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面素质教育理念下,人格一词备受关注,社会高度重视对国民,尤其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时代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时期,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而高校思政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主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文章重点探讨高校思政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途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堂;健康人格;途径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人格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和成才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大学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接下来,基于高校思政课堂教学,谈谈对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几点思考。
一、高校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正确认识到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加强心理教育对于解决学生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增加心理教育内容,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健全的人格[1]。
(二)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要想引导学生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就必须加强思政教育,通过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来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完成思政教育目标。
(三)有利于加快思政教育进程
高校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想大学生灌输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意识的入侵,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追求物质、精神空虚的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人格不健康、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加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至关重要。
(四)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对于推动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只有培养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才能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在思政课堂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能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理论知识,让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得以广泛运用,真正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思政课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具体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到“人格”在大学生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和人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塑造健全人格,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全面发展[2]。
“人格”一词是塑造健康人格的基础和前提。长久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高度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但忽视了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很多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和道德失衡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是有欲望无理想、有知识无修养。基于此,随着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实施,高等教育应积极响应号召,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予以人文关怀,注重智力领域教育,更加注重非智力领域的教育,积极改变传统的知识、能力本位的弊端,坚持人格本位的教育思路。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增强大学生综合素,引导学生树立健康人格,从而成为高质量、高素质人才[3]。
(二)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加强人格教育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既要注重“教书”内容,更要发挥“育人”功能,真正做到思政理论教学与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深度融合。现阶段,大学生思政课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更蕴含着大量的人格教育资源。作为思政教育,不仅要充分挖掘这些课程中的知识点,并利用慕课、微课等方式渗透大量的现实案例,促进“知识性”和“价值性”的深度融合,进而增强大学生人格教育。如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记忆、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还能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健全人格。如,针对大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讲解“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章节知识点时,在分析理论知识点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渗透“南师大投井案”、“南大碎尸案”等实际案例,也可以播放“北大朱令案”等视频片段,然后组织学生共同探讨,针对案件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讨论后,很多学生发现,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长远发展,除了掌握好專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正视法律的权威性,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压能力。正确认识到一技之长、身心健康、守法有道德在自身健康发展中的重要性,否则就会像案例中的嫌疑人与受害者造成无法弥补的悲剧[4]。
作为高校思政教师,要注重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降低理论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教师还可积极运用身边的例子,如,上届大学生陈某积极向上、乐观奋斗、自尊自爱,考上研究生后又考上博士生,这对班级学生具有极强的励志作用。这些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极易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
(三)创新教学方法,塑造健全人格
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成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教师应一改传统“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的弊端,要坚持与时俱进,基于大学生人格变化新要求、新特征,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新形势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潜能,并基于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有针对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习和成长需求,从而不断提高人格教育质量与水平。从大量的思政教育实践来看,在思政教育中渗透人格教育的方法由很多,如,以大一阶段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爱国”、“友爱”、“诚信”等主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辩论赛等活动,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中加强对健康人格教育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还能引导学生在后续的生活、学习中自觉践行这些优质内容。再如,在讲解“个人品德”章节知识点时,教师可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法来加强大学生人格教育,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原则,确保教学方法与人格教育能够深度契合,如此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在学习中、在生活中树立高尚品德的重要性,并自觉践行,最终树立健康的人格,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创新采用综合性社会实践教学法。新形势下,实践教学在高校各专业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思政教育的本质是以學生为本的实践活动。作为教师,要结合教学需求、实际情况来探索出符合高校思政教育需求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创造更多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切身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能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并将正面案例和负面事例密切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新课程标准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实践、学校实践、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将思政教育知识生动、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和认识社会、关注时政,在切身实践中自觉树立健康的人格,从而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5]。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主要阵地,健全、完善的校园文化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智都比较健全和成熟,但仍然会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思想意识、社会不良风气的较大影响。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校应注重基于社会和校园实际情况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但是,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知识的引导学生,发挥广大师生群体的力量,共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如,可在宣传栏、道路上、教室内外墙壁上张贴励志语录,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当代大学生普遍个性张扬,因此,所选的励志语录应满足学生心理特征和需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成功人物的励志名言。如,马云曾说:“梦想一定要有,万一实现了?”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实践,努力做到。
(五)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师资力量
众所周知,雄厚的思政教育师资力量是保证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全方位、多角度去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师资力量。首先,要引导思政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咨询力量知识、教学方法和测试技术等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人格变化,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生自我调整、自我解决心理问题。其次,高校应注重优化现有思政教师队伍结构,一般来说,大学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多由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与共青团干部组成,他们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成员,也是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人格的指导者,更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组织保证。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应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质量的年轻教师,为现有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还要注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知识储备,提高教师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从而不断增强思政教育师资力量,为大学生树立健康人格夯实基础。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拥有健康人格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校应正确认识到思政教育在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从而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在教师亲身示范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健康的人格,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
参考文献
[1] 张冰,牛肖晗.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15):101-102.
[2] 王海英.浅析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与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78-79.
[3] 孙磊.高校班主任在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中作用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11):304-304.
[4] 湛风涛,魏息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57-60.
[5] 李彦如,李义.高校思政工作应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J].理论观察,2014(4):140-141.
作者简介:尹茵(1980- ),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新疆工程学院党委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