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处于迷茫而没有定论的状态中,本文通过反思设计如何通过“自觉”于心,利用设计抓住“重置”的机会,让设计发挥“主动”带来正直而坚韧的力量。
关键词:“危机”;语境;设计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148-01
一、前言
從2020年初开始在中国与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状病毒传染病,让全球聚焦于公共卫生危机,这也是近年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一部分。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未来和我们有关系吗?在这个连我们的个体生命和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时刻,我们还需要艺术或设计吗?本文对此进行了思考。
二、感恩——设计“自觉”于心
在人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艺术和设计行业内针对疫情发起了各种各样的线上活动,艺术与设计从业者在层出不穷地积极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宅家创作的作品呼吁为疫情贡献力量,包括设计口罩和其它防护设施的外观和使用方式或者为武汉为中国加油打气的海报等等。
在鲁迅看来,“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一场疫情的爆发迫使我们放慢脚步、交通停滞、家中工作。我们质疑自诞生以来所熟知的每一个系统,并不得不考虑它们可能迎来的消亡。在这场灾难中,没有立即被治愈的方法。
但万幸的是,在这之中我们学会了自给自足和专心致志。似乎我们正在大规模进入消费隔离期,在那里,我们将学习如何仅凭一件简单的衣服就能获得快乐,重新发现我们拥有的旧时的最爱,阅读一本被遗忘的书,从而使生活变得更好。
三、存真——设计机会“重置”
其实,设计与疫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从48小时完成设计的雷神山医院,到不断迭代室内布局的方舱医院,还是一直在进行的新冠疫苗的研发。不论是医护人员为了识别身份在防护服上写下自己的姓名和所属医院,还是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佩戴防护口罩所留下的勒痕疮痍。这些都是我们赈灾面临的真真切切的问题和痛点。极端语境下的社会状态和生活情景,为设计的“重启”提供了机会,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是可以对未来做好准备。
人类现在正面临全球危机,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经受的最大的危机,这场疫情的影响还将是文化性的,对于建立一个替代性的和截然不同的世界稳定,我们义不容辞。
从伦理道德、社会思潮、网络风气、产业模式、经济秩序、人口变迁、生态结构、自然进化、国际局势等角度开展议题讨论与辩论,例如,族群基因、群体逻辑、心理调节、人道危机、共同创伤、经济危机、消费隔离、共同体等话题进行辩证讨论,思考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的极端状态下,设计”的价值何在?
新冠病毒提供了“一个新的开始空白页”,因为一旦病毒得到控制,我们将不得不收拾残局,直面对日常生活的“重置”,并从头开始重新创造和发明一切。在尊重人类劳动和周遭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另一个更好的更加尊重彼此的系统和制度。最终,我们将被迫去做我们一开始就应该做的事情。设计机会在这样的重置中诞生,而自觉诞生的种子就预埋在了这样的危机之中。
四、向善——设计发挥“主动”
新的社会变化,新的技术保障,是我们弘扬中国设计的优良传统,坚定设计创新自信,着力与公共健康、环境变化、社会关怀、人类可持续等议题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反思全球化的所带来的利与弊,以及未来生态面临的转变,中国年轻人更加需要拓展全球视野,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格局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主动地去设计,因为“设计”将不再是一项职业,“设计”本身也不限于造物,就如同在疫情的整个系统中的“设计”,是由医护人员和医疗团队所完成的。开拓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开启一种更全面的、健康的、和谐的、人性的思考方式。将着重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为主要思考对象,来挑战狭隘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然后提出问题,反思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主动地去设计,因为自下面上地让设计思维能够成为一种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方式。而好的设计作品应该是主动性的、源发式的,就像好的文学作品或者影像作品一样,在日常生活和历史长河中慢慢沉淀,逐渐地成为一份永恒的记忆遗产,留存在人类的心中,形成一种具有传承性的优雅与美好,因为它将会是全人类的财富。
主动地去设计,思考设计这一行为怎样作为“催化剂”来促进我们对于跨学科的未来的想象的起点,将利用未来学观点和第一性原理,观察中国和全球的发展,确定所有的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范围,并重点考虑那些切实可行的可能性,让设计作为催化社会梦想、介入思考、运用想象力、反思现实、改变行为、提出一个合意的未来,最终实现共同的社会梦想。
参考文献:
[l](英)安东尼·邓恩,菲奥娜·雷比.思辨一切:设计、虚构与社会梦想[M].张黎(译).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7.
[2]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马川(1988-),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产品设计、感性工学、批判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