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燕
【摘要】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体会到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的重要性;而高雅音乐素养的培育则更加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一个家庭的层次、一所学校的责任和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高雅音乐;校园;家庭;音乐平台;地方音乐
二十多年前,笔者还在上大学,那个春夏之交的夜晚,在学校的露天影场举行了一场交响音乐会,这是笔者第一次现场聆听交响音乐会。那晚,主持人亲切地介绍了交响乐的相关知识、欣赏音乐会的礼仪,并且在每一首作品演奏前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音乐会上,乐团指挥潇洒自如的指挥动作、演奏家们精湛的演奏都令我们如痴如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音乐会结束后,一千多名观众排着队整齐有序地退场,没有一点喧哗。这个露天剧场是大学播放电影的场地,每个周末电影结束之后,现场都会留下许多观众垫坐的废报纸。而这次,现场竟然没有留下一片纸屑,大家仿佛接受了一次特别的洗礼,从心灵到行为都得到了一次净化和升华。
高雅音乐竟有如此的魔力,那一刻,笔者才真正地体会到法国作家福楼拜所说的“音乐可以使一个民族的气质变得更加高贵”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就在那一刻,笔者在心里暗暗发誓,如果能成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一定会尽己所能,用音乐去滋养学生,用音乐让学生们变得更加高贵和优雅……
一转眼从教就二十年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教过艺术中专学生、初高中学生以及小学生,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笔者都不忘初心,努力地去践行心中的那份承诺。随着从教生涯的不断增加,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越来越深地感受到音乐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更加明白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座城市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一些现状却又常令人感到不安,这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
一是在学校音乐教育层面。从教这些年,笔者先后在五所学校任教,从专业的艺术学校到普通高中、从农村小学到市区初级中学。作为一名普通音乐教师,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从教的过程中,笔者有一个切身的体会就是学生们大都喜欢音乐课,但是他们的音乐素养却相对不高。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没能系统地上音乐课,在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老师。同时,个别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对音乐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音乐课程的设置、教学资源的分配等无法做到均衡统筹。
二是家庭音乐教育层面。笔者经常会做一些小调查,去了解普通中小学生在家里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习惯,以及家长对音乐的喜好和对音乐课的态度等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多数家庭都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丰富的平台欣赏音乐,但多数家庭欣赏内容仅限于流行歌曲,欣赏高雅艺术的不多,而能够带学生到音乐厅欣赏音乐会的更是少之又少。在课余学习方面,除了少数学生对音乐有爱好或“被爱好”学习声乐、器乐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会主动去接触高雅音乐,家长对学生学习音乐的态度大多是放任自流。可以说,多数家庭的音乐氛围的营造是空白的,家庭音乐教育是缺失的。
三是社会艺术教化层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但部分人在追求高品质艺术生活的时候,他的一些言行却与高雅艺术不太匹配。几年前,笔者所在的城市演艺中心建成营业,成为江门市高雅艺术展示的重要平台,也点燃了广大市民欣赏高雅艺术的热情,标志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有了一个新的高度。一开始,部分市民在观看演出时存在随便出入、交头接耳和随便拍摄等不文明的行为。可喜的是,在剧场工作人员的不断劝阻下,这些现象越来越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社会艺术教化功能的重要性——音乐会观演礼仪,这些在少儿时期没有条件学习的知识,通过一场场艺术熏陶,让我们在成年后得以解决。
纵观历史,古人把音乐的教育、教化功能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孔子就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并将“乐”放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体系中的第二位,足见孔子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他认为,人之所学,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孔子所说的“乐”指的就是高雅的音乐,他将高雅的音乐视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可见高雅音乐的教化功能对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针对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笔者也就高雅音乐氛围的营造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提升校园高雅音乐的氛围
高雅音乐经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原本应是象牙塔的校园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冲击和侵蚀,其中流行音乐就是一股很有力量的劲流,在学生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并以强劲的诱惑力影响着学生们的审美判断、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笔者并不排斥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充满了人性光辉的经典作品。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职业的职责告诉我,让流行文化成为校园的主流文化,那是一种失职。在學生们主观辨别能力不强、价值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期,教师必须让“真、善、美”这些充满正能量的东西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而高雅音乐就是校园里对冲流行文化最好的一股清流,所以校园要成为高雅音乐传播的主要阵地。
