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湖州

2020-08-02 10:52吕淼
决策 2020年7期
关键词:后浪湖州都市

吕淼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

风从湖州来。

6月5日,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浙江湖州举行。让一座人们印象中“低调内敛”的浙北城市,突然成为各大主流媒体聚光灯下的焦点。

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滚滚浪潮中,近一年多以来,位于环沪城市群咽喉位置的湖州动作频频,引人瞩目。

湖州投入1000亿元资金,以长三角最优的政策支持,全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组建长三角地区首家人才集团,开全省人才工作市场化运营的先河;浙江大湾区“四新区”之一的南太湖新区成立一年来,正朝着“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的目标加速奔跑……

在长三角这样一个强手如林的区域,一个地区经济总量3100多亿元的地级市,能有如此魄力,让不少媒体以“黑马”“后浪”赞许之。

“湖州处在万亿俱乐部城市的中央,周边的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经济总量都超过万亿,相比之下,湖州是个‘小个子,但我们认为,‘小个子也可以爆发出大能量,比如梅西、馬拉多纳个子都不高,但爆发力十足。”湖州市市长王纲说。

“后浪”湖州的能量到底有多大?又如何突破?

底气:黑马湖州的三重均衡

1983年7月,嘉兴湖州两地“分家”,当年湖州GDP仅为16亿元;2019年湖州经济总量达3122亿元,较36年前翻了195倍,成为长三角地区“最黑的黑马”。

城市发展,行稳方能致远,湖州“黑马”本色靠三重均衡擦亮。

一是湖州经济质量相对均衡。2017—2019年湖州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分别为8.2%、15.3%、10.4%和8.8%,较浙江省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5.6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2019年湖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美元,相当于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亦超出浙江省平均水平,社会消费占GDP比重始终保持在4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较为坚固。内外冲击之下,湖州经济依旧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态势实属不易。

二是湖州发展结构相对均衡。2019年湖州县区间人均GDP差距比为1.3:1,低于浙江省11个地市间2.3:1的差距比。尤其是近些年,德清的地理信息科技、安吉的美丽经济,均在全国大放异彩。

县区发展聚焦新兴产业、美丽经济让湖州产业结构日益优化。 2019年,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4.6%,连续6年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速,商贸服务、现代金融、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表明湖州的经济转型升级已有实际进展。

三是湖州投入产出相对均衡。作为“两山”理念的诞生地,又是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生态环境禀赋好,秉承“生态立市”原则,近年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渐行渐远。

但高质量又没有与高成本划上等号,目前湖州的工业用地为每亩15.6万元左右,显著低于杭州(28.5)、宁波(29.5)、嘉兴(16.2)等周边城市价格,房价、消费等生活成本在浙江省相对较低,加之铁路建设、路网结构、内河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商业成本优势凸显。

乘得起东风,扛得住大浪。湖州在各项指标上划出的那道平滑上扬的曲线,正是这座城市谋求发展最大的资本。“湖州要力争成为长三角最绿的绿地、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王纲说。

突破:打通发展制约

向好的发展曲线中也有隐忧。处于长三角一体化红利期的湖州,应保持一份“提剑”四顾心惕然的自觉。

在长三角27个城市中,湖州的发展条件不算顶流。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周边城市发展的现状,湖州亟需正面发展中的高端要素被虹吸、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企业发展水平偏弱等掣肘。

湖州身处沪杭两大城市之间,高端要素难挡虹吸效应。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座城市的命运越来越取决于其所在城市群的产业分工协作与清晰定位的背景下,身处或接壤上海大都市圈及杭州、南京,苏锡常都市圈的湖州,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灯下黑”。

不可否认,随着交通条件大幅度改善,周边一线城市对湖州的高端要素和柔性要素吸引力大幅度增加,看似存在高端要素流失的隐忧。

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湖州的一个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正有力推动城市之间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加速流动,这为湖州这样的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长三角是一个‘球队,上海是‘队长,所有的城市都是‘队员”‘队友,像湖州这样的城市,现在就有了上场进球得分的机会。”王纲分析认为。

以人才这一区域发展中的高端要素为例,湖州怎样抓住这个契机,打破传统人才发展模式,让更多的人才为我所用?

