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偲
【摘要】本文结合杭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具体实践,从城市角度发现城中村的问题,提出城市化进程中优化解决城中村问题的主要著眼点,并梳理汇总一些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城市化;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对策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下,杭州的主城功能区在短短小几十年的时间内,从偏安西湖一隅的传统古城,逐渐向四周辐射扩展。在多因素影响下,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原有村落被蔓延的城市新区所包裹,形成在城市中斑块状分布的城中村群落。截至2016年杭州市全面启动城中村改造行动时,规划统计七城区待改造城中村及其关联空间达到约7500公顷。对于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阶段,寸土寸金的杭州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规模。
1、城中村的利与弊
1.1价格低廉的租住空间
大多数城中村住房采用一户一栋的形式,加之自有地权因素导致建安成本本身较为低廉、建筑套型自由度较高,使得城中村天然拥有大规模廉价群租的条件。这显著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部分初来乍到“新杭州人”的生活成本,为杭州近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1.2民俗文化的庇护空间
过去,杭州通过紫线管理、文保单位划定,切实地保存下来了一批重要的文化设施,但许多民俗文化也随着城市化生活形式大规模变更逐渐成为了符号。此时,城中村相对缓慢的更新进程,反而成为了一部分民俗文化形式的保护伞,一些古迹残留得到保存,一些邻里生活状态得到保留,一些民俗活动继续进行。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精神文化的时代来临,这些民俗文化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1.3孤立自治的管理体系
城中村在用地空间上属于集体土地,建筑形态延续村落模式,村民的生活和治理模式则通常延续集体自治的形式,这导致城中村并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运营管理体系之中,其内部改造和治理通常只能专项进行,导致各项区域整体性的服务能力改造提升工程经常“至村而止”,对城中村来说保持着一种能避则避、不避则断的不良默契,形成大量的断头路、断头河以及断头管,削弱了城市的各项服务能力。
1.4公益设施的缓行借口
在“可实施性”被明确为规划审查的重要条件之前,城中村的“孤立体系”也长期成为了部分地区拖欠公益性设施的借口。曾有一段时间内,杭州部分板块出于短视的财政诉求,将一些配套设施、公用设施和绿地设置在城中村范围内,而将周边建设条件成熟的空间让给可换取财政收入的商业、住宅功能。单从规划图面上,各项功能配套均满足要求,可一旦推进实施却发现,由于城中村迁改的复杂性,大量公益性设施完全不具备与板块内出让功能同步建设运行的可能。
2、城中村改造的理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获批,杭州引入了开发边界控制手段,城市向增量存量并重的方式转型。城中村作为城市洼地,现在也被视作重要的存量空间,过去遗留的城中村问题,也有必要予以优化缓解。
城中村改造可以盘活杭州城市存量用地、提升发展质量,是推进杭州“城市双修”的重要抓手,是如今存量规划时代的重要行动策略。与此同时,通过改造后土地的科学有效利用,重点补齐公共服务、公用设施、公共空间的短板,能实现城市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提升,改善民生。结合杭州特点,城中村改造还应与周边特色小镇、城市重点发展地区紧密结合,将原有城市洼地改造为带动城市产业转型提升的重要地区。
3、城中村改造的引领手法
城中村改造工作以1个实施意见为基础,编制1本技术导则、2层专项规划,落实1组行动计划,通过四个层次进行引领。
其中,1个实施意见是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开展杭州市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的实施意见》,主要明确了改造工作的目标和政策保障。1本技术导则是市规划局在意见基础上编制的《杭州市区城中村改造规划技术导则》,明确改造工作的各项前置规划技术要求。2层专项规划分别是由市区政府组织编制的城中村改造一区一规划,和改造实施主体组织编制的一村一方案。1组行动计划是指各区进一步编制《城中村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将改造工作具体化、项目化、时序化。
通过规划引领,可以实现市、区、村各级联动参与,确保上层指引与基层落实充分衔接、统一。
4、城中村改造的规划重心
4.1城市功能
据统计,杭州城中村改造范围内,规划未落实的各项公益性设施达到拟拆迁用地规模的47%。规划要求借改造之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重点补齐公共服务、公用设施、公共空间的短板,促进三公设施落地。本次杭州城中村改造行动,推动了大量学校、文体、医疗、养老等服务设施的落实,推进实施城市道路共411条,落实交通、市政设施数百处,落实城市公园464公顷。计划至2020年底,城中村空间涉及配套设施项目将全面开工建设。
4.2区域中心
结合城中村改造腾出的空间,规划考虑因地制宜,重点打造城北中心、下沙副中心、望江金融科技城、新天地、钱江新城二期等多个城市区级中心,从而完善城市资源布局,丰富区级城市中心布局,强化城市多级中心体系建设。
4.3新型社区
在村民生活安置的层面,规划重视安置房建设与更新,提出“舒适、美观、便捷、智慧、绿色”五大设计理念,以高品质农居安置房建设带动城中村及周边地区景观风貌、城市功能、居住品质的全方位提升。
对拟建安置小区,规划要求以未来社区为目标,打造城市居住标杆。对已建成的安置小区,规划则从交通治理和场景管理入手,着重提升小区内环境,加强现代智慧生活保障,提升村民获得感。
4.4产业升级
在城中村农居改造过程中,结合地方特色,在合适的地区将农居改造和文创、旅游等产业相结合,通过连廊、庭院、组团等设计手法,注重建筑风貌与环境融合,将生活空间与产业空间、办公空间交织在一起,打造新一代生活与产业文化共生的新村典范。
4.5文化传承
城中村改造要留住民俗乡愁记忆,延续历史传统文化,积极调研和发现民俗情怀和特色风貌,继续保留、活化本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和生活肌理。杭州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在东岳、祥符桥等城中村重新发现出了大量过去未留意、不重视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存,并在后续改造更新过程中一一予以重点呈现。
结语:
杭州大规模推动城中村改造行动,自始自终都贯彻了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规划研究从城市全局的视野去剖析问题、确定重心、拟定策略、确定任务,保证整个改造工作有理有据、秩序井然,促进了杭州城市风貌、品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福营.城中村改造:一项系统的新型城镇化工程[J].社会科学,2017(10).
[2]刘强,王勇,周凯琦.逆转与嬗变:城中村认知与改造研究演进[J].现代城市研究,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