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全面抗战时期,任弼时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发展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山西抗战中,他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联合地方友军共同抗日;他出使共产国际,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从而赢得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战的支持;1940年3月,他从共产国际回到延安,为缓解当时国共矛盾与冲突、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目标做出重大贡献。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任弼时都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进行积极的贯彻执行,为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巩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全面抗战时期;任弼时;统一战线
[作者简介]张保军(1997-),男,汉族,安徽合肥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研究方向: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 D61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0)05-0014-04
作为党内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在全面抗战爆发的关键时刻,任弼时呕心沥血、不辞辛苦,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全面抗战时期任弼时与党统一战线工作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对当时全面抗战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政策、西安事变前后及出使共产国际期间的统战工作的相关研究,目前虽已有一定的代表性成果①,详略不等地涉及相关内容,反映了抗战时期任弼时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但由于史料的相对缺乏,此期间任弼时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仍然有許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全面抗战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视角,对照相关历史档案,试图对此期间任弼时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作一个较为系统的尝试性探讨,以期此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深入。
一、开赴山西抗战前线,在实践中积极贯彻落实、丰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自洛川会议以来,整个华北局势急转直下。日寇分别从北面沿平绥线进占大同,从东面沿平汉路进攻保定、夺取石家庄,山西战局似有向不利方向发展的可能。至此,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八路军入晋作战,要求在配合国民党军队的同时,并以小部分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委员、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和朱德、彭德怀等率八路军开赴山西前线抗战。在山西抗战的过程中,任弼时积极联合地方友军共同抗日、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战队伍,并且加强在敌人远近后方游击运动的组织与领导,以丰富的抗日斗争实践贯彻发展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一)主动建立与地方友军的统一战线,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进入山西抗战的初始,任弼时就指出,“我们要协同华北所有抗战军队,求得给日寇进攻以迎头痛击,使华北抗战能够持久。我们所采取的作战方针,就是以运动战与游击战配合友军,求得给进攻之敌以有力的打击”②。随后,任弼时等发出的《八路军作战方针训令》中明确要求:“对一切友军或政权机关,取尊重合作的态度”。在行动上,“八路军把主力使用到敌人的侧后,经常破坏敌之交通,截断敌后方联络,阻止敌兵的增援与粮食弹药汽油的补充,积极配合友军作战”③,其中的平型关大捷就是配合友军作战的一个典型,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1937年11月,太原陷落后,华北地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已宣告结束。面对国民党军的溃败,阎锡山显得动摇无主,此时中共领导下的敌后抗战发挥重大作用。12月18日,为减少与阎锡山军队及地方政府的摩擦,巩固抗战团结,任弼时等以十八集团军军分会名义发出训令,指出:巩固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山西省地方工作中的重心,必须尽量取得与山西当局及地方政府民众团体及友军的“协同与合作”。命令各部队在十二月底停止扩兵突击工作;相助阎锡山“以决死队为基础,扩大新的部队”,派得力干部与驻地友军联络;游击队不直接筹粮,必需之粮经过政府从合理负担中解决;反对任何人骄傲自大,严谨管理教育。④任弼时等在抗战前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友军共同抗日、缓解国共间摩擦与冲突,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阵营。
(二)积极动员、组织及武装群众参加对日作战,扩大山西统一战线基础。在回忆山西抗战过程中,任弼时指出,“对日抗战是一种自卫战争,也就是一种革命的战争。只有动员起全民族的力量,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最后胜利。因此,我们把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视为在抗战过程中最重要的工作”⑤。几个月来的努力,在战区和敌人后方,发动了广大的民众,建立起大批的民众游击队和义勇军,这些民众的组织和武装,已逐渐成为抗战斗争中一支强大的力量,根据几个月来的经验,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虽然需要艰苦和深入的下层群众工作,但收到动员群众的实效并不是很艰难的。
首先,任弼时对部队指出,“日寇的进攻,特别是日军的残暴,是我们动员、组织群众最好的宣传资料,因为悲惨残酷的事实,是最能激发同胞的民族仇恨和爱国热情的,从而激发民众参战的积极性”⑥。其次,我们看见山西的人民是负担着繁重的战争勤务的,然而要使他们参加战争的积极性提得更高,使他们无所顾虑地干工作,则从各方面减轻他们自身的经济负担,减少一些捐税、地租和利息,在可能范围内改善人民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真正减少了租息,使群众得到了利益,他们才会安心地努力去生产,才会积极地去参战,而破坏群众利益,客观上是帮助敌人欺骗民众。最后,要把发动起来的群众组织成为武装斗争的力量,要使壮丁离开家庭参加游击队、义勇军,要使妇女抽出时间参加洗衣队、看护队,要使群众参加放哨、侦察和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等,只要有人去指导、推动和帮助,群众是愿意的。⑦在此基础之上,从而巩固扩大山西统一战线之基础。
