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朴素工艺观在造物中的生命延续

2020-08-02 10:45陆蒋苏
江苏陶瓷 2020年3期
关键词:造物

陆蒋苏

摘  要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工艺观是中华民族传统设计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是中國传统哲学的具体体现。它于博大的造物文明之中氤氲,是蕴藏在民族意识中的朴素设计思想、观念延续所带来的思想共鸣、情感体悟,对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整体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渲染作用,产生“宜人”且“怡人”的效应。造物自然与物有关,在一个物的力量愈益增长的时代,需要对人类自身心灵的建设,需要一种对于人类过去的造物经验及审美体验的把握,以消除技术社会无限膨胀的物欲隐患,以达成心与物的融合平衡。基于此,本文将从朴素工艺观之道器观、人本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对紫砂绞泥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等进行实践研究,探讨古代朴素工艺观在当代造物活动中的生命延续、审美重塑以及如何将传统的艺术成就与文化价值融入当代设计,滋生更丰富的审美层次,以免造物过度绚丽或只见技术而丧失风味。

关键词  朴素工艺观;紫砂绞泥;雨花石壶;文人设计;造物

0  前  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关于制造过程,一部分称为‘思想,一部分称为‘制作——起点和形式是由思想进行的,从思想的末一步再进行的功夫为制作。”观念源自思想,是造物活动的始发;工艺来源自制作,是造物活动的过程。朴素工艺观在博大的中华工艺造物文明之中氤氲,观念延续所带来的思想共鸣、情感体悟对提升艺术设计作品的整体价值有着极为重要的渲染作用。每一种造物都是知识、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器物的发展一定与历史文明进程中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礼制观念、人文思想、工匠意趣、宗教信仰等密切关联,本文之所以选择以紫砂绞泥工艺为例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朴素工艺观,也正因为紫砂工艺本是我国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代表性:紫砂起源于宋,在明清两代走向繁盛并产生巨大社会、文化影响,由于饮茶文化形式、制作工艺、文人参与等众多因素促成。正因其古拙纯然、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极为相似,更增添其人文品性与艺术气质。这也与中国古代朴素工艺观之“器以载道”、“朴素之美”、“文质彬彬”等不谋而合,其中蕴含的造物思想自然极为丰富。而绞泥工艺是近代对于紫砂器形式的一大突破,为紫砂器增添自然、意境之美,可谓是对传统文明旺盛生命力与精神性的延续。

1  “文质彬彬”——道器观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人及物的转演,成为文与饰关系的论述,“文”与“质”即形式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的适度设计观念,是一种中和、适宜的境界。其追求的“淡”是绚烂过后的静谧,是内在品格、修养、情趣的自然流露,并不是拙劣毫无技巧的塑造,由艳而雅是一种升华与境界,人文精神的体现正是文质彬彬的内质。中国古代的设计艺术一直将自然朴素之美作为理想之美的典范,审美进入造物,是造物活动更自由化,超出实用拘束,而若纹饰审美大大覆盖其实用性,造物不免遗失初衷。由此归纳,朴素之美的深层含义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用性,即以实用为目的,不附加累赘功能;二是自然美,即保持其浑然天成的形式美感,不过分雕琢。紫砂集天地之灵气,品性古拙而沉静,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手工艺品。紫砂器以泥质细腻、颜色丰富、表现形式新颖,铸就了它珍贵的艺术价值。而紫砂之所以如此闻名远扬并且备受追捧,与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融合密切关联。而今我们讨论老庄学说的“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时,应理解为一种平和的审美观念,并非如墨子小众经济看法的“非乐节用”极端而摈弃装饰。“以质素自然为美”,追求“大象无形”,“大巧若拙”并不应该是对于装饰的否定,而是将实用与审美和谐统一,“饰极返朴”并认为是审美的超然之境。形式美并非可有可无,饰的可观视觉特性是超语言的表达,更是器物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与格调。

2  “物为人用”——人本观

人类自造物起初就是由人类物需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与需求促进了物的出场,人们对饮食、储存、洗涤等等一系列生活方式引申对“容器”的需求,于是出现器皿。就实践而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而“天”在字形角度可拆解为“工”与“人”二字,现代设计需要延续工匠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传统文脉的延续,将产生强烈的文化影响。现代设计的“人性化”、“以人为本”可概述为“宜人”与“怡人”的效应。“宜人”即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考虑人的需求,更侧重器物的日常使用过程与感受,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提及造物设计应用实际生活“效用于日用之间”。“怡人”注重人在使用物时的文化展现与精神滋养,侧重感官与精神的契合。因此,器适宜于人,且令人自乐怡然。

