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国敏 庞钊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为切实提高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工作效能,在分析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质量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效措施,确保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高质量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字: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有效措施;体系运行;数据质量
中图分类号:X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20)12-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20.12.073
Discussion on management measures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Peng Guomin1,Pang Zhao2
(Shandong Province J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Jining Shandong 272000,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basic work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stitutions,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a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Quality servic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quality management;Effective measures;System operation;Data quality
1 前言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体制机制及提高监测数据质量方面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监测网络覆盖不全面、基层执法监测能力薄弱、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监测数据评价与创新能力不足、综合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为此,笔者围绕环境监测工作效能和提升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措施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助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2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发展,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已从简单的规章制度发展成全面、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单一的环节程序控制,发展到全过程监测活动的质量保证和控制。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明确了“实现大监测、确保真准全、支撑大保护”发展思路,全面深化生态环境监测改革创新,推进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和污染源全覆盖监测,系统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
3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发展趋势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推进水、气、土壤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构建起生态环境监测大格局,监测体系逐渐向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密集型等高技术领域发展,呈现高质量发展总趋势。
(1)在环境污染物因子分析方面,从常规监测项目扩展到有毒有害有机物污染监测,监测分析项目更全面。有机物污染监测工作将成为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能力提升的重大挑战。
(2)从监测领域来看,从常规的水、气、声环境監测领域扩展到(水(含大气降水)和废水、环境空气和废气、土壤和水系沉积物、固体废物、海水、海洋沉积物、生物、生物体残留、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电离辐射、油气回收等十三类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从常规例行监测活动到突发应急污染监测领域延伸。
(3)从监测分析的精密度上看,由于许多有毒有害物质其浓度虽然低,但却对人类危害极大,所以分析精度已由痕量向超痕量过度,全面痕量和超痕量分析技术,掌握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现状。
(4)实验室分析技术也由经典化学分析过渡到仪器分析,由手工仪器分析过渡到连续自动化操作。连续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监测分析仪器更加精密化和复合化。
(5)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转向全方位全过程监测活动系统化控制。实验室全过程质量管理系统得以全面应用,监测活动从布点、采样、分析、数据上报等更加智能化。
(6)环境质量和环境污染综合分析技术逐渐加强,利用大数据平台,将环境质量纵向、横向对比,充分考虑环境质量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及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的因子变化,综合分析环境质量变化原因,达到监测数据利用效能最大化,更加科学地、精准服务环境污染治理。
4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措施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监督等内容,目的为保证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综合分析影响监测数据质量因素,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
4.1 健全环境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其有效运行,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贯彻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及国家标准的关键。资质认定《通用要求》(RB/T214-2017)和《补充要求》实施以来,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管理和评审试行A+B模式(通用要求+补充要求相结合)。所有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申请的生态环境项目资质都应该按照生态环境监测十三大类重新申请资质,并重新完善修订与之相适应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重点落实好几个方面:制度上确保体系有效运行;人员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资源上保证体系有效运行;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系有效运行,将质量管理及质量监督的制定和实施具体化、可操作化、评价量化,在数据真、准、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真正做到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质量管理体系高效运行。
4.2 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内部质量监督制度。
在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内部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质量体系内审及管理评审制度,通过系统内部交叉内审及管理评审的方式来强化运行监管。垂改后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从上到下是一个统一整体,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建立及全国统一的监测质量体系,建立系统内体系运行监管制度,利用内审和管理评审的结果参与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内审和管理评审成为自觉监督作用,促进质量体系良性高效运行。
4.3 完善环境监测人事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统一的环境监测人员管理制度,持续按照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备与工作任务相对的人员编制,完善科室职责分工,严格管理技术人才,保证工作质量。严格监测技术人员招聘,围绕“因事择人、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中心,公开招聘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活力和生机。
4.4 规范技术培训制度,加强高级人才队伍的规划和建设
全面完善规范技术培训制度。建立高端人员培训和处理机制,实施职前和岗位基础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完善监测机构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等关键岗位人员定期培训制度,确保关键技术人才持续了解最新监测核心技术动向,实时掌握环境监测领域最新监测方法;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编制标准研究,支持多元化、社会化、开放式人才培养与使用模式,实施具体的,相关的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培养一批有机物污染监测、生态遥感监测、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以及监测综合分析等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建立专业的科研和实训基地,强化环境监测专业高精尖技术推广,培养环境监测领域学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促进人才建设专业化,努力打造一只技术先进、数量充足且结构科学的专业化环境监测结构。
4.5 建立各级监测机构能力现代化评估标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重点做好实验室质量监督工作,结合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质量监督员等关键岗位考核,把质量监督工作纳入岗位考核制度中,发挥各岗位责任人的最大效能,提升体系运行效能。
4.6 建立责任追溯制度,保障数据质量
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内按照监督职能部门监管要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可量化的质量水平管理评价的核心体系,按照谁出数据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责任追溯制度及体系内部绩效考核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持续完善体系内环境质量管理认证和评价的相关机制,跟踪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活动,做好各级监测机构体系运行质量监管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活动质量。
4.7 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
在已建成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化现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从“人、机、物”方面加大支持和保障力度,围绕空气、水、海洋、生态、辐射、噪声、应急预警和应急监测等重点领域监测能力提升,优化机构队伍建设,提升装备能力,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5 发挥职能监督作用,强化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监管
监督职能部门全面落实监管责任,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加大抽查比例,严查伪造、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数据和结果等违法行为;积极运用信用监管手段,逐步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落实检验检测机构主体责任和相关产品质量连带责任;对以告知承诺方式取得资质认定的机构承诺的真实性进行重点核查,发现虚假承诺或者承诺严重不实的,应当撤销相应资质认定事项,予以公布并记入其信用档案;逐步完善环境监测站计量标准机构认证强制性评价的反馈机制,促进环境质量日常管理新体系的建立和平稳运行。
6 结束语
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命线。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契机,面临新的挑战,全面建立环境监测质量保障责任体系,破解现有监测体系发展瓶颈,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创新监测体系管理模式,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戒机制,建成独立高效权威的环境监测体系。全面提升各级监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增强实验室监测技术水平和监测监管水平,提高实验室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更加全面、准确、客观、真实的数据,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防治等环境活动。
参考文献
[1]RB/T 214-2017,檢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通用要求[S].
[2]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Z].2019.
[3]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Z].2015.
[4]王生林.试论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展望[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58.
[5]汪佳佳,高蓓蕾.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加强自我管理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20(3):24-26.
[6]傅馨逸.环境检测实验室管理及认可[C]//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五卷)——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中国核学会,2017:5.
[7]赖云,谢路平,李润平.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措施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1):63.
[8]杨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0,32(05):12+14.
[9]王姝欣.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及创新模式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01):42-43.
收稿日期:2020-10-10
作者简介:彭国敏(1974-),女,本科学历,副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