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昊玥
摘 要: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由于“智慧地球”这一概念的普及,智慧博物馆也成为一种博物馆新形态。同时AI技术迅速发展,这个被誉为“第四次产业革命”主导的智能技术,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文章以重建后的湖南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湘博”)为例,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考察法,从展馆导览服务、文物展示、观众互动等方面尝试提出AI应用实践,并分析AI技术给湘博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智慧博物馆;AI博物馆;湘博
近年来,在众多博物馆大量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数字博物馆处在逐步向智慧博物馆转型的时期, 智慧博物馆已成为现如今博物馆发展的主旋律,并逐渐成熟起来。在AI 时代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从初级智慧化走向更高级的智慧化——AI化。
博物馆工作人员一直在不断尝试和探索。博物馆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以湘博为例,本文先探讨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和国内外实践,以及博物馆在AI时代的发展趋势,再分析AI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及为博物馆带来的发展机遇。
一、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背景和实践
(一)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背景
2008年美国IBM公司推出“智慧地球”的新概念后,“智慧地球”的概念也被迅速应用到越来越多的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社区中,同时智慧博物馆也应运而生,它既是对传统实体博物馆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创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指出,“智慧博物馆是基于一个或多个实体博物馆(博物馆群),甚至在文物尺度、建设尺度、遗址尺度、城市尺度和无限尺度等不同尺度范围内,搭建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北京歌华文化集团总工程师陈刚也认为:“智慧博物馆实现了‘物—数字—人之间的双向多元信息交互,极大地推进了‘以数字为中心的数字博物馆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并且可以认为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
(二)国内外智慧博物馆的实践
2012年4月,巴黎卢浮宫与IBM互助协作建立起了欧洲第一个智慧博物馆,掀起了智慧博物馆“建设热”;2013年,荷兰国立博物馆在10年闭馆、技术创新之后,重新开馆,建立网络博物馆工作室,将20万幅珍贵的馆藏高清数字画放在网上,供艺术爱好者免费下载,深得艺术爱好者好评;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运用面部识别技术,观众通过面部识别的方式浏览藏品; 2014年5月,911国家纪念博物馆重新对公众开放,通过一个个递进式的电子幕,向人们直观展示曾经的伤痛。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一幅《清明上河图》完成了3D技术与古典艺术的交融,让全球叹为观止; 2014年,以秦始皇陵博物院为首的国内6家博物院(馆)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确定为智慧博物院试点;2017年5月,圆明园26 个景区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再现圆明园总体布局,带给观众更直观的感官体验;2019年11月15日,中国联通与首都博物馆成立5G+智慧博物馆联合实验室并签订战略合作协定,共同建设5G在博物馆发展领域的示范标杆。
(三)湘博的智慧实践
帮助观众在参馆前发现并关注博物馆,是湘博为观众提供智慧服务的第一步。在观展前,湘博会提供多途径预定和查询服务,如观众可以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相应App提前了解湘博的概况、订购门票、预约等,并可以提前掌握湘博的交通导向、展前导览以及周边各项服务等信息。所以,观众在参观前就可以通过智能信息化平台有效地规划好自己的行程,从而大大提高参观效果,营造更佳的观展体验。
“我们不要再让游客做游客了,游客都是暂时的,我们需要住在这里的,拥有所有权的人。”湘博作为全新打造的智慧博物馆,通过动画、投影、交互、游戏等多种智能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整个博物馆增添了更多新鲜活力,为观众营造更舒适的观展环境,使其成为一个真正让观众融入进去、可以自己探索的知识海洋。
