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水库石骨主副坝渗漏现状及评价

2020-08-03 05:03魏海波张海发邓举达
广东水利水电 2020年7期
关键词:主坝片麻岩渗透性

魏海波,张海发,邓举达

(1.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5;2.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01611;3. 惠东县稔平原水有限公司,广东 惠东 516300)

1 概述

石骨水库与良德水库通过龙头坳连通渠连接而形成高州水库,其中,石骨水库始建于1958年,包含1个主坝和2个副坝,即石骨主坝、厘更副坝和三叉塘副坝;原大坝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千年校核,正常蓄水位为90.0 m,但在建成后发现原设计洪水位数据偏小较多,设计标准低,一直采用86.0 m水位运营。受后期防洪及供水需求,提高库区运营水位至89.0 m,即需对其坝体进行除险加固处理。因此,为保证加固工程顺利实施,开展库区大坝防渗现状分析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如陈龙飞等[1]、张丽艳等[2]基于库区工程地质条件,开展了库区坝体防渗问题评价,为库区坝体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张建清等[3]、姚纪华等[4]利用综合物探技术进行了库区坝体渗流评价,有效掌握了渗流通道;王春磊等[5]、赵鑫等[6]利用有限元法对坝体渗漏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有效掌握了坝体的渗流过程,为其后期除险加固提供了指导;王晓玲等[7]利用可拓云模型构建了坝体渗流安全评估模型,实现了波提渗流安全性评价;高杰等[8]利用有限元模拟了坝体渗流场,实现了坝体安全评价;王宇等[9]基于坝体渗流演变特征,构建了土石坝渗流安全预警模型,为其应急处置提供了借鉴。上述研究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均未涉及基于现场试验成果基础上的渗透性评价,也未涉及石骨库区渗透性现状分析。因此,该文以石骨库区为工程背景,首先开展其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再结合现场注水试验和压水试验成果,分析库区坝体及坝头的防渗现状,并开展评价,以期为其后期加固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

1 大坝工程地质条件

1.1 地形地貌

石骨水库位于高州县东北约30 km的曹江中上游段,为中低山丘陵地貌,库周除南西坝址区地形相对低矮外,其余为中低山地形,山脊走向主要为南北向及东西向;山坡坡度大多为20°~40°,植被茂密,海拔高程一般为50~400 m;地势总体表现为北东高、南西低,其中,北东面、东面山顶高程一般为200~400 m,西面、南西面山顶高程一般为100~200 m。

通过现场勘察,石骨水库坝区平面示意如图1所示。

图1 石骨水库坝区平面示意

1.2 地层岩性

在地层方面,高州库区广泛分布有花岗片麻岩,其形成时代为加里东期,系在混合岩化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深变质岩;其次,局部分布有燕山四期侵入岩及晚侏罗系火山喷出岩。在土层方面,主要以第四系冲洪积、坡洪积层为主,多分布于河流及其两岸阶地、坡脚等,各类地层基本特征如下。

1) 花岗片麻岩

在库区广泛分布,属区内常见基岩类,具片麻状构造,岩性致密坚硬、性脆,可细分为两种分布状态,即条带状和眼球状,两者特征如下:

① 条带状花岗片麻岩:主要呈黑、白条带相间,矿物成分含有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等,黑云母沿片理面排列。

② 眼球状花岗片麻岩:主要呈灰白色、深灰白等,矿物成分以长石、石英为主,长石呈眼球状沿片理方向排列,石英呈条带状,偶含黄铁矿。

2) 燕山四期侵入岩

零星分布于库区南西侧石骨坝址区,灰白色,以石英长石、花岗岩为主,含角闪石及微量黑云母,呈岩瘤式侵入花岗片麻岩中,具不等粒结构,岩质致密坚硬。

3) 晚侏罗系火山喷出岩

主要集中分布于石骨主坝右岸成火山锥,岩性主要为流纹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分布位置地形高出周边山顶100~150 m。

4) 第四纪地层

主要可细分为两类,即冲积层和坡洪积层,其中,冲积层多为呈浅黄色、黄色,岩性以砂砾石层、粉质粘土为主,主要分布于河床、河漫滩及河流阶地上;坡洪积层主要呈黄色,岩性以含砂砾粉质粘土为主,多分布于坡脚及沟谷处。

