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日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

2020-08-03 01:57李彬彬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日本

[摘要]在中国近代史上,主要有日本、西欧、俄国这三个渠道将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各地介绍到中国。由于在日本兴起的社会主义运动影响了一大批当时在日本的中国学者,日本成为当时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他们组织翻译了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通过自己出版的刊物加以介绍。而将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代表人物杨匏安、朱执信、梁启超,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日本;留日学生

[作者简介]李彬彬(1993-),女,汉族,湖南省邵阳市人,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 A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5-0022-02

留学生和到其他国家交流的中国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为适应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要介绍了诸如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觀念的先进文明成果,而且还介绍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极力引导和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新道路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在中国生根与发展。

一、杨匏安与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后,在华南地区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是杨匏安。杨匏安对于马克思主义活动的宣传,帮助人们尽快扫清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帮助了在黑暗中挣扎多年的中国劳动人民及其无产阶级迅速地把握社会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对于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土壤奠定了基础。

大众熟知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最早开展了党的创建工作的是“南陈北李”,即陈独秀、李大钊。其实很多人却不知道最早在中国系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是“南杨北李”,即杨匏安、李大钊。如今这位革命的先驱——杨匏安烈士的铜像耸立在珠海市香炉湾畔。

李大钊是十月革命后最早在中国境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志。杨匏安是继李大钊之后较早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志。与李大钊在1919年1月《新青年》第6卷第6号上发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下篇同时问世的是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于1919年11月。杨匏安这篇文章一开始就紧紧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即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理论这三个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正当新文化运动盛行的时候,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东方杂志》等刊物发表多篇涉及心理学、美学、宗教学等多个领域的新思想的文章,诸如:《原梦》《青年心理学》《永久的和平果可期乎?》《美学拾零》等试图循着西方思想的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据已有资料统计,自1919年7月至12月,杨匏安在《广东中华新报》的“通俗大学校”副刊上,以“世界学说”为主题发表了系列文章,保存至今的有41篇,约4万字,内容包括西方哲学及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其中属于哲学方面32篇,属于社会主义学说方面的9篇。①而杨匏安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评价达到了“世称之为社会主义圣典”的高度,并指出马克思的学说在近代社会主义之中占有重要之地位。②杨匏安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并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唯物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理论。五四运动以后,杨匏安撰写、编译了大量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诸如:《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浅说》《无产阶级与民治主义》《西洋史要》等文章,对当时在广东盛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在广东掀起了马克思主义热的潮流,鼓舞了整个华南地区的革命热情。蒋介石曾在《苏俄在中国》一书中说“杨匏安是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杨匏安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二、朱执信与马克思主义

朱执信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的介绍和研究;二是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初步研究中国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阵营中最早传播以及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和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介绍给中国人民的革命家是朱执信。毛泽东曾说:“朱执信是国民党员,这样看来,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③

朱执信于《民报》上发表的《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论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这两篇文章主要表现了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的认识和研究。而最能体现朱执信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文章是《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朱执信在这篇文章中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关系,随后论述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和阶级斗争理论。他说《共产党宣言》是“马尔克(马克思)之事功,此役为最。”④这是第一份十分详尽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上的第一次壮举。

而且朱执信在以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通过仔细的研读与探究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理解。他在认识阶级和阶级斗争前提下,认为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人民大众通过阶级斗争必然推动社会历史的前进。他认为阶级斗争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手段,能用革命实现所有制基础的改变。对于在中国如何消除阶级需要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破阶级对立,消除人际间的不平等,推倒封建社会,建立民主共和国。他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认为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重视人民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朱执信翻译的《赤劳动军法典》发表在《建设》杂志上,证实了“寓兵于工”的理想军队是切实可行的。也正是在朱执信对农民和工人重视的基础上,加之对苏联经验的借鉴,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施行,作出了理论上及思想层面的铺垫作用。朱执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三、梁启超与马克思主义

钟家栋认为:“中国人在自己的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梁氏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最初传入中国具有启蒙意义。”

由于“戊戌变法”这一爱国救亡运动的失败,梁启超远走日本。梁启超待在日本期间,以其敏锐的思想感知力开始关注当时日本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想,他纵观国际形势,以独特的视野探索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其发展的历史根源。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探寻救国救民道路上,一直在思考别国先进的思想是否适用于解决中国问题。而较早开始接触及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的梁启超,也一直在思考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度。梁启超认为:“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因此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在中国人民的思想领域宣传社会主义学说。而梁启超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认识和解释他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但他明确反对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革命的社会主义,甚至于从来没有提及过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他所引述的马克思理论原文恰恰也只是为了支持他所阐释的社会主义。

在梁启超看来,为了抵抗国际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掠夺,20世纪的中国可以运用社会主义精神,但其根本还是要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主要内容。梁启超与李大钊是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两个极端重要的人物,据考证,梁启超是“最早在文章中提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人”⑤,而李大钊则是中国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虽然梁启超和李大钊在中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上存在不同的意见,但是他们在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问题时,都以天下大同为追求目标,即以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

在极少人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梁启超对于社会主义已有其独特的见解。“为将来世界最高尚美妙主义”,高度概括了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令人对社会主义心向往之。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留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极大贡献,他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时候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与研究的基础上,从日本将马克思主义传入及介绍给中国大众。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奔赴日本留学或访问的中国人对当时日本盛行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认识与引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第二,他们对在日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介绍上更加丰富,相对来说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更加扩大化。第三,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形式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他们主要从客观出发宣传他们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但又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宣传。第四,这群学者都极具思想深度,他們不仅熟知本国国情并了解世界总体脉络以及发展情况,具有宽阔的视野,他们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内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原本精神。第五,他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主要是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他们从国民视角出发,以中国人所能理解的逻辑语序,使得所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带有中国化的特征,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民族特色。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如下。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步的文本条件。随着对村井知至著的《社会主义》、有贺长雄著的《近代政治史》、福井准造著的《近世社会主义》、幸德秋水著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神髓》等文本的翻译,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条件。从日本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运动中,感受到社会主义学说的魅力,将其认定为可以改造中国的新学说,因此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向中国传播日本语境的社会主义。尽管在十月革命前,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并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他们当时也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却引起了中国思想界巨大变化,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黎明期”,这为其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条件。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条件。留日学生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尤其在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革命实践的成功,在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部分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青年逐渐转变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注释]

①黄明同,张俊尤.启蒙思想家·革命家:杨匏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②杨匏安文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90.

④朱执信.广大省情网.2014-03-10.

⑤高放.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探索[J].东岳论丛,1980(2):7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黄金时代》日本版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