走进湘博,引入眼帘的是“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区,通过一系列的环幕效果和投影生动完美演绎,观众在视听的双重冲击下仿佛身临其境,切身感受着整个湘江文化的演变。回看另一边,一面巨大的“互动触控墙”引得观众驻足观看,该互动墙展示的主题是“民族大家庭”,其中包含了全国各民族的区域分布、各民族服饰、少数民族相关视频等诸多信息,观众可以多人同时用手指点击“互动墙”,来了解各民族的信息,同时能保证观看相关视频时互不干扰,在这样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中,互动无疑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
三楼马王堆汉墓展区,博物馆运用1:1的比例復原了马王堆汉墓墓坑的结构,观众在倒梯形墓坑制作巨大的动态投影前,能深切感受到当时汉墓的恢宏气势,沉浸在身体感官体验的饕餮盛宴中,这成为整个展区中最令人震撼的展示部分。动态投影大胆使用了3D图像与空间渲染相结合的创意手法,并融合经典汉墓元素,将动态影像用故事化的陈述方式表现出来,为观众讲述当时的历史故事,使观众在观赏时仿佛身临其境;新增的三种游戏即古今食物对比、古今餐具对比、识别古代餐具,有利于观众了解古今对比;马王堆帛书的触屏讲解以及相应的古文注释,可以帮助观众扩大知识面。
在传播方面,跨界传播是智慧博物馆最为显著的传播过程,它能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使受众最大限度地获得资源共享,并将文化更为有效和广泛地传播,充分体现了从博物馆“以数字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型。
湘博在实现跨界传播的同时,首先推出了众多文创衍生品,并成功打造文创品牌。如“马王堆系列”的文创产品,以汉代养生与民族服饰等元素为基础,设计制作出一系列书签、文具等;而“铜趣大冒险”的文创产品,则主要以馆藏的青铜、陶瓷、书法等文物元素作为设计的灵感来源。其次,为了满足青少年观众的需求,湘博为他们推出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教育项目,打造出一系列符合青少年观众特征的教育品牌。再次,湘博在各大教育场所推行了“移动博物馆”策略,让博物馆走进学校、社区,加强了学校、社区与博物馆的联系,充分做到了“博物馆在身边”,为公众充分了解博物馆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后,湘博还同各大中小学、社会团体、政府机构、传播媒体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立了湘博“教育合作联盟”,并与传媒公司共同推出一系列教育服务产品,丰富公众生活,拓展公众视野。
二、智慧博物馆发展现状的不足
近年来,国内智慧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了传统博物馆的空白,然而,各省博物馆在逐步向AI博物馆发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会出现信息量越来越大、资源配置越来越复杂等一系列问题。
(一)技术挑战日趋严峻
不论是智慧博物馆建设还是AI博物馆构想都需要大量信息技术。目前,大量的信息技术让人眼花缭乱,3D打印技术、云计算、AI、大数据、神经网络、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各行业都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发展过程中,智慧博物馆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技术更新速度快,软件开发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脚步从而未及时提供更新服务;新技术在藏品管理及人员管理方面缺失指导,导致工作开展遇到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大量智慧博物馆止步不前,缺乏创新发展能力。
(二)智慧化程度较低
纵观当前国内博物馆,除国家及省属博物馆积极探索数字化建设外,大部分县市级博物馆还停留在文物的简单观赏层面。湘博作为国内外极具参观价值的博物馆之一,智慧化水平也仍然停留在初期阶段,馆藏的各类文物信息仍然需要拍照、录入及上传,这些初级智慧化以及传统运行环节已然成为影响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拦路虎”。
(三)观众参观体验欠佳
随着观众知识渴求度的不断增加,博物馆俨然成为社会的第二大课堂,成为了文化知识需求的重要供给载体。在观众参观过程中,传统博物馆及初期智慧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严重缺乏,甚至很多人都把博物馆看成是死气沉沉的地方。可以看出,目前观众的各种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还未得到及时的响应与反馈,所以AI博物馆的发展势在必行。
三、AI时代博物馆的发展趋势