1.3 地质构造

由于库区地层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使其构造形迹较为明显,主要以断层、裂隙为主,其中,断层主要发育走向为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裂隙则近似伴生,无明显发展方向,相互交错,对区内水力联系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对库区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有4条,各断层的基本特征如下。

断层1:主要经过石骨库区三叉塘副坝右坝头,属正断层,产状为N40°E/SE∠67°,断层带长度为13.5 km,宽度为4~6 m;断层带岩性为角砾岩,充填糜棱岩、花岗岩脉,见有褐铁矿,胶结稍好。

断层2:主要经过厘更副坝右坝头,属正断层,在坝头两侧均有露头,产状为N50°E/NW∠67°,断层带长度为12 km,宽度4.0 m;断层带岩性为角砾岩,挤压片理化,裂隙发育,石英脉充填,胶结好。

断层3:主要经过石骨主坝,属正断层,在主坝中间残丘上可见露头,产状为N40°E/NW∠75°,断层带长度为6 km,宽度为4.0 m;断层带为角砾岩,岩英脉充填,胶结好。

断层4:主要经过石骨主坝左坝头,产状为N35°E/NW∠68~80°,断层带宽2~3 m,长5.5 km,属逆断层;断层带为角砾岩,石英脉充填,胶结好。

根据上述,得出石骨库区地质构造较为发育,也促使区内基岩裂隙发育,进而本次加固工程防渗是重点,着重对水库渗透性进行评价,也从侧面验证了该文研究的必要性。

1.4 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调查成果,得出库区水文条件较为丰富,将其基本特征分述如下。

1) 地表水

区内地表水系以大井河和曹江为主,加之其水系对应的次要冲沟等,且据调查统计,本次工程勘察期间,共统计24处泉水及常见地表水调查点,其高程分布于73~175 m,主要集中于100 m左右,而流量大小分布范围较广,最小仅5 L/min,最大可达1 200 L/min,流量受季节性降雨影响较大。

2) 地下水

按赋存条件划分,地下水主要为裂隙水和孔隙水,前者主要赋存于岩体裂隙中,受节理裂隙发育影响较大,与库区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较为密切;后者主要储存于第四系松散层孔隙中,接受大气降雨补给,水位线季节性波动较大。

结合现场压水、注水试验成果,对区内全风化~微风化带的裂隙水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初步统计。

① 全风化带:主要为含砂砾粉质粘土,厚度一般为2~19 m,硬塑—坚硬状,渗透系数一般小于10-4cm/s,为弱透水。

② 强风化带:厚度一般为3~8 m,岩质稍硬,裂隙发育,岩芯呈短柱状及块状,渗透系数一般为10-3~10-4cm/s,为弱—中等透水。

③ 弱风化带:厚度一般大于10 m,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岩芯呈中柱状,压水试验透水率一般为1.5~6 Lu,为弱透水。

④ 微风化带:岩质坚硬,裂隙稍有发育或不发育,岩芯以中短柱状为主,少量短柱状,岩体完整性较好,压水试验透水率一般为0.6~4 Lu,为弱—微透水。

⑤ 第四系冲积、坡洪积层主要为砂砾石层,渗透系数一般大于10-2cm/s,为强透水;局部为含粘质砂砾,属中等透水—强透水。

2 大坝防渗现状及评价

如前所述,石骨库区主要包含1个主坝和2个副坝,即石骨主坝、厘更副坝和三叉塘副坝。根据现场情况,3个坝体的基本尺寸参数如下。

石骨主坝:坝形为复合碾压式,最大坝高为52.7 m,坝顶长度为775 m,宽度为6 m。

厘更副坝:坝形为半碾压式,最大坝高为39.2 m,坝顶长度为318 m,宽度为5 m。

三叉塘副坝:坝型为复合碾压式,最大坝高为32.2 m,坝顶长度为165 m,宽度为5 m。

结合现场调查成果,开展三者防渗现状评价,以便为后期除险加固奠定基础。同时,在工程实际中,渗透参数采用现场试验求得,其中,注水试验求解渗透系数,利用其评价岩土体的渗透性等级,其分级标准见表1所示。

表1 岩土体渗透性分级标准

2.1 石骨主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 主坝渗透评价

石骨主坝坝体填土为粉质粘土,多呈硬塑状,局部为可塑状,粘性较好,含少量砂砾,其粒径一般为1~5 mm,含量约10%,填土压实一般,局部压实较差。坝体迎水面表层为1层护坡干砌块石,厚度一般为30~40 cm,系弱风化花岗片麻岩块石,块径一般为20~40 cm,岩质坚硬;其下为砾石反滤层,厚度为0.8~1 m,粒径一般为2~6 cm,其母岩为片麻岩及石英砂岩,坚硬,磨圆较好,分选差。坝体背水面为草皮护坡,在坝体中铺设有1层贴坡排水棱体与坝基砂层相连。

