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媒体平台不断涌现,“鱼龙混杂”的信息不斷充斥着00后大学生的思想,对其树立符合新时代下主流思想的三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而传统的教学是通过“独角戏”来传授知识,教学过程倾向于“灌输”,学生的参与度较低,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作为思政课老师应主动出击,因势而为,运用新媒体去创新思政教学模式、完善课堂管理、拓展实践教学,是强化思政课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的必然途径,是提高思政课育人时效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思政课;挑战;主体
思政课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曾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即要通过新媒体技术去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去守好阵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时代对教育对象的思想挑战
目前我国大约有近8亿网民,他们依靠网络获取大部分的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其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对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电子产品伴随成长的00后大学生,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对新媒体掌握速度快且使用熟练,已经成为新媒体的主力军和活跃分子,也助力了新媒体传播进入了“自媒体”“全媒体”时代,他们看剧听书,刷微博录抖音,聊微信发短视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都被手机“捆绑着”,因而新媒体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校园里的新常态。一方面,大学生在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追求自身价值,寻求认同,但在享受着新媒体时代的便利的同时,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也正“左右”着他们的大脑。由于他们的辨析能力和自控力有待提高他们无法正确看待和处理部分信息,不能做到客观的去审视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网络舆论等。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敌对势力也在每时每刻不虎视眈眈的盯着大学生,在网络中散播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来吸引大学生的眼球,对其进行思想侵蚀、文化渗透,拉拢诱惑和煽动,让其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并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甚至让其产生强烈的价值认同感。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造成了影响。无手机课堂在高校推行严格度不一,许多学生带手机进入课堂,甚至连课本、笔记本也不带,不时刷抖音逛淘宝,点外卖,同时他们对思政课重视度不够,觉得思政课理论知识抽象又不实用,用手机拍拍老师的课件就足够了,期末考试或考研再拿出来看看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开启自学模式就可以应付考试,长期以往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学习的惰性增强了,同时也淡化了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对教师与教学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思政课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由于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繁重、上课人数较多,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多是教师的“填鸭式”,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大多数也是被任课教师所“垄断”,所以课堂更像一场场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而学生作为“观众”只能被动的接受它,其个性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更难以与教师实现教学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在新媒体时代下成长起来的00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有时使用网络的频次、掌握新媒体技术种类、程度甚至比老师们又多又熟练,通过“知乎”“度娘”“得到”等多元的新媒体平台和手段获取信息或知识,致使教师在思政课课堂的“主体”或“权威"地位受到了动摇。
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00后大学生对于知识获取途径不再是单一的纸媒、教材与教师,他们强烈的猎奇之心不再满足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讲解。同时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衬托下,课堂讲授的那些层层严格甄别的符合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教材知识显得干巴巴,实用性又不好,最终导致大量的同学对思政课失去了兴趣。在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他们“畅游”在监管不力、过滤不健全的充满低俗、偏激在网络空间中,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甚至反动、迷信、暴力的信息侵蚀着,这无疑成为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拦路虎”。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提升育人实效性的措施
(一)加大培训配力度,提升教师课堂应用新媒体手段的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积极主动破解思政课老师的“苦楚”——班级人数多、互动少、教学任务重,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开展培训会、沙龙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与辅导,为高校思政课老师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提升其新媒体能力与素养,完善思政教师能力结构。一方面分析学情和课情,让思政课老师深刻认识到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和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用典型案例来梳理思政课与新媒体的必然联系,促使教师自我转变理念;另一方面,介绍新媒体技术使用技巧和便捷性,让其了解和掌握可应用于教学中的新媒体技术。思政教师主动学习、掌握、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养成网络新媒体思维,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做到去伪存真,使用更加的鲜活案例,使自己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变得更加“时髦”。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谈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时指出:“我们到高校去调研,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有到,什么原因?内容不适应他们的需要。主要可能是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所以亲和力就差了,抬头率就低了”[2]。面对与时俱进的教学对象,那么该如何破解以上难题?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提高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创新思政课程教学的首要任务。