2019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的主场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在湘博举行,主题为“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2019年的博物馆主题在2018年“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主题上发展,以“AI博物馆规划”为基础,利用AI技术对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具有的巨大帮助,推动博物馆走向未来。“AI博物馆规划”启动之初,国内外很多博物馆就已探索与AI技术的结合,努力使博物馆也能走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同时丰富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价值。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携手百度启动“百度AI秦始皇兵马俑复原工程”,游客通过手机百度AR功能扫描相关触发物就可以“唤醒”秦始皇帝陵下沉睡的秦兵马俑军团;2018年,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用户可以利用AI技术,瞄准文物拍照,使兵马俑自己“开口说话”;2019年4月23日,一种博物馆引导机器人的发明专利公布,旨在减少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其能够在不同的展览点进行讲解,同时还可以通过监控终端发出控制信号,对博物馆引导机器人进行实时调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冯乃恩说道:现有的VR体验产品,不光要实现观看VR时用手持设备跟屏幕互动的个人行为,更需要满足人类固有的社交属性,做成观众的手持设备之间可以互动,能够把VR体验实时共享,以此实现更好的体验感。
国外博物馆如:大英博物馆等博物馆都已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打印定制服务;美国波特兰设计博物馆推出 3D 打印珠宝的个性化服务,提供珠宝的个性化定制;西班牙雷纳·索菲亚博物馆里的一位“帕布里托”机器人员工,可以拍摄高精确度的照片,工作人员在其帮助下修复了馆内多幅珍贵的藏品;罗格斯大学的艾哈迈德·埃尔加马尔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一款能鉴别画作真伪的AI;2018 年,Google 公司利用AI技术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 30000 张图片进行自动识别,并将图片做成博物馆展览的互动档案。
四、AI时代湘博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AI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应该包括文物展示多样化、游客管理全面化、文物保护修复前沿化以及藏品管理智能化等方面。
湘博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八大重点省部共建博物馆之一,也是湖南省最大的艺术类博物馆。经过调整翻修,阔别五年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在“AI博物馆计划”起步的今天,湘博也应探索与AI技术的结合,在技术发展的洪流中发光彩,更应丰富观众在博物馆的体验,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
(一)注重智能体验多元化建设
2019年,湘博推出首个VR影院——“帛画奇境沉浸体验”,成为其向AI博物馆迈进的第一步。“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展厅中的第四部分“生活的足迹”介绍了汉代三湘人民“美其容,修其服”的历史,其中美容工具的用途、民族服饰的穿法等可以通過VR以及机器人智能演示,演绎民族服饰的穿戴方法以及美容用具的具体用途,同时观众可以有选择性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样可以达到与观众的互动更加紧密;在“从宗族社会到近代化”部分中,关于湘剧的剧种讲解,同样可以借助智能演绎工具,通过表演与复原场景的方式将湘剧、花鼓戏代表作充分展示,使观众在视听方面更直观了解到三湘文化的剧种艺术;关于帛书珍品的展示中,湘博提供AR讲解,并提供观众临摹区……如今,机器学习与深度神经网络是极其强大的工具,在博物馆珍品展览,展览主题识别,以及观众的情感分析等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二)注重增强观众互动建设
博物馆老式电子讲解器存在不灵活和无互动性的特点,扫描二维码识别电子讲解虽然存在灵活便捷的特点,但对于湘博来说,在讲解的同时也难以丰富与观众的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将会弥补这一缺点。在讲解途中,智能机器人可以依据观众反应来调整讲解内容,在观众无聊且不感兴趣时,可以自动播放湘剧或花鼓戏来缓解疲劳;如果观众在聆听讲解途中离开了智能机器人的视野,机器人则会根据定位系统找到走失游客,继续讲解。
具有思考要素的机器人如同拥有人脑的大脑中枢。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智能机器人会根据感觉要素,采取要做出的行动,并思考要做出什么具体且符合要求的动作。如在讲解马王堆汉墓的过程中,观众对讲解内容提出质疑,智能机器人会根据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在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中寻找答案,为游客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机器人还会为游客拓展知识,如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展示中,智能机器人可以让帛书“动起来”,并为观众讲解帛书的形成以及让观众临摹帛书,切身感受古代文化的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