坝基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闪长岩、花岗岩,其河床坝段坝基分布有冲积砂层,而非河床坝段坝基为全—弱风化基岩。

河床坝段坝基为冲积砂砾石层,局部为含砾粉细砂,砾径为1~4 cm,磨圆一般,分选差,据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结果,每贯入10 cm的锤击数N63.5为16~19,为密实状态;其下卧基岩为全风化—弱风化花岗片麻岩及闪长岩,全风化带厚度约0.85 m,为褐黄色含砂砾粉质粘土,分布不连续,而下部弱风化带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多为陡倾角裂隙,倾角为60~80°,岩芯呈短柱状及块状。

非河床坝段为基岩坝基,全风化带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几米至十几米,分布连续,且全风化带主要为粉质粘土,风化不均匀,含少量砂砾;强风化带岩质较坚硬,裂隙发育,多为中陡倾角裂隙,裂面铁锰质渲染,岩芯多为块状;弱风化带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为中陡倾角裂隙,裂面粗糙,部分裂隙铁锰质渲染。

为掌握主坝渗透性,对其勘察钻孔进行注水及压水试验(如表2所示),据表2可知:以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坝体渗透性间于弱透水—微透水,且其变异系数较大,说明其波动性也较大。

表2 主坝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石骨主坝坝体填土渗透系数大多小于10-4cm/s,一般为微透水,局部稍大,为弱透水;大坝运行40多a,未发现坝体明显渗漏,坝身填土粘粒含量、天然含水量和渗透性基本满足均质土坝技术要求。

河床段坝基分布有冲积砂层,以粗砂为主,局部夹含砾粉细砂层,产生液化的危险性小;下卧基岩为全—弱风化花岗片麻岩及闪长岩,全风化及强风化厚度不大,分布不连续,揭露厚度均不到1 m,主要为弱透水,局部中等透水;弱风化带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为弱透水。

坝基非河床段坝基为全—弱风化花岗片麻岩、闪长岩等,其全风化带主要风化成粉质粘土,含少量砂砾,为弱透水;强风化带在建基面较低部位部分被清除,其岩质较坚硬,裂隙发育,主要为弱透水,局部强透水;弱风化带岩质坚硬,裂隙较发育,为中陡倾角裂隙,压水试验透水率为2~3 Lu,属弱透水。

总体石骨主坝及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运行40多a观测资料反映,坝基渗漏微小,坝体变形趋于稳定,基本满足本次加固要求。

2) 绕坝渗漏评价

为查明石骨主坝两坝头的水文地质条件,再对两坝头开展分析及试验研究,具体分述如下。

① 左坝头绕坝渗漏评价

石骨主坝左坝头在石骨溢洪道左侧,山顶高程约为103 m,地形较单薄,宽约为100 m;岩性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其次为人工填土层。左坝头构造发育,有断层通过,产状N35°E/NW∠68~80°,从溢洪道闸基位置经过,断层带宽为2~3 m,延伸约为5.5 km,为逆断层,断层带为角砾岩,糜棱岩,有石英脉充填,高岭土化,地表胶结较差。左坝头纵剖面示意如图2所示。

图2 石骨主坝左坝头纵剖面示意

该位置未进行渗透系数试验,通过现场调查,得出其存在局部渗漏问题,考虑坝头稳定及其渗漏的危害性,建议采取防渗墙,下接防渗帷幕灌浆,并在其上、下两端延伸一定长度作为防渗范围;同时,建议加强水位观测,进一步了解坝头地下水的变化,并根据水位观测资料优化防渗处理措施。

② 右坝头绕坝渗漏评价

右坝头接在下石狗岭下游山坡,所处斜坡山顶高程约为250 m,山坡坡度为25°~45°,坝头位于南西侧山脊,地形较单薄,89 m高程山脊宽为50 m左右;右坝头基岩以花岗岩、凝灰岩及花岗片麻岩为主。右坝头纵剖面示意如图3所示。