(三)开展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增强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性。在洛川会议上,任弼时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关系和红军作战方针问题发表意见。提出:抗战“是长期的战争”,“红军要保持战争的领导,一方面要发挥我们特长,一方面要保持我们的力量”,“保持我们的持久的模范”,在战争中“争取独立自主”,“不失时机的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力量消灭敌人”,“所以还是独立自主的山地运动游击战”⑧。
在山西抗战期间,任弼时指出,“一个多月来的斗争,我们部队配合当地游击队,以灵活的游击战术,曾给进攻之敌以重大的打击。虽有某些城市已被敌人占据,然而乡村仍在我游击部队手中”⑨。山西抗战的经验又告诉了我们,不仅在敌人深远后方可以发展人民的游击斗争,而且能够收复广大领土,成为持久抗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力量。敌人以正规战争从正面击退我军比较容易,而肃清后方游击战争则成为不可能。在抗战过程中,要以更大的注意和努力开展群众运动,特别是派出许多小的游击队,配带大批民运和军事工作干部,定下与人民国土共生死存亡的决心,深入敌之远近后方,领导组织游击战争,是一个急迫的战斗任务。⑩通过上面这些论述不难看出,任弼时坚决执行毛泽东的《关于在山西统一战线中进一步执行独立自主原则的指示》?,通过敌后独立自主游击战争的开展,从而在维护统一战线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党和人民军队的独立自主性。
二、出使共产国际,积极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澄清事实,消除误解,从而赢得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国际曾一度担心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过于弱小,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必须要依靠执政的国民党,因此并不认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确立的独立自主的原则。?换言之,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之间,虽然在坚持抗战,巩固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如何坚持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自主方面存在着分歧。因此,三月政治局会议决定,派任弼时立即起程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抗战的情况和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加强相互了解。
(一)向共产国际报告中国革命形势,消除與共产国际间的误解。1938年4月14日,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提交了长达15000字的书面报告大纲,题目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和任务》。5月17日,他再次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又对上述大纲作了长达25000字的口头说明和补充。这两份材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抗战八个月以来的基本情况,深刻阐述了中共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持久抗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任弼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当中,有着很大的政治影响和威信。……因为我党所号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我党获得公开或半公开地位,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
6月11日,任弼时与王稼祥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会议讨论任弼时的报告并作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关于中共代表报告的决议案》。决议案指出:“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在听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的报告以后,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和困难条件之下,灵活地转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之结果,已建立起国共两党的新的合作,团结起民族的力量,去反对日本的侵略。”决议案表示赞同中共继续大力开展敌后游击运动,坚持统一战线中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由此可见,能够赢得共产国际的支持与理解,与任弼时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
(二)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撰写文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同年7月,王稼祥由莫斯科乘飞机回国,任弼时正式接替王稼祥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在此期间,任弼时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理解与支持。
他在《共产国际》第七期发表《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发展》一文,署名陈林。文中在回顾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历程后指出: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最后战胜日寇的唯一正确的条件。一切党派和组织之间,应当在实行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的基础上,在保持各自的政治和组织独立性以及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条件下,建立最密切的合作。必须组织工人阶级和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参加抗日,严防日本侵略者利用国共之间的分歧和摩擦来瓦解统一战线。文章强调: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前途是远大的,“共产党不仅诚意在抗战阶段中与国民党并肩携手地共同救国,而且决心在抗战胜利后与国民党和衷共济地共同建国”。?同年9月初,任弼时参加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宣读《中国共产党中央代表团之声明》,声明指出:“在最近时期中,中华民族,还需要以英勇的努力克服极大的困难。”四万万人民团结一致的自卫战争,是中国人民之所以不可战胜的基本保证。因此,必须加紧努力,去吸收劳动群众到各种现有的及新建的组织中去,以便造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强的下层群众基础。?
