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学业质量评价的视角,针对区域内优质学校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均、学校管理落差较大、教师教学研究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教育局以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为抓手,从“一站式”智慧教育云平台的应用、“靶向式”科研实践路径的引领、“全景式”学校深度调研的帮扶、“沉潜式”学科教研团队的建设、“层级式”片区教研联盟的运作等五个方面有序推进,以期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关键词】质量评价;专业学习共同体;云平台片区联盟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0)46-0007-04
【作者简介】张忠艳,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163)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教育质量监测视角下中小学教师区域性研修的实践研究”(2019jyktzd-045)阶段性研究成果。
“优质均衡”是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指硬件配置的均衡,更是体现在学校教育理念、办学品质、师资队伍、文化建设、课程改革、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软实力”的优质均衡。苏州高新区是一个刚刚崛起的年轻区域,充满了发展活力与潜力。全区现有小学26所,初中9所,民办9年一贯制、12年一贯制学校各1所,在校小学生47947人、初中生17765人。近五年来,高新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学校近30所。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带来了诸多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差异等成了教育均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5年以来,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便对区域学校的学业质量进行检测、诊断、分析与预警,这为区域质量建设及教育管理者的精准化诊断与品质化管理提供了依据。
基于2019年教师相关因素的调研报告,笔者试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对数据进行解讀与分析。本次教师问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个人信息”“内涵建设”“教师教学”“职业状态”和“学校满意度”等五个一级维度,下设二级维度和三级维度。本区域参测教师人数为922人,教龄0~5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6%,6~10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9.7%,20年以上的为34.3%。由此可见,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数据显示,虽然国家级、省级荣誉获得人次高于大市平均数,但市级、区县级荣誉获得人次却离平均数差距较大。亟待加强教师梯队建设,在人才盘点和发展力评估的基础上,宜多轮驱动、多措并举、多元评价,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培训与培养。
现聚焦与教师专业成长关联度较大的“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教学方式”等三个维度,做进一步分析与解读。数据显示,在学校管理的“民主决策”“鼓励教学与创新”“支持教师发展”等方面,区域各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支持教师发展”这一指标的最高分为6.55,最低分仅4.07。缩小差距既需要学校层面做出反思与调整,也需要从区域层面进行精准帮扶。在“教师教学”维度下,有“教学方式”和“教学研究”两个三级指标的量化分析。“教学方式”在横向的各点上,可看到三级指标(“因材施教”“参与式教学”“引导探究”等)基本波动不大,说明教学方式的各点之间关联密切,这和教师的教学理念息息相关;纵向各点存在着较大差异,表明部分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在“教学研究”方面,可以看到各校在“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方面用力不均,教研与科研尚未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针对区域内师资力量分布不均、学校管理落差较大、教师教学研究存在明显差异的现状,苏州高新区教育局提出“面向全体学校,立足质量监测,打造名师名科,融合教研科研,精准调研帮扶,实现错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以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区域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新模式为抓手,撬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能导向的教育变革,以期实现区域教育的高位均衡发展。
苏州高新区教育局依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计划和苏州市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动计划进行建设,致力于智慧教育时空云的构建及应用。项目旨在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脑科学、人工智能、现代地图技术、泛媒体等现代先进技术,建构基于网络、数据的交互式学习和协同化管理的新型创新教育体系。
以区域幼教资源建设与使用为例,短短半个月的时间,苏高新幼教公众号平台便雏形初现。现有读书笔记、儿童行为观察与分析、环境创设与利用、家园沟通与合作、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师幼互动策略、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园本教研组织与实施等近10个类别约500个音、视频文件。每个幼儿园教师均有一个独立的账号,设有三个资源权限:我上传的、我收藏的、我共享的。对任一权限内的校本、区域或平台资源,教师都可以按照类型、标题、标签进行搜索,同时根据需要进行编辑,渐渐形成量身定做的“个性化宝库”(视频、图片、文字、音频、课件等)。这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的内驱力,每个教师既是资源的建设者又是资源的享用者,区域内教师的分享、表达、传播成为一种潮流和时尚,特别是一些本土化的经验更能引发教师们的关注、深思与共鸣。
云平台将根据师生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源建设。一是为全区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课后辅导和课外学习等丰富多样的课程服务;二是平台将实现教师个人、教研组、学校、区域等四个层级的建设与扁平化管理,形成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且能够有效支撑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生共融的平台,一线教师可从中获取海量备课资源、研训资料、开展课堂教学和针对性辅导,实现分层作业和教学效果的实时数据分析。随着数字化资源的常态化应用,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学生、每一所学校的潜能被有效激发。
高新区将“科研引领”作为区域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用科研课题带动的方式破解教育难题,培育研教相融的科研文化,以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品质内涵与核心竞争力。
