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巍 金鹏
摘要: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2010-2020),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工作在网络、业务支撑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大数据、“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研究认为,环境信息化需继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推動信息资源共享,提升信息化决策支持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服务。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网络信息安全;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118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recent ten years (2010-2020)
Zhang Wei,Jin Peng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Center of Inner Mongolia,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n the recent ten years (2010-2020) in the aspects of network, business support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ig data, and Internet plus government service construction.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mote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enhance information decision support and trai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o provide powerfu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Key words:Environmental informatization;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Resource sharing
1 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情况
1.1 我国环境信息化相关政策及标准的发布
2010年,原环境保护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这是30多年来我国环保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环境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进入蓬勃发展的新阶段。而后,国家相继出台规划、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环境信息化的建设要求。2011年,《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信息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提高环境信息的基础、统计和业务应用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中心[1];2016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2],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工作,并在全国选取了部分省市作为试点,全面开展环境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服务,推进环境数据开放;2016年底,《“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保信息系统建设,并在生态、大气、水、危废、核与辐射、污染源管理等领域都提出相应的信息化建设要求[3]。
国家对环境信息化工作越来越重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日趋严峻的环保形势及日益繁重的环境监管工作促使人们使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效能;二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环境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主动转变工作方式,强化信息化建设,实现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1.2 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经过近10年发展,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扩大,信息化决策支撑能力逐步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国环境保护网络打通了部、省、市、县级环保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全国环保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环保业务的无障碍沟通。环境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不断升级完善,生态环境部全面推进“一朵云”工程建设,部分省市已实现环保业务系统“上云”。污染源、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不断完善,全国共建成省、市级污染源监控中心300余个,对3万余家企业实施了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点达5万多个。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备细颗粒物(PM2.5)等六项指标监测能力,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达5 000余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达千余座,城市声环境监测网建设近8万个点位[4]。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与基础数据库系统、全国排污许可信息管理系统、全国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固定污染源统一数据库等信息系统,信息化决策支撑能力逐步提升。各省市生态环境部门都已建立了门户网站,依托网站开展政务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政民互动、环境宣传等工作,大部分省市通过微信、微博等渠道实现了信息公开、政务服务、互动交流,为群众了解生态环境信息、办理相关事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发展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按照“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服务上云”的发展思路,自“十二五”以来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信息化项目,包括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项目、环境应急与能力建设项目、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项目、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项目等,环境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自治区搭建了多级融合互联互通的五级环保专网,开通了上联生态环境部、下达旗县区的四级视频会议系统,推动了环保业务云化管理,初步建立起信息化业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稳步提升,为强化环境监管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支撑。
2.1 标准规范体系逐步成熟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从组织管理机构、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规范。包括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内含3大类20余项信息安全保障制度;环境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及环境信息化建设总体技术要求,从管理机构、信息化规划、建设、实施、运行、绩效等几方面提出了详细要求;环境数据共享管理办法,从汇集整理、共享应用、安全保障3个方面对信息资源产生、使用、共享和管理做出具体要求。
2.2 网络资源多级融合
内蒙古自治区融合了环保专网、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络资源,形成了“生态环境部-自治区-盟市-旗县-企业”的五级环保专网,打通了信息资源传输通道;搭建了上联生态环境部、下联盟市和旗县区的四级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118.3万km?面积上环保业务的无障碍沟通,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成本。
2.3 环保业务“云上走”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租云形式,非涉密生态环境业务逐步实现“云上走”。新建非涉密业务系统一律实施云化管理,旧业务系统逐步往云上迁移。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行政审批系统、政府网站、非密综合办公平台、生态环境大数据决策分析应用系统等主要业务系统、应用支撑系统已全部实现云化管理。
2.4 信息化业务支撑体系初步建立
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了涵盖自然生态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执法、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环境业务系统,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业务的信息化支撑。
2.5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日益完善
全区重点污染源实施在线、视频、工况“三位一体”全方位监控,监控规模逐步扩大,800余家企业实施污染源自动监控,200余家企业实施视频监控,大型火电厂实现了工况监控。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全区已实现空气、水质、噪声、沙尘环境质量的自动监测,此外,还建设有土壤、辐射、生态监测点,基本实现了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的全覆盖,初步构建了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展提供了强大合力。
2.6 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能力初步具备
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被列为原环境保护部生態环境大数据项目试点,启动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三期项目建设,全区建立起9大类近300小项纵向一体横向互联的环境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其中,内部数据贯通自治区、盟市和旗县环保局三级,整合了环统、污普、环境质量、污染源、移动执法、行政处罚等业务线条的数据;外部收集了气象局、经信委、住建厅和自然资源厅等部分环保相关业务数据。全区搭建了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平台,数据库总量近20亿条,数据容量近30T,实现了水、气环境管理决策支撑以及“一证式”固定源监管,为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2.7 “互联网+政务服务”效能稳步提升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政府网站从21世纪初上线,经过历年改版、升级,在版面设计、内容保障、在线服务、政民互动、站群建设、安全保障、技术运维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截至2020年,辐射安全许可、危险废物经营许可、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等19个事项开通了网上服务,其中18项可在线申办。2018年底,生态环境厅蒙古文版政府网站正式上线,进一步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满足了群众,特别是农牧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发展趋势
尽管近10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服务、信息决策支持能力、信息队伍建设等方面仍需加强。
3.1 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培训,深入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落实安全防护制度,按照网络安全法、等级保护制度等相关要求,加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夯实网络安全基础,开展信息系统等保定级备案、整改测评,强化网络安全战略谋划,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加强环保重要数据和信息保护。完善网络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定期或不定期通报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实现自查自纠常态化。
3.2 推动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资源共享意识,强化协同思维,打通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的壁垒,推进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共享。强化部门协调合作,既实现生态环境系统内各个单位的协同,又实现环境、水利、农业等部门之间的协同,既有跨行政区的协同工作,又有区域内的协同管理。建立数据整合共享机制,提升互联网数据的采集汇聚能力,深入挖掘数据价值,盘活数据资源。
3.3 提升信息化决策支持能力
围绕生态环境重点工作,以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目标为中心,继续强化信息化工作在“三线一单”成果共享、摸清自然资源资产“家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全面反映经济社会活动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应用,持续增强信息化科学决策支撑能力。
3.4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专家聘请以及人员激励等机制,强化人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培养环境信息化复合型人才——既掌握计算机、通信等工程技术,又了解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还熟悉生态、环境、气象等专业知识的人才,打造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的人才队伍。
4 结语
近10年,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工作在网络建设、标准规范体系、业务支撑体系、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生态环境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即将迈入“十四五”之际,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需紧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继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深入推动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决策支持水平,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EB/OL].[2011-12-15].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2]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Z].2016.
[3]“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EB/OL].[2016-12-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5/c_1120057921.htm.
[4]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EB/OL].[2020-06-02].https://m.youth.cn/qwtx/xxl/202006/t20200602_12353224.htm.
收稿日期:2020-10-07
作者简介:张巍,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控与环境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