三、进入中央核心领导层后,积极参与制止国民党分裂政策的制定,为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1940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结束代表团的工作,调任弼时等回延安,以加强党的领导。任弼时回国后,进入党的核心领导层,积极参与了中央政治局包括统一战线工作在内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在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根据毛泽东提议,决定由任弼时等三人组成政策委员会,由任弼时负责主持,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总结经验,制定出劳动、土地、军事、文化教育、锄奸、三三制政权、财政、经济等各项政策条例。?这些政策的提出,对于减少国共间的摩擦与分裂,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发挥巨大作用。
(一)灵活对待统一战线中不同派别,为彻底实现抗战建国纲领目标而斗争。任弼时对于实现抗战救国纲领目标有着深刻的领会,5月29日出席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朱德关于华北八路军反击国民党摩擦的报告。他强调要注意争取中间势力,对顽固派也要争取和分化,不能把中间派当顽固派打,要反对统一战线中的关门主义。当时,中国经过了三年抗战,未能动员和组织起全民族更强大的力量给敌人以更大的打击,今天还没有具备反攻敌人的条件。一部分人们感觉抗战没有胜利前途而悲观消沉甚至动摇起来,乃正是由于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认真执行这一抗战建国纲领的结果。同年7月16日,任弼时为纪念抗日战争三周年,在《解放》周刊发表《为彻底实现抗战建国纲领而斗争》一文。文章要求“国民党、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党派,更加团结一致,认真地彻底地实现抗战建国纲领所确定的基本方针,废除一切足以破坏团结,阻碍抗战建国纲领实现的设施。”……对于一切不顾国家民族当前危机,不以全力去对付外敌,而公然违反抗战建国纲领所指“捐弃成见”、“破除畛域”的方针,专事对付共产党和一切进步势力,以遏制国共两党的摩擦,破坏中国内部团结的人们,应当给以迎头的痛击。?
(二)积极推动皖南事变的和平解决,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1年1月4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面对国内出现的严重形势,采取了理性的态度,仍然以抗日的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
1月15日,任弼时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初步检讨皖南新四军失败的原因。任弼时发言指出:“蒋介石认为国际形势对他有利,即美、英、苏三国都援助他,乘机向我军进攻。他们还可能继续向华中进攻。我们要在政治上实行反攻,要表现强硬,这可能使他们暂时和缓向我们进攻;同时在军事上亦须有必要的积极准备,用攻势的姿态,准备蒋介石与我们大打”?。1月20日,任弼时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时局时发言认为:蒋介石虽已决心反共,但反到什么程度还要决定于国际的力量。他主张,现在“我们在政治上要采取攻势”,不同意有人提出“边区在军事上要打出去”的主张。?通过上述的会议记录,展现了任弼时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所做的积极努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谴责的同时,继续保持统一战线的存在。所以,任弼时在制止国民党的分裂行径、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从这时开始一直到抗战胜利,任弼时主要系统地研究和调整党的政策,一来是为了纠正因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摩擦而引起实际工作中“左”的倾向,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二来是为召开党的七大准备材料。在此期间,任弼时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地工作,为实现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结语: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发挥巨大作用,毛泽东曾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历史事实证明,党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任弼时都积极贯彻落实、丰富发展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在统一战线的基础上为实现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些都无疑从理论和实践方面促进党的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注释]
①主要有:刘东,丁青.《任弼时与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载《任弼时百周年纪念-全国任弼时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6-189页.刘杰.《任弼时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作用》,《军事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曾成贵.《抗战期间任弼时出使共产国际再认识》,《江汉论坛》2014年第10期.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7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资料(第17辑),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3页.
④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62-363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
⑥⑦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
⑧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45-346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5页.
⑩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页.
?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
?朱薇.任弼时对毛泽东党内核心地位确立的历史贡献[J].党的文献,2018(4).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2-203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1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2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3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页.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09-210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2页.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任弼时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93页.
章学新主编.任弼时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54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