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国
一步之遥。
2020年一季度青岛经济总量达到2504.87亿元,郑州为2469.8亿元,两者的差距由2019年的151亿元缩小到35.07亿元,“北方第三城”的角逐赛被推向高潮。
一夜之间,二者的竞争突然变得“剑拔弩张”,引发网上很多争论,一些网友暗自较劲,甚至公开互呛。舆论惊呼“北方第三城”即将易主,雄居此位20年的青岛,面临着郑州的激烈冲击。
5月20日,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市两会上回应了“北方第三城”之争。“从城市竞争的格局上来讲,作为北方第三城,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无论有多大的困难,我们只能完成,我们必须完成,我们别无选择。”
“北方第三城”会易主吗?
改革开放之前,没有所谓“北方第三城”的标签。彼时北方除了北京和天津两座直辖市外,沈阳和大连交替轮流,占据了第三城的宝座。而青岛则略显沉寂,山东明星城市属于拥有一批轻重工业的省会济南。
改革开放之后,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在城市等级上跻身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列,迎来迅猛发展。1999年,青岛超越济南;2000年,青岛经济总量达到1150亿元,超越大连和沈阳,自此雄居“北方第三城”20年。
相比之下,郑州则逊色得多。在城市地位上只是正厅级,经历了“轻纺城”的辉煌过去,也见证了亚细亚商场的盛极而衰,还有创造家电销售奇迹的郑百文,在股市大潮的沉浮中留下了无数商战传奇。当然,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郑州作为中原枢纽的交通地位。
真正给郑州带来蝶变的是郑东新区的破土而出。
2001年8月,郑州市规划局邀请日本世界级城市规划大师黑川纪章,参与郑东新区的规划概念设计。经过竞标,黑川纪章设计的规划概念方案在9万名郑州市民的投票中脱颖而出,超过90%的人力挺“黑川方案”。
后来,这项规划方案又罕见地以地方立法的形式,逐层报批,直至报国务院备案。郑东新区在一片“鬼城”的舆论争议声中拔地而起。
在郑东新区默默建设开发之际,青岛在“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标签下,携经济上的“五朵金花”,笑傲中国城市之林。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批青岛制造、中国名牌,刷的不仅是青岛的存在感,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荣耀。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工广场。
当年青啤一度衰落时,一位国家领导曾在视察青岛时放出狠话:“中国在世界上属名牌产品的只有青岛啤酒和杭州西湖龙井茶,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谁砸了这块牌子,谁要负历史的责任!”此后,青啤换帅“彭大将军”(彭作义),加上继任者金志国,将青岛啤酒带上全国行业巅峰。
海尔的张瑞敏也曾领时代风骚,2004年海尔的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将美的、格力远远甩开了八年的距离。
也是在2004年的央视经济人物论坛上,张瑞敏公开拒绝了向其兜售QQ的马化腾,被视为一个时代的隐喻,作为解读海尔与青岛慢步的密码。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青岛,不仅持续甩开大连、沈阳、哈尔滨,也于2005年起一直位列全国城市前十强,在北方坐稳“第三城”的地位。
2011年,对青岛和郑州两座城市而言,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青岛跌出全国前十强城市之列,被成都赶超;郑州则在这一年冲进全国前20强方阵。
同样是2011年,富士康在郑州建成投产,一个企业改变了一座城。十年磨一剑的郑东新区,张开了城市的臂膀,尽情拥抱产业升级。
郑州富士康科技园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苹果手机组装工厂。全球一半的苹果手机产自郑州,平均1分钟组装350部手机,每天产量约50万部。富士康还带动了代工产业集群和智能手机制造集群的发展。
2019年《河南经济蓝皮书》中指出,自2011年下半年富士康苹果手机项目进驻河南以来,全省外贸进出口突飞猛进。富士康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比重从2011年的28.7%,一直攀升至最高峰2015年的67.5%,2018年回落至60.4%。
同时,郑州不断“攻城掠地”,经济总量持续赶超东莞、泉州、佛山等沿海经济大市,2011年—2017年,两年上升一位,2017年—2019年,一年上升一位。到2018年,郑州实现了人口超千万、GDP超万亿、人均GDP突破十万元的城市梦想,迈入特大城市阵营,直逼“北方第三城”。
2019年,青岛经济普查核减之后,领先郑州的差距明显缩小,“北方第三城”地位似有松动之迹。但郑州的雄心却“志不在三”,而是瞄向了天津,大有一跃成为“北方第二城”之势。
追溯郑州的崛起之路,踩准了时代的两个鼓点。一个是强省会战略,做大做强郑州,吸收河南省上亿的人口红利。
这些年,郑州在抢人政策上,一直紧追深圳。从2008年到2018年,在小学生人口/常住人口每百万人指标上,郑州仅次于深圳,远高于青岛。尤其是2017年,郑州实行了史上最大幅度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年轻人的吸附能力大大增强。而类似的人才引进门槛,两年后青岛才开始实行,山东2020年才全面放开济南与青岛的人才落户门槛。
另一个是国家战略。从2013年起,郑州先后收获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部崛起十三五规划等国家战略红利,并于2017年正式获批建设全国第八个国家中心城市。2019年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郑州是黄河中下游的重点中心城市。
郑州踩准鼓点高歌猛进之时,青岛却在新旧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调整中行动迟缓。当地官方屡屡批评的“红瓦绿树综合征”与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的“小富即安不思进取”,均是青岛发展步伐放慢的缩影。
一个可以佐证的细节是,青岛与济南两地的高铁直到2018年底才正式通车,此时与当年的胶济铁路通车相比已经晚了115年,距离中国的高铁时代开启,也晚了8年。
实际上,早在15年前,青岛拥有的中车青岛四方公司就已经进入了高速动车领域,2017年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但是,青岛与周边城市临沂、日照、烟台等地的高铁连通,也迟到了多年。2019年底,鲁南高铁的开通,山东半岛环线高铁路网才勉强成形。
更尴尬的是,就连青岛一直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优势,也不再突出。比如智能家电的核心关键产业,青岛的产业配套链本地化能力只有40%,远低于合肥的70%。在高端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虽然青岛早有布局,但未能充分展开,新动能还无法支撑整体发展。
青岛本地有识之士断言,“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别人都在振翅高飞的时候,青岛却“整体收起了翅膀”。
尽管如此,是否青岛就会彻底落伍?虎视眈眈、雄心勃勃的郑州,是否就会如愿赶超?