实际上,湖州早已开始了探索。2019年8月,湖州成立市人才发展集团,这是长三角首家以构筑人才创业创新全生态链服务为目标的人才集团,开创了浙江人才工作市场化运营的先河。

很多人注意到,湖州的发展存在县强市弱的现象。湖州城镇分布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高密度均质化,在带来生产生活便利化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中心城区首位度偏低和带动力偏弱的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湖州市区GDP和财政收入仅仅占全市的37.9%和26.4%。加上湖州本身建市较晚,客观上存在下辖县域对大湖州文化缺乏归宿感和认同感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湖州中心城市的全盘统筹能力。

针对这一短板,湖州瞄准高能级平台、支撑性大项目和引领性主导产业,大动作频频。南太湖新区作为湖州赶超发展的主引擎、主平台,成立一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今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4个,七成以上来自长三角。

总体上看,湖州优质制造产业的规模和水平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尚有差距,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制造业企业创新转型。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稀缺、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湖州创新创业活力的释放。

启示:节点如何转向高地

世界上知名的都市圈,都具有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便捷通达的基础设施条件、绿色低碳的发展愿景等共性特征。

如何从长三角中脱颖而出,东京都市圈、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的周边城市,都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值得湖州借鉴。顺应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与都市圈核心城市保持合理高效的分工协作关系将是发展的大趋势。

从东京都市圈来看,城市群内部的核心城市和外围的中小城市,围绕产业生态建设,依托自身优势形成相互关联的分工协作关系。

1986年,日本政府提出培育“业务核都市”,通过产业功能的集聚,在东京周边县市形成若干职住平衡、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的自立型都市。新宿、涩谷、台东等周边地区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在承接制造产业溢出的同时,发展配套的商业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产业。

6月5日,滬苏湖高铁开工建设,构建起湖州东联上海、北上南京、南下杭州、西通合肥的“十字形”高铁格局,湖州在长三角的地位极大提升。

当前,本来荒芜的山区变成了繁华的卫星城市,还促进了神奈川县、千叶县和茨县等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有效支撑了东京都市圈经济社会生活。

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当下,湖州不仅仅是原先童装产业、纺织产业繁荣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地,更亟需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形成开放的区域市场。湖州要充分研究杭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的产业分布情况,整合优势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无论是城市间的产业分工协作,还是一体化中的枢纽城市,交通运输、通讯网络、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有力支撑。湖州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机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湖州从长三角区域节点向发展高地转变。

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州需从传统的交通、市政基建进而拓展到信息网络,充分激发发展潜力。在宁杭、商合杭高铁的基础之上,加快沪苏湖高铁等城际交通项目建设,主动融入沪杭1小时生活圈。

同时,加快5G基站、城市大脑等信息化新基建布点,以完备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提升要素流动水平,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用绿水青山谱写高质量发展文章。

绿水青山正是湖州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过去几年湖州率先在全国发布绿色制造发展指数体系,建立全市绿色智能制造评价体系,出台多部绿色发展相关规则规范。

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湖州也意味着主动拥抱创新变革时代的到来,构建以绿色、智慧为导向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资本市场和绿色经济发展机制,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州余村考察。他指出,这里的发展后劲潜力很大,希望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

无论是总书记的肯定和期望,还是这座城市数十年如一日的绿色坚持,都预示着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小个子”到了蓄势蝶变、赶超发展的机遇期、关键期,到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最黑的黑马、最热的热土、最绿的绿地的加速期。

猜你喜欢
后浪湖州都市
中国“后浪”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后浪,后浪
MQ-25:我就是后浪
后浪一浪浪大了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