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生命的绵延

2020-08-02 10:48夏静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0年6期
关键词:苏教版交际教材

夏静

“每一种生命状态都像是在时间大河中流淌的一种连续之流。生命其实是无穷意志的体现,是无数欲望的累积,是无尽创造的开发,或者说它就是一种实践生活……”读着亨利·伯格森的著作,我思索着生命的意义。当我回望生命的历程,回忆身心与教育生活互动的片段,回味26年的教育体验,突然领悟:意义就在其中!

体验是生长的冲动

1994年,我中师毕业。当时,想进入城区学校工作都需要通过考试。面试结束之后,考官对我说:“你素质不错,但是,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还需要好好学习教学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久,我被分配到吴县(吴县于1995年撤销,设立吴县市;2001年吴县市撤销,分设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城区的宝带中心小学(即现在的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工作。

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为了站上讲台之后还能站稳讲台,我努力地向老教师学习,学习如何备课、批改作业,学习学校的各项常规,了解做班主任的各种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各种技能,眼看、耳听、手记,认认真真学,踏踏实实做。两个月以后,我“有模有样”的工作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平行班其他教师的赞扬,成为学校的“培养对象”,并在一次教研员听课指导活动之后,被吴县市小学语文中心组破格吸纳为年龄最小、教龄最短的成员。初为人师的小成功,激发了我成为一名好教师的渴望。在结对师父的指导下,我更努力地投入学习和实践:每天进行1小时的阅读并做摘录;每天练习“三字一话”基本功;每周听一节骨干教师的课,记录下要学习的地方;每周请教导主任来听一节课,记下需要改正和改进的地方,并在下一周教学听评时看是否有改观;每一节课上完及时整理教案,标注出兴奋处和艰涩处,写下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设想;每月进行一次教学回顾,写一篇教学心得。一年下来,我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时特别擅长指导朗读,成了大家称赞的“新人新秀”。我的阅读笔记、备课本以及我班学生作业本上的批改被作为范本在青年教师中展示、推广。

从工作的第二年开始,我陆续有了一些上公开课的机会。为了上好全县的公开课《数星星的孩子》,我认真研读课文,结合教学参考书的提示精心设计教案,想得很周全,生字卡片、课文挂图等也备得很齐全,自以为教学一定会获得好评。但教学时,却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如流利地朗读课文中长句子,学生明显有困难,反复练习但收效不大;如朗读文本中对话部分要求角色清晰,学生因为掌握不好停顿,听上去模糊一片,反复强调,却无明显改善;如教学中想用一些星星的名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踊跃交流的时候,我却因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不足,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回应和正确的引导;等等。好不容易把课上完,我整个人都蔫了。虽然评课的老师说的都是鼓励的话,我却怅然陷入了沉思。活动结束后,为了寻找问题的源头,我主动向前来听课的资深骨干教师请教,并请教研员顾老师为我指点迷津。顾老师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得法的关键在于了解,了解教材、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三者缺一不可。”咀嚼沉吟中,我幡然醒悟,钻研教材,就要钻得深,研得透,要对文本有充分的认知,进行融会贯通的理解。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有针对地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了解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不断进行补充式学习,使自己更广博;才能在综合性的教学因素分析中进行较准确的判断,做出最佳选择。

于是,在研读教材的时候,我不再依赖教学参考书,而是先反复阅读文本,然后查阅相关资料,形成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再参考教学用书,改进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总是有意识地和学生聊一聊相关的生活场景、知识背景,每次备课至少提前一周,只为方便策划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相关课文时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我申请进行大循环教学。一年,两年,三年,认知在变,学习在变,实践在变,教学也在变。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我通过制作抽动式教学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一挣”这个词生动表现了小壁虎在恐惧之中瞬间用力的情形;在《丰碑》教学前,我给学生讲长征的故事,讲长征路上的英雄,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在《瀑布》的教学中,我利用声效和图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诵读增强学生的代入感……1999年,我在吴县市青年教师评课选优活动中执教《日月潭》获得了第一名,并于2000年获评吴县市第三批语文学科带头人。

体验是意识的进化

2002年,面向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启动。我们迎来了新的学科课程标准,迎来了新修订的苏教版教科书,开启了教师发展与教学实践的新时代。产后复工的我走进教室,看着热爱的学生,沉浸在教学中,内心充满了感激。“优秀的教学不能被降格为技术”,优秀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定位自己,重新挑战自己,重新认同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我走上了以教學实践与研究为基本方式的专业成长之路。

按照吴中区教研室推进课程改革、推动苏教版教材解读与教学实践的要求,我接到了公开执教“口语交际”《借铅笔》的任务。为了把苏教版教材中这一创新的内容和创新的课型上好,我一边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一边把教材中所有关于“口语交际”的内容都仔仔细细看一遍,认认真真想一遍,希望从中发现一些线索,甚至摸到一些规律。同时,我与学校的两位教师组成研课小组,抱团攻关,还邀请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张老师进行引领和指导。我们发现“口语交际”的编写意图与课程性质直接相连,指向“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教材中所有“口语交际”的内容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都是生活中需要经历的交际情境,都能综合体现语言的聆听与表达、交际的技巧与素养。基于这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我们把教学的重点落在借、还物品的生活化表达上,并通过情景化的交际实践,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语言交际习惯。教学中,我们用讲故事的方式从书本情境引入,再引导学生回忆学习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说、怎么做,表演和评价相结合,指导学生积极聆听,有效表达,学习交际的礼仪。然后拓展借、还物品的场景,进行迁移式实践。最后,再创设请学生帮助老师借、还物品的交际情境,加深学生的交际体验。这次公开教学获得了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到江苏省电教馆录制成光盘随苏教版教材发行。这次教学经历使我感悟到,优秀的教学要建立在对课程性质、目标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要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照应,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与文本内容之间的连通,要积极地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努力促成学生的多元实践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这次教学经历还让我感受到个人发展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苏教版交际教材
教材精读
苏教版六下《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
两块磁的交际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精编课本题改编练习
课本题改编练习(常用逻辑用语、函数)
课本题改编练习(推理与证明、复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