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与其中学时所学内容存在大量的重合部分,如果思政课老师依然照本宣科,使用陈旧的案例讲解相对滞后的教材,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难以顾及个性需求,因此教师首先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主动将新媒体技术运用在教学内容。一方面教师可以建立微信、QQ课程学习群,进行线上沟通,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主动利用或整合微信公众号、思政课程网站、MOOC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大量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的话语方式,主动接纳00后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表达习惯,用其信服的案例将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等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的融到课堂教学中,植入到学生心里。对于思政课教材中枯燥、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业内“大咖”的讲座、精品课视频作为补充。最终使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育人能力得以提升。其次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参与度入手,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使用手机搜寻紧扣知识点的新鲜的社会案例,延伸书本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与该课程相关的微视频、微课件、拍摄情景剧,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解读思政课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的兴趣,化被动而主动学习思政课。
(三)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师课堂管理能力
在传统的课堂管理中,思政课的授课班级、人数、专业都不同专业课,绝大多数思政课堂是以教师为主的授授课方式,面对课堂考勤、互动提问、课堂秩序维护也是力不从心。特别是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下,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的教学模式尤为凸显,思政课教师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引入新媒体技术来创新和提升课堂管理方式和能力,将课堂考勤设置为“抽签点名”版或利用“雨课堂”生成课程二维码,学生用手机扫描,省去了教师点名也便于后期老师查看考勤结果。同时教师在新媒体客户端将课件、音视频、作业试卷范本推送至学生手机上,课堂上实时直观点评、答题、弹幕互动,优化课堂时间分配,提高课堂时间的综合使用度。这样不仅曾经的“手机控”“低头族”跟着节奏在课堂上更加有意义的“玩手机”,也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过程性考核留痕提供了佐证。
(四)运用新媒体增强教学实践育人实效性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其中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3]。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指明了发力点和落脚点。然而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政教师该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如何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的发生?
首先,教师借助新媒体拓展理论联系实践的微平台。鼓励思政教师利用微博平台,针对苦涩的理论结合国内外、社会焦点热点话题、事件以及大学生的主流思想,用“网文”为同学们去解释,同时积极引导学上自己列举相关的“案例”,师生共同努力把坚定的信仰、爱国情怀、远大志向等知识点达到情理交融,根植于学生的心里[4]。其次,坚持以学为主的理念,突出其主体地位,针对学生做好实践教学的调研工作,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其专业优势,放“权”于学生,发挥其主观主动性,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或自主设计活动,让其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中理解理论,潜移默化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最后,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网络实践教学平台[5]。大部分思政课教师都深刻的体会——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或每个学生实践团队的每一环节都给予细致的指导和反馈。原因不仅是教师个人的时间和和精力有限,而且学生实践的地域不同、团队成员参与度不同,也是影响教师指导和信息反馈的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一方面,高校不仅要为思政教学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要主动为其拓展相关的校内外资源,“因势而新”,借助新媒体技术发力,建立思政课实践网络平台。平台可以包含模块:实践项目资源信息库、实践论坛、实践教学微课堂、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其中学生在实践资源信息库中寻找灵感或素材,在实践论坛中与老师或同学针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互动,在实践微课堂中接收老师发布的实践教学大纲、实践任务书等相关信息;思政教师既可以在该平台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如查看点评学生上传的实践方案、终期报告、为实践团队或个人给予考核赋分等,又积累、丰富了相关课题申报的前期材料[6]。另一方面可在网络实践平台上植入“VR”技术,特别是利用VR技术将红色景区、红色馆藏、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搬到学生“面前”,实现实践教学环境与教学时空的虚拟化,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网络上的完美结合,同时也破解了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7]。
四、结语
思政课是大学生补钙壮骨、固本培元的必修课,是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阵地和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关注社会现实,遵循00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使思政课实现“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目标,助力高校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阵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news.cctv.com/2016/12/08/ARTIihpHZs56dGPSnK5b5x5y161208.shtml.
[2] 陈宝生.教育部长: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不高人到了心没到[EB/OL].[2017-03-12].https://news.china.com/domesticgd/10000159/20170312/30320343.html.
[3] 习近平.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4] 呂峰,管爱花.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路径探讨思[J].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2).
[5] 陈锦宣,费再丽,新媒体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5(3).
[6] 陈艳芬.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10).
[7] 邱志雄.新媒体视角下信息技术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提升实践为例[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