自2005年以来,教育部、文化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其中高雅音乐进校园更是广大师生最喜爱的形式之一。各级文艺院团用交响音乐会、歌剧、演唱会等形式为广大师生送去了丰盛的高雅音乐大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除了通过专业的文艺院团带着高雅音乐进校园外,学校自身也要从被动接受“送文化”,到主动 “种文化”的思想观念转变,要形成能让高雅音乐在校园生根发芽的机制。首先,要提高教师对高雅音乐的认识,特别要提升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让音乐教师自觉地承担起高雅音乐宣传和普及的责任,从专业的角度去阐述、去解读高雅音乐对学生的教化、启智等功能;其次,是加强学生音乐社团的建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合唱团、管弦乐团等音乐社团,通过开展高雅的文艺活动,增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认识和了解;第三,是通过校园广播、校园信息平台、上下课铃声等载体,将高雅音乐的元素渗透其中,如,将高雅音乐的片段取代铃声作为上下课的提示、通过校园广播播放高雅音乐,等等,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高雅音乐氛围。只有这种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形成,才能让高雅音乐真正地成为一道“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风景线。
二、开发音乐教学的数字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许多行业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几年时间,“声乐家”“民歌中国”“歌剧之家”“戴你唱歌”等各种音乐教育、音乐欣赏平台得以成功开发,“学习强国”这样国家中宣部主导的大型综合平台也开设了音乐、戏曲、广播剧、歌剧、舞剧等频道,大家一打开这些平台,就可以很方便地欣赏音乐,不会像以前那样为了找视听资料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平台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启示,为我们探索新时期数字化时代的音乐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三、挖掘地方特色的高雅音樂
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角的吹响,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以其绚丽多姿的色彩,积极自信的态度呈现在世界的面前。
以江门为例,五百多年前,陈白沙先生就以其精湛铿锵的琴艺笑傲岭南,被世人尊为岭南古琴第一人,此外还有黄景星、莫琛昭、莫骥照、莫锡龄、赵泰等一大批岭南著名琴家。白沙先生曾根据南宋皇室南迁新会时相传下来的《古冈遗谱》挖掘整理了一批古琴谱。后来,黄景星等后辈琴家在白沙先生的基础上又整理编辑了《悟雪山房琴谱》共计七册五十首,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还是台山广东音乐的发祥地,孕育了丘鹤俦、李凌、李鹰航、甄伯蔚、刘天一、梅耐寒、伍伯就等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家,其中广东音乐奠基人丘鹤俦先生创作的《娱乐升平》《狮子滚球》《相见欢》《声声慢》《双龙戏珠》,刘天一的《鱼游春水》,陈添寿的《春风笑语》等一批著名广东音乐已经成为我们民族音乐大家庭中的经典之作。
这片热土上的先贤们以他们博大无私的胸怀,给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高雅音乐财富。作为音乐教师,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用好这笔财富,在课堂上、在校园里、在生活中告诉学生们这些美妙高雅的音乐,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先贤们用毕生的心血谱写的美丽华章,我们要用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去滋养和教育我们的学生们,让他们为有这样伟大和无私的先贤们感到骄傲,让他们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感到自豪。
四、注重家庭音乐氛围的营造
家庭音乐氛围的营造从胎教时期就可以开始了。医学发现胎儿在三个月的时候就有了听力,唯一能使外界与胎儿发生联系的就是声音。而有益的音乐,对胎儿的影响是积极的。
说到音乐胎教,不得不提“莫扎特效应”。莫扎特的作品大多纯净、新鲜、明亮、节奏稳定,非常符合人体内部特有的生理规律,这种音乐特征能够激发人的欢快、愉悦等正性情绪,而人的这种正性情绪反过来又能促进自身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而“莫扎特效应”的音乐不是单指莫扎特本人的音乐,而是泛指那些与莫扎特音乐风格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曲式结构的音乐。如果母亲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接受高雅音乐的陶冶,那美妙的音乐感受就能通过母体的神经体液传导给胎儿,促进胎儿的健康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就是孩子高雅音乐教育的启蒙地,在孩子出生和成长中都能起到良好的熏陶,这对家庭的和谐、和睦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百利无害。
在笔者的恩师从教三十周年的音乐会上,他们一家三口的压轴表演,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欢呼。恩师的先生是计算机博士,同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音乐家。他们的孩子从小学习音乐,音乐的学习又促进了孩子其他学科的发展。高中毕业之后,他先后考入国内和国外一流大学攻读理工类本科及硕士。音乐会上,恩师一袭高贵的长裙动情歌唱,她英俊的儿子坐在钢琴旁投入地演奏,而指挥台上她的先生指挥着交响乐团将作品《我爱你中国》演绎得淋漓尽致……看到这温馨感人的场面,二十年前校园的点点滴滴就在眼前,恩师的教诲犹在耳际。记得她曾对笔者说:“音乐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可以让我们的家庭更加的幸福!”这一刻,笔者真的听懂了恩师的教诲……
总之,营造高雅音乐的氛围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进行努力。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决定精神追求。”高雅音乐氛围的营造是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的,而且也不单纯是在教育和家庭的层面,更要从整个社会层面上来考虑和布局。但值得庆幸的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正在向伟大复兴的目标阔步前行。在这样一个复兴号角已经吹响的伟大时代的大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音乐工作者,我们要用一种时代的担当去谱写人生新的乐章。
参考文献:
[1]朱丽娜.探索美好音乐的胎教作用[J].青年文学家,2011(17).
[2]赵静.浅析新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J].中国报业,2015(22).
[3]杨晓青.浅谈高雅艺术进校园的积极意义[J].大舞台,2010(1).
[4]秦有朋.岭南古琴[M].线装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