图3 石骨主坝右坝头纵剖面示意

同理,也对右坝头进行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见表3所示。据表3可知,以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坝体渗透性为弱透水,得出右坝头的渗透参数稳定性较好。同时,根据监测成果,孔水位受库水位影响一般,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加之孔水位变化比库水位有滞后现象,说明相互间水力联系不强。

表3 右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综上所述,右坝头渗透性相对较弱,但据水库管理人员反映,当库水位高于82.0 m时,坝头下游山坡存在潮湿现象,进而综合判断,右坝头也可能存在绕坝渗流问题,建议采用防渗帷幕处理,并加强右坝头的水位观测,及时优化防渗设计。

2.2 厘更副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 副坝渗透评价

厘更副坝最大坝高为39.2 m,坝顶长为318 m,坝顶高程为93.5 m,自蓄水以来,曾多次在坝背水坡为63~73 m高程处出现湿润、漏水、牛皮胀等现象,并多次对厘更副坝进行贴坡导渗及帷幕灌浆处理。

坝址岩性为花岗片麻岩,主要发育有两条断层,与坝近于平行,产状N30°E/NW∠80°,为正断层。坝体迎水面表层为一层干砌块石,厚为0.7~1.0 m,系弱风化花岗片麻岩,块径一般为20~40 cm,岩质坚硬;背水面为草皮护坡,其下铺设有一层贴坡排水砂层,厚度为0.5~1.5 m,为中细砂、中粗砂、含卵砾石粗砂,含泥质较多。

坝基为全—强风化花岗片麻岩为主,中上游全风化带较厚,一般大于5 m;下游近山体,强风化出露高程较高,风化土层较薄,一般约2 m。

厘更副坝的渗透参数试验结果见表4所示。由表4可知,以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坝体渗透性为中等透水—弱透水,其变异系数相对较大,具较强波动性,说明厘更副坝渗透性一般,但不均一性较为突出。

表4 厘更副坝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厘更副坝坝体填土渗透系数一般为10-4~10-5cm/s,为弱透水,局部渗透系数略大于10-4cm/s,为中等透水;坝体背水面设有一层贴坡排水砂层,下游坡浸润线沿该排水砂层分布一致,排水效果较好,基本能满足加固的防渗要求。

2) 坝头渗透性评价

① 左坝头评价

厘更副坝左岸山体较单薄,具低山地形,山顶高程为125.2 m;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在山顶发现1条近SN走向的石英岩脉,产状为SN/E∠80°;坝头断层裂隙发育,与片麻理斜交,斜切坝头。

厘更副坝左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渗透性鉴于中等透水—弱透水,渗透性一般。同时,根据水位观测成果,得观孔水位比库水位低约10 m,水位随库水位变化明显,但变幅要小近一半,说明其水力联系相对一般。

表5 厘更副坝左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厘更副坝左坝头地形相对单薄,构造发育,透水性较小,多为中等透水—弱透水,曾进行灌浆处理,但效果不好,未能完全截死渗流路径,存在一定渗漏可能;当库水位上升到89 m时,预测渗漏量会加大,需进行防渗处理。同时,建议加强水位观测,并根据长期水位观测资料进行针对性防渗处理。

② 右坝头评价

厘更副坝右坝头也为低山地形,地形相对单薄,现为水库防汛公路和石骨管理所;岩性主要为花岗片麻岩,有燕山期花岗岩脉侵入,且局部还有沉积板岩;断层构造也发育,产状N50°E/NW∠67°,为正断层,断层带宽为4 m,为断层角砾岩,挤压片理化,裂隙发育,石英脉充填,胶结好。

厘更副坝右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如表6所示,得出右坝头渗透性为弱渗透,且波动性较小,说明其渗透参数具较好的稳定性,满足加固要求。

表6 厘更副坝右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厘更副坝右坝头地形虽相对单薄,但其岩土体渗透系数均较小,属弱透水性,满足加固要求,建议加强地下水位观测,以了解地下水与库水位变化的水力联系。

2.3 三叉塘副坝及坝头渗漏评价

1) 副坝渗透评价

三叉塘副坝为复合式土坝,最大坝高为32.2 m,坝顶高程为93.5 m,坝顶长为165 m;两岸为低山地形,左岸山顶高程为150 m,右岸为146 m;坝址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后期侵入石英斑岩岩脉。坝体迎水面表层为一层干砌块石护坡,厚度约为0.5 m,系弱风化花岗片麻岩块石,块径一般为20~40 cm,岩质坚硬。坝体填土系花岗片麻岩风化土,为粉质粘土,含少量砂砾,硬塑—坚硬,粘性较好,较均一。

