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多重政策叠加,县城正迎来新一轮发展利好。
先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新一重”,其中“一新”是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明确要“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
紧接着,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政策“组合拳”,提出12项舉措,对县城新型城镇化如何补短板指明了新方向。
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一环,城乡融合的关键纽带,县城的地位十分重要。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既显示了县级基层治理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许多弱项。
因此,补齐县城的短板弱项,从短期看,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消费、推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从中长期看,有利于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人民幸福感。
更重要的是,加快县城提升发展能力,可以收获“以一带三”的扩大效应,一是有利于强化与邻近地级市城区的衔接配套,构建起市域治理现代化的整体;二是有利于承接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助推形成同城化发展的都市圈;三是能带动小城镇发展,这正是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的突破口。
首先,从人口统计上看,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分别为1.55亿、0.9亿人左右,共计约有2.4亿人,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他们主要是农村进城人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应该关注的群体,也最有可能形成新增长点。
其次,从发展格局上看,县城处于城乡之间,是农民进城就业安家、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的天然载体。但统计显示,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县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居民的2/3左右,若能缩小二者差距,新增投资消费的空间巨大。
再次,县城是最能体现“人间烟火”的地方。对于舆论热议的“地摊经济”,其实最适合摆地摊的空间是与农村紧密联系的县城及周边的中心镇。实际上,很多中心镇就是在过去大集市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了当地的交易中心和行政中心。虽然时代变了,但这种就业和经济模式依然在发挥着作用。
战略方向已定,县城将怎样提升?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部署,重点是“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四大方面。
这些领域包括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新型基础设施等。
今后,县城将拥有标准化的疾控中心,更多公办幼儿园、养老床位和体育公园,还将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美好生活服务站,适应和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的需求。
恰巧的是,振兴县城站在了城市智能化的“风口”上,将加快5G网络向县城延伸覆盖,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由此,以“智”取胜提升县城服务能力,既利当前,又利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