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娴 华刘明
随着各地中小学陆续复课,全国已经进入常态化的疫情防控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很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在减少聚集、集体活动拉开距离的要求下,如何将防控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摘下口罩科学运动,保持安全的活动空间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养成良好的“社交距离”意识和习惯,做到常态防控下体育教学的安全防护。
一、培养健康志趣,唤醒“社交距离”新意识
1.传递防护知识懂距离
复课后的体育课因为场域的特殊性,让学生懂得合理的“社交距離”特别重要。因此,在开学第一课,体育教师应向学生传递健康防疫知识,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懂得咳嗽打喷嚏等飞沫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病毒的常识。让学生了解防疫时期体育课的特殊性,同时对课堂上摘、戴口罩的时间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要求,比如集合整队走步行进时需要戴好口罩,到达操场后并间隔一定距离或进行跑步等运动时要摘下口罩。下课前,分批组织学生洗干净双手后再将口罩戴好。同时,还要明确体育课中安全“社交距离”的概念,要求做到体育课不密集站队,排队间隔1.5m以上,不面对面站立;练习或游戏时的距离大于1.5m,尽量做到不交谈,如确需交谈的,要避免面对面说话,避免直接对抗或有身体接触的体育活动,以独立完成的练习方式为主,确保安全。
通过防疫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建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意识,懂得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对于保护自己和保护他人的重要性。多途径渗透防疫知识,让学生既懂得安全防护知识,又明白如何健康地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提高学生的防疫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行为,帮助其健康成长。
2.加强思想意识控距离
思想是行为的引导者和约束者。体育课在开放的场域进行,很多学生会不自觉地走到一起,产生身体触碰行为。将安全“社交距离”的意识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十分重要,让他们在规范行为的同时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教师要艺术地把“社交距离”贯穿在课内和课外,可以编顺口溜。
健康防疫懂距离,安全知识多学习;
常戴口罩勤洗手,个人卫生要牢记;
阻止飞沫防传染,一米以外最为宜;
上下楼梯有顺序,排队前后不拥挤;
室外运动分散开,两米以上最合理;
安全防疫你我他,健健康康好身体。
每节课开始时让学生齐声背诵,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合理“社交距离”意识,学生就会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对疫情防控时期下的体育教学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重构教学范式,促进“社交距离”新行为
1.游戏规则建距离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形式,通过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则、遵守规则,是培养学生“社交距离”意识的重要方式。当学生通过不同的游戏养成遵守“社交距离”的自觉性,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立防疫状态下特殊时期体育课的“安全距离”,自然而然地养成自我防护的意识。体育活动中,学生多半喜欢通过得分、分胜负的方式来比赛,所以,在设定游戏规则时,把拉开“社交距离”作为得分的依据之一。如,规定在游戏中不可以出现近距离、身体触碰的现象,一旦有犯规行为则被扣分。
2.标志站位变距离
复课后的体育课,可以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让学生在课堂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如,一些学校在操场有做广播体操的标志点,可以利用这些标志点作为参照物,让学生在课堂上拉开活动间距。还可以利用各种颜色的标志垫,提前在操场布置好,让学生在场地内找到各自对应的标志垫,作为课堂个人的“家”。通过参照物、标志定位等让学生产生距离上的约束,形成安全保障。
三、及时评价提醒,适应“社交距离”新常态
在体育活动中,因为活动空间大、学生参与的情绪高,有时会忘记合理安全距离的规定。因此,教师要用心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用及时评价传递合理“社交距离”要求,对做得好的学生竖起大拇指。如,在进行原地高抬腿练习时,学生多数会不自觉地产生位移,教师可以让那些能够原地完成动作的学生分享方法,并给予掌声鼓励,让他在下一次练习中“变身”成为观察员,享受“免做一次”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评价提醒学生的时候,多采用建议的口吻。当然,不同年龄段所选择的评价方式也要有选择地切换,在对待高年级的学生时可以引入一些流行语,而在对待低年龄段学生时可以借助动画人物。当习惯成自然了,就会在彼此的约束中自觉遵守安全“社交距离”。
疫情防控时期的体育教学,除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规则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一个有效的规则建立,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兴趣、经验、方式,这三要素通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将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结合、相互渗透,才能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合理“社交距离”认知,让复课后的体育课真正做到“防”字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