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品质及覆盖面,根据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周期及要求,基于教育发展问题,高新区从区域层面统筹规划教育科研的实践路径,建立激励机制和指导机制,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不同研究主体的课题申报上下功夫:既有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课题,又有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课题;既有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的课题,又有围绕课堂变革的各学科课题。争取每个方面都有所触及并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科研的力量影响广大教师主动卷入其中。目前,100%学校(园)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常态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课题管理的思路,督促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课题建档、建网。在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关键点(立项、开题、研究、实验、总结、交流、评比)做足文章,创设更多的平台和机会培育课题共同体,同时采取跟进式课题研究指导,让高校专家、各级教科院专家、区域层面的研究团队、学校内部的科研小组及校际联盟的教研成员进行交流互动,将课题研究深深地扎根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土壤中,以期提高学科教学研究的科技含量及教师的科研素养。
“全景式”学校深度调研是指高新区针对义务教育学段学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对薄弱学校或者有特殊需求的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和扶持,即基于某个主题,在一周时间内对一所学校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教学业务工作进行全面集中调研与指导,提出针对性改革建议并提供智力、资源等帮扶,帮助学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019年春,根据学校发展状态及全区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确定了F小学为调研对象。入校之前,教研室与学校领导班子沟通,商定活动主题、目标、时间及内容。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区学科教研员与该校教师一同上下班,参加本校该学科所有活动,按调研方案运用调研工具收集信息,并及时进行指导与培训。内容涵盖听取汇报,听评课,问卷调查,召集教师与学生開展座谈会,查阅教师备课本、学生作业、教研活动记载、学校教学管理档案等资料,参与校本研究活动等。调研结束后,各学科教研员一一反馈本周调研所了解到的信息,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区教研部门领导进一步帮助学校梳理思路、提炼经验,并以问题为导向,以效能为导向,明晰学校内涵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每一学期的深度调研,是对点(学校)的透视检查与诊断,也是掌握一线师生心声与学校管理现状的最佳时机。每一所被调研的学校都会在迎检备查的过程中按照要求更加规范办学行为和日常管理等,同时也会借此契机对师生进行练兵,提高作战能力。而后期的整改与跟进,亦是对调研成果的物化和延伸,发现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推脱问题,让学校办学从规范走向优质,让区域整体办学水平走向优质均衡。
教研员的核心工作是引领区域学科团队建设,提升区域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其工作着眼点不能仅仅是几节课或几个教师,更要“服务教师成长,助教师群体专业化”。高新区要求学科教研员能够沉潜到学校,沉潜到课堂,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真正了解课堂里发生了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教师的困惑是什么。一是不断强化教研员队伍的实力,塑造一支懂教研、乐教研、会教研的队伍,以教研员为核心带动区域学科教学的发展;二是做到指导和解决问题相统一,规范和促进相一致。
每学期初,各科教研员都要召开专题会议,将本学期的重点工作及相关活动进行周密部署,学校再依据会议精神传达给一线教师,这样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整体效应。学期当中,教研员通过专题听课、教学比赛、教学研讨、课程开发、研修培训等形式持续跟进,促进区域内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育人手段。教研室还以学科基本功竞赛、评优课和教师专业素养竞赛等工作,以竞促教,以赛促研,精心组织区内选拔,帮助参赛选手反复打磨课例,以人磨课,以课磨人,抱团成长。
中小学语文、政治、历史、道德与法治教研员以核心素养研究为抓手,加强对中小学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培训与研讨,实现省、市、区级层面优质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此外,我们还从基于经验的指导向基于数据的指导转型。一方面积极尝试利用“云平台”探索网络教研的新思路,提高教研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指导教师充分利用未来教室或微格教室开展教学实践,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探索,以教研变革撬动教学改进,引导教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发展。
随着区域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容,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需要常态性、灵动性、针对性的教科研活动,同时因名、特、优教师分布不够均衡,导致某些学校的学科专业引领力量比较薄弱。借助更多的资源,联合更多的力量共同成长,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片区教研联盟”打破了学校界限和原有教研模式,有利于营造一种更加开放、合作、互助的教研文化,为不同层次教师搭建学习与发展的平台,同时多形式、多层面、多渠道的研究活动将有助于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更为广义的同伴互助,最终惠及所有师生。
遵循“示范性优、参与性好、可操作性强”的基本原则,站在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区教研室建立了小学片区教研联盟,将辖内所属学校根据地理位置、办学水平等,划分为层级相对均衡的4个片区,每个片区5~6所学校,形成了三级教研活动体系(区教研室、片区领衔学校、片区学校)和三级教研指导链(专职教研员、片区学科主持人、一线学科教师)。片区教研联盟秉承“共生”的哲学思想,以一线教师真正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纽带,努力将不同状态的教师融入其中、浸润其中,这种有主题、有课例、有讲座、有研讨的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室努力追求一种整体联动的集体研究氛围,把由上而下的统筹与由下而上的研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外界的、强制的主导路径与教师内在的、积极的主体诉求遥相应和。片区教研联盟旨在引导教师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意,在实际操作中适时赋权,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