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先进工作者、著名表演艺术家于蓝于6月28日凌晨去世,享年99岁。
提到于蓝这个名字,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她在《烈火中永生》中塑造的革命烈士“江姐”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于蓝简直就成了“江姐”的代名词。
1921年6月,于蓝出生于辽宁省岫岩县。1938年10月,年仅17岁的于蓝,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信仰,穿越封锁线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
1940年,于蓝调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成为正式演员,开始了长达70多年的革命文艺生涯。
1946年,于蓝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冬,她主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在炮火硝烟中锻炼成长的影片《白衣战士》。1950年3月,于蓝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厂工作的30多年,她主演了《龙须沟》《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在影片《革命家庭》中,于蓝饰演了革命母亲周莲,并凭借该片获得了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
1974年,于蓝参演了电影《侦察兵》,之后便忍痛暂别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热爱电影艺术的她不愿意离开电影事业,于是开始学习导演。其间,于蓝被查出患乳腺癌,连续做了两次手术。她没有被病魔吓倒,依然热爱艺术,感恩生命。
1981年,60岁的于蓝欣然受命组建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 (即后来的“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简称“童影厂”),担任首任厂长及艺术指导等职务。在于蓝担任童影厂厂长期间,童影厂拍摄的影片在国内外电影节上收获累累硕果。于蓝先后领导创立了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电影童牛奖、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推广传播中国儿童电影文化、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于蓝从本该退休的60岁一直干到80岁,2001年才从童影厂正式离休。离休后,于蓝仍时刻关注着少年儿童事业和中国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
在这近一个世纪的传奇人生中,于蓝身上集合了战士、演员、知识分子等身份特征,跨越多个复杂的年代,经受过残酷环境的锤炼。
作为演员,她塑造的“江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作为童影厂首任厂长,她为中国的儿童电影事业开辟了一片天。晚年偶尔出现于电影颁奖礼上的于蓝,会被当成一位标志性人物接受全场起立鼓掌致敬,但年轻的致敬者们,恐怕难以理解她的人生。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像于蓝这样的年轻人有很多,他们有着强烈的革命念头,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和更完善的制度,他们内心充满革命理想主义,艰难困苦锻炼了他们的意志,“永远向前走”成了刻在他们骨子里的本能。
晚年的于蓝腿脚不太方便,她说她这一生“走了太多的路了”。想想的确如此,无论是在革命的路上,还是表演的路上,以及人生的路上,于蓝走得坚定、勇敢,也走得艰难、辛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于蓝卸下了“走了太多路”的疲惫,像一名赤子那样,心境澄明……
本刊记者 石海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