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经常会问:“如果没有灵感该怎么办?”
有时我会说,我就赶快去睡觉。小朋友一听都笑了,以为我是开玩笑,其实我是很认真的。如果脑子严重卡壳,有时我真的会干脆去睡大觉,没准儿梦境里会有灵感呢。尽管很可能只是灵光乍现,或只是一个画面,但抓住之后也许就可以好好地运用。
十九世纪下半叶,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最初的灵感就是来自梦境。一天夜里,史蒂文森的妻子发现丈夫似乎是在做噩梦,赶紧把丈夫叫醒。结果史蒂文森被叫醒后不高兴地说:“干吗把我叫醒呀?我正在做一个很棒的梦呢!”后来,他就根据梦境中一个小小的片段继续联想,写成了《化身博士》。
我也有过好几次从梦境中找到好点子的经验。
有一回,是在我的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在小儿子出生半年以后,我就辞掉了报社记者的工作,做起了全职妈妈,同时也全职写作。一天夜里,我梦到自己变成了三头六臂,好不神勇!我猜是因为忙不过来,所以恨不得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后来我就写了一篇童话,叫作《超人妈妈》,故事最后是章鱼妈妈得到了“超人妈妈”的称号。
还有一回是梦到一所念过一年多的小学。梦到自己一个人晚上孤零零地站在学校操场,也不知道是被罚站还是在等人,然后听见远方有人在吹笛子……
梦到这里,我就醒了。后来我就根据那个梦境大加发挥,写了一本少年小说《午夜操场》,主要是讲一个转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的故事。说起来这也是我经常描写的一个主题,很可能是因为我在求学阶段经常就是一个转学生吧!因为身为法官的爸爸工作經常调动,我们也就跟着经常搬家,我的小学和高中都念了三所学校。
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做梦的,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那样的梦,这大概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潜意识吧。
心理学家早就告诉我们,梦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难怪古人会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有一件事经常萦绕心头,确实会比较容易入梦。也就是说,梦在呈现之前都会经过一个酝酿的过程。
在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看上去在休息,但大脑其实还在工作,还在处理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都来自我们在清醒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但由于此时大脑并不是主动、有意识地处理这些信息,经常是无意识地处理,因此,梦境很少是条理非常清晰的,总是东跳西跳、荒诞离奇。
我觉得这实在很像灵感的诞生。灵感从来都不会突然蹦出来,闪现在脑海里也需要一个酝酿的过程。
如果希望经常有灵感,平时就不能偷懒,得勤快地为大脑提供各方面的信息,让大脑依据这些信息慢慢酝酿,一旦酝酿成熟,自然就会产生灵光。
此外,有一个办法或许可以使酝酿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效率一些,那就是在那个一闪即逝的灵光刚刚冒出一点点苗头的时候,赶快把它记下来,就像是把它给牢牢地钉住,它就再也不会跑掉了。所谓“捕捉灵感”,“捕捉”一词真是富有动感。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习惯,总是随身带一个小本子和几支笔。这么一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好点子蹦出来,我就会马上把它记在本子里。小本子就是我的灵感簿,没事的时候就翻翻看看。我发现有很多小点子,很多不经意的灵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催化之后,会变得丰满,仿佛是有生命似的,会自动长大一些,我想这就是酝酿吧。
如果平时不勤于做记录,很多不错的点子很可能在“灵光乍现”之后,又“乍灭”,这就很可惜了。有时我半夜醒来,觉得刚才做的梦很有意思,也会赶快三言两语地记下来。先记下来再说,记下来的点子就有机会慢慢发展下去。
管家琪,1960年出生在台湾,祖籍江苏。
台湾辅仁大学历史系毕业。专职儿童文学写作已近30年。之前做过7年报社的记者。
在台湾出版的童书已逾300本,在大陆出版近200本,在东南亚和香港也有大量作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