制”、“全国药品注册管理和上市后监管工作会议推进完善疫苗监管长效机制”等报道,新闻中大多采用笼统概括政府行动的语句,样本报道中只有几篇含有报社评论性文字,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和生动性的描绘并不多。

《纽约时报》的表现手法更具有叙述性,每篇报道都采用特稿的形式,在足够量的篇幅中详细的叙述事件的进展、结果、具体数字、相应措施等,加以引用分析人士、行业专家的评论性话语,以及事件当事人——中国家长的反馈,在叙述事实的同时不忘关注细节,把疫苗事件较为完整地展现出来,最大化的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例如在“‘给受害者一个公道:中国家长抗议疫苗丑闻”(Chinese Parents Protest Bad Vaccines for Hundreds of Thousands)的开头,作者这样介绍道“周一,20多名中国父母聚集在北京一座政府大楼外,大喊“给疫苗受害者一个公道”等口号,抗议疫苗丑闻”,文中还描述了“站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楼外的示威者拿着一个横幅,展示儿童的照片”这样的场景。举例叙述也是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中的一个特点,《纽约时报》采访中国家长并报道他们对中国政府的质疑、回顾2016年中国类似的疫苗丑闻、叙述警局对抗议者的处罚行为、用新的疫苗投诉案件倒叙回长春长生案件等例证叙述,都为新闻报道的呈现增添了更有力的支撑。

比较来看,中国媒体的语言措辞更加庄重严肃,而西方媒体擅长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综合来看,《纽约时报》比《人民日报》在表现手法上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具体化、细节化的表现手法不仅全加完整全面地展现了事件的全貌,更是将新闻事实和受众心理认知联系地更加紧密强化。

3、 《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新闻报道差异的原因探究

(1)中外政治立场差异

媒体是服务于国家并接受本土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制约的,固然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新闻媒体报道也受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的存在形式。基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媒体服务于国家和公众利益,党和政府对中国媒体进行监管,媒体受政治影响巨大。因此《人民日报》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中主体为国家领导、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来自民众的声音不多,新闻着重报道政府的整治措施,并进行舆论引导和监督,通过此次事件向大众传达政府对健康安全问题给予的关注和付出的行动。

西方媒体赋予媒体自由权,和政府关系达成平等、互相影响牵制,但是主流媒体仍然会维护所有者国家的利益,对于一些重大的社会性和国际性新闻报道,外媒十分重视其是否符合西方世界价值观和思想形态以及宣传等。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作为西方媒体更加注重言论自由,不仅揭示了一些负面消息,还提到了其中一位民众反应“当地政府不让我我们接受外国媒体采访”,以及中国社交平台上负面言论被删除的情况。另外,《纽约时报》着重体现政府和公众矛盾冲突、信息不透明以及看起来言而无信的政府形象,负面信息较多,多次提到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更加关注人文、民生方面的状况。

(2)新闻媒体体制差异

《人民日报》作为党报,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传递政府信息、反馈人民声音、塑造国家和政府形象的责任。“宣传”是中国媒体的基本要求,官媒更加重视官方信息和数据,因此《人民日报》针对疫苗事件的报道更加突出政府的积极作为,以此向人民进行交待,安抚群众、稳定民心,起到舆论缓释的作用。《纽约时报》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意味着其是私有制,经济利益是目标,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以及适应市场需求,外媒致力于报道民众关心的事件,并制造话题热点、冲突来吸引大众,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保证媒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报道时的角度和表现方式与中国媒体有较大差异。在疫苗事件的报道中,《纽约时报》大多配以家长抗议、孩子接种疫苗、医务人员操作、部门督查等直接而博人眼球的图片,报道更加注重受众关注的冲突问题。

(3)中外受众思维差异

从传播学理论来看,通过媒介接受信息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事件发生后大家会关注新闻报道来了解情况、受众借助媒体认识、适应世界,媒介因受众得到生存和发展,因此受众的接受习惯影响着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由于中西方本身文化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受众心理接受情况不同,中外媒体关于重大社会性事件的报道也就存在着差异。

对于《人民日报》而言,其受众是国民,也就是疫苗事件直接影响到生命安全的中国人,其中也包括事件的潜在受害者,他们希望看到的相关报道是事件的进展以及政府的解决措施。加上中国传统观念对于英雄主义式赞歌的欣赏,人民网针对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的报道主要关注客观事实,让受众了解到事件后续情况以及相关部门对于此事件的重视程度,其报道更倾向于安抚受众,传达国家的及时反应和治理改进,同时作为媒体起到了对相关部门的监督作用。对于《纽约时报》而言,受众是绝大多数相关事件外的人士,且处于宣扬天赋人权、独立平等和知情权的西方文化氛围中,通过满足群众的信息需求,最大化反映事件的恶果。通过报道疫苗事件民众的抗议和不满、对政府调查问责不透明的质疑、社交媒体上群众的负面评论等,凸显政府和公眾的矛盾冲突以吸引受众,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

结 语

社会性新闻向来牵动社会整体、和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社会重大事件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重点。针对2018年热点问题——长春长生问题疫苗事件,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比较分析的对象,洞悉二者在新闻报道上的异同点,得出以下结论:两家主流媒体对疫苗事件都给予了一定的关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在社会性议题中都拥有充足的经验和鲜明的风格。但在报道差异上,两家媒体对于报道内容、表现方式的不同侧重体现了中外媒体在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追求和背后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相比较下,我国媒体有着新闻报道视角单一、语言刻板、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缺乏深度报道等问题。中国媒体应该更加多家注重新闻消息来源的平衡性,关注社会的声音;在新闻报道中采取多样的表现形式,以细节、事例丰富报道中过度宏观的论证;还需要加强反思和问责意识,直面政府存在的问题,真正履行媒体对于监督政府行为的职责。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研究,为我国此类新闻报道增加借鉴意义,为我国新闻报道水平的提升、增加中国媒体在国际社会话语权的研究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 董育硕. 中外媒体报道比较——针对“三鹿毒奶粉事件”报道分析[J]. 网络财富,2008,(12):255-257.

[3] 龙若华. 中外媒体“全面二孩”政策报道对比研究——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为例[J]. 视听,2016,(08):127-129.

[4] 孙丽娟. 探析文化因素对中外灾难新闻报道的影响——以《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为例[J]. 新闻传播,2009,(04):24+29.

[5] 唐伊娜. 中外媒体灾难报道比较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6.

[6] 龚芳敏. 中美主流媒体对云南“3.01事件”报道的比较分析——以《人民日报》与《纽约时报》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6(02):158-162.

[7] 向婷. 《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对中国反恐事件报道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7.

[8] 郭露霞. 中外媒体西藏、奥运事件报道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

[9] 袁宗. 《纽约时报》与《人民日报》矿难报道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

[10] 凤淼. 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之比较[D].广西大学,2007.

[11] 傅丽芸. 中美灾害新闻报道观念与表现手法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0.

作者简介:程沁钰(1998年6月5日),女,汉族,籍贯四川省内江市,文学学士,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

刘晨:男(1998年9月17日),汉族,籍贯河南省商丘市,文学学士,国际关系学院,传播学专业,

李岩:女(2000年3月1日),汉族,籍贯河北省邯郸市,法学学士,国际关系学院,法学专业,

基金项目:国际关系学院2019年度“大学生学术支持计划”本科生项目

项目编号:3262019SWC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