坝基基岩为全—弱风化花岗片麻岩,下游段的全风化带较厚,钻孔揭露厚度为7.3 m,中部揭露厚度为 2.2 m,且全风化带为含砂砾粉质粘土;强风化带厚度不大,揭露厚度为0.8~1.9 m,岩质较坚硬,裂隙较发育,多为陡倾角裂隙,裂面不平。

类比前述,也对三叉塘副坝进行渗透参数试验,试验结果如表7所示,得出三叉塘副坝主体渗透性间于中等透水—弱透水,且以弱透水为主,加之其波动性相对较小,进而试验得出其防渗效果相对较好。

表7 三叉塘副坝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三叉塘副坝坝体填土为棕红色粉质粘土,填土压实好,为弱透水,坝身填筑质量较好,具较好的防渗效果,且运行40多a观测资料反映,三叉塘副坝渗漏不大,变形趋于稳定,基本满足本次加固除险要求。

2) 坝头渗透性评价

① 左坝头评价

三叉塘副坝左坝头山体植被茂盛,山坡较陡,山顶高程为163.5 m,坝头89 m高程处宽约100 m,其下游建有石骨水电站,电站引水管在左坝头经过;该坝头岩性为花岗片麻岩,裂隙较发育,未发现较大的断层。

左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如表8所示,得出三叉塘副坝左坝头渗透性间于中等透水—弱透水,但鉴于坝后地形较高,发生绕坝渗流的可能性较小。

表8 三叉塘副坝左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三叉塘副坝左坝头接在山脊的上游,坝后地形较雄厚,主要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全、强风化带较厚,具中等—弱透水性,由于坝后地形较高,因此产生绕坝渗漏可能性小,能满足除险加固要求,但鉴于坝头安全的重要性,仍建议对其进行相应防渗处理。

② 右坝头评价

三叉塘副坝右坝头为低山地形,地形相对单薄,山顶高程为146 m;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在坝下游发育花岗岩脉,且构造发育,也以断层发育为主,断层带为角砾岩,糜棱岩及花岗岩脉,胶结稍好。

右坝头渗透试验结果如表9所示,以渗透系数为评价指标,坝体渗透性为中等透水—弱透水,其变异系数相对不大,说明其渗透性评价结果的波动性一般。结合水位观测孔成果,得出右坝头地下水位与库水位的相关性不明显,水力联系较弱。

表9 三叉塘副坝右坝头渗透参数试验结果统计

三叉塘副坝右坝头山体较低矮,地形相对单薄,虽构造较发育,但其岩土体渗透性相对较弱,加之其地下水位与库水位的水力联系较弱,进而发生绕坝渗流可能性较小,满足本次除险加固工程需要。

3 结语

通过石骨主坝、副坝防渗现状分析及渗漏评价,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1) 石骨主坝及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运行40多a观测资料反映,坝基渗漏微小,但左、右坝肩存在局部绕坝渗漏风险,加固过程应重点考虑。

2) 厘更副坝坝体填土渗透系数一般为10-4~10-5cm/s,为弱透水,局部渗透系数略大于10-4cm/s,为中等透水;坝体背水面设有一层贴坡排水砂层,下游坡浸润线沿该排水砂层分布一致,排水效果较好,基本能满足加固的防渗要求。

3) 三叉塘副坝坝体填土为棕红色粉质粘土,填土压实好,为弱透水,坝身填筑质量较好,具较好的防渗效果,且运行40多a观测资料反映,三叉塘副坝渗漏不大,变形趋于稳定,基本满足本次加固除险要求。

4) 石骨库区坝体渗透性相对均较弱,基本满足本次除险加固要求;但是,受其构造影响,局部存在绕坝渗流可能,建议在除险加固过程中进行防渗处理,以切实保证坝体稳定。

猜你喜欢
主坝片麻岩渗透性
不同固化剂掺量对湿陷性黄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煤热解挥发物对炼焦煤塑性体渗透性的调控研究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含矿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
视唱练耳课程与作曲技术理论的交叉渗透性探究
中国水利工程优质( 大禹) 奖获奖工程: 右江百色水利枢纽工程(主坝鸟瞰)
密怀隆起
土石混合介质碎石性质对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影响
某水库大坝工程中的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充填式灌浆技术在水利工程主坝施工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