如果没有疫情的因素,按照现在的发展增速,单就GDP一个考核数据来论,青岛还真的不一定能够保住这“北方第三城”的位置。
但疫情是一个最大的危机,却也孕育着最大的机会。“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对城市而言亦是如此。
2019年,青岛经济的最大亮点来自于投资,投资增速创近五年来新高,在全国35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一。这种势头依然在延续,疫情没有改变投资青岛的热情。一季度青岛签约项目429个、总投资5591.5亿元;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4家,合同外资35.0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
疫情防控期间,青岛更是大动作频频。2月4日,青岛向全球发出了“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并公布了中、英、日、韩四部24小时投资服务热线,全面推行“互联网+招商”模式,开展网上洽谈、网上签约,组织举办“网上签约周”活动。
与此同时,青岛大举挺进工业互联网,王清宪更是“三问”青岛,深刻阐释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青岛逻辑”“青岛愿景”“青岛路径”,发起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总动员令”。当地官方媒体将其视为青岛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5月8日刚刚举行的2020青岛·全球创投风投网络大会上,创投风投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联盟揭牌成立,旨在发挥资本的推动作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助力青岛加快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于国家战略而言,依托“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平台,青岛也赶上了国家战略的快车。2019年,青岛与深圳双双获得两个示范区称号,其中青岛要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央领导在上合峰会之后对青岛的指示是“办好一个会,搞活一座城”,更是青岛空间布局、动力、领域等立体、综合、全方位、内生的“搞活”。
这方面,青岛可以效仿的城市是杭州、宁波和无锡。换句话说,青岛正在重复南方三城的发展路径,一旦转型成功,发展潜力无限。
杭州G20峰会之后,城市发展上了一个显著的台阶,这可为青岛借鉴。
宁波和无锡之所以能够超越青岛,关键就在于工业。2019年,宁波和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为3991.5亿元、3753.19亿元。而青岛为3159.86亿元,比宁波、无锡分别少了831.64亿元、593.33亿元。
从产业转型看,宁波、无锡和青岛都是制造业起家,工业长期是经济增长第一引擎。在智能化转型升级方面,宁波全市近95%规上企业实现了智能化,传统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60%以上。无锡则花大力气培育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连续10多年新兴产业保持江苏乃至全国领跑地位。
意识到落后的青岛,如今频频发力,而且“北方第三城”地位遭遇威胁的现实,也倒逼青岛警醒反思。
反观郑州,也没有盯着成绩沾沾自喜,而是不断加压,保持清醒头脑。特别是在受疫情影响下的一季度,郑州呈现出的经济韧性之强,让外界刮目相看。
郑州在1-2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3%后,一季度强势回升12.7个百分点,下降10.3%,回升幅度分别高于全国、全省7.6和6.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下降5.9%,降幅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0.2和1.6个百分点,增速比1-2月回升32.6個百分点,回升幅度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2和14.1个百分点。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值。从势头上看,郑州虽大有赶超青岛之势,但也不是太容易。尽管郑州发展速度快,但增速也和青岛一样,有放缓的趋势。2019年两城同为6.5%,一季度青岛为-7.1%,郑州为-7.7%。并且在发展高新产业上,郑州有先天不足,高校水平与基数不大,仅有一所211院校郑州大学。相反,青岛近年来则不断引进名校落地,建设分校。
在舆论爆炒青岛与郑州的“北方第三城”之争时,两地的网友其实对排名并不买账。青岛的网友吐槽收入低房价高,徒有自然环境其表,而少宜居宜业之实;郑州的网友则认为国际化水平与世界知名度还不能完全与青岛相提并论,“大县城”的帽子似乎也并没有完全甩掉。
从社会认可度上说,“北方第三城”比拼的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指标,其实包含了经济、文化、气质与城市影响力的复合性品牌。比如,成都有中国“第四城”的称号,就是一种独特的城市气质。
所以,回归到“北方第三城”之争的悬念上,青岛与郑州这两个特大城市的目的地应该是民生民富,在激活经济、发展产业的同时,如何造福于民,藏富于民,这才是最大的悬念。
未来,谁会率先揭晓答案?见仁见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