3  紫砂绞泥的制作工艺及艺术特色

(1)“绞泥在手,千变万化”——材质之美

朴素工艺观主张顺应自然,天工与人工融为一体的设计观念,绞泥正符合这一主张:紫砂绞泥,亦称紫砂绞胎,它不仅是一种泥料,更是一种工艺,是近代创生出的一种紫砂装饰手法,绞泥的制作通常用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的紫砂泥经绞合而形成丰富或抽象的自然肌理效果。因其材质既统一却又具有随机与变幻,使紫砂壶产生魔术般的视觉效果。绞泥过程中,每拍一下泥片,图案都会随之产生变化。概括来讲,绞泥工艺就是运用几种不同颜色的泥料相互搅合、挤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抽象随机的纹理,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由于绞泥方式的不同,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多样的丰富纹理,平时较为常见的纹理都与自然元素十分相近,这也正合了“外师造化”,如云的纹样、水波涟漪的纹样、山峰、鸟兽的纹样等等,也有些类似于现代的仿生设计,绞泥图案有虚有实、若隐若现,颇有灵动之美,图案简练流畅,肆意却不繁琐,正如中国山水绘画中那一抹内敛而灵动的存在。除此,器的造型亦可根据自然界中的鸟兽、植物的形象获取灵感,根据制壶艺人的喜好和审美进行塑造与刻画。之所以将材质之美首先提出来谈,正因为造物无论以哪种方式呈现均需通过材质来表现,是根、是本、是中介。材质的多样性赋予物的可能性,假如没有铜、铅、锡等化学元素熔炼成“青铜”材料就没有青铜器艺术和青铜时代;没有现代各种科技技术、复合材料,也就没有如今的机械生产时代,正是越来越多的新材质、新工艺为造物提供了新的形式与可能性。

(2)装饰之美

“若夫泥色之便,乍阴乍阳,忽葡萄而绀紫。倐橘柚而苍黄。彼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延;迫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岂随珠之与赵璧可比,异而称珍者哉。”正因绞泥色彩多变、肌理天然,颇具装饰性,其精致风格十分迷人,可饰于全器,亦可局部装饰。绞泥在色彩上对比十分强烈,使原本素雅的壶体一下子活跃起来。追溯绞泥工艺的起源,其源于唐代,唐代不论经济还是文化都空前繁荣,在这样一个昌盛时期更是滋养了众多艺术文明,“唐代巩县窑黄釉绞胎碗”极富盛名(见图1):线条犹如行云流水,富有节奏韵律,由此也反映出当时唐代对于绞泥工艺掌握的娴熟程度。在明清时期,绞泥紫砂器大多红紫泥和段泥相绞,形式较为单一,线条图式等也较为简单,即便如此,它的开创与流行足以折射出当时人们对紫砂器审美的提升,有意识地追求形式美。到了清代,手工艺人不在满足于单一不变的装饰,从而开始了关于紫砂绞泥装饰的诸多尝试。例如清代时期的木纹加彩盖碗(见图2):由黄、黑二色绞泥组合成深浅相间的木纹纹理,碗体及盖有多层次的回字纹装饰。

(3)诗性之美

绞泥紫砂器融合泥与火的内敛,古拙沉稳而宁静质朴,自古就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紫砂绞泥以五色土之色描绘自然浑然天成,颇有返璞归真之韵。紫砂绞泥工艺的美恰恰就在于通过紫砂这一载体展示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象,泥色的反差、抽象的肌理,让每一只器皿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创造者通过写意的形式使观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联想勾勒意境,或是峰峦叠嶂,或如江浪涌动,或风起云涌、或意境绵绵,这些更是增加了它的不确定性和神秘感,令人浮想联翩而沉迷。例如:明代红白相间的绞泥紫砂砚台(见图3),以日月双轮作砚,精巧无比,日月作为“天体”的概念为永恒不灭的本源;而今吕尧臣大师的“天际壶”(见图4)是诗仙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写照,空阔长天、烟波浩渺之意境糅入器物,创作者的匠心独运与灵巧构思把千年名诗的意境之魂重塑令人神往,绞泥形成图案多抽象写意,注重内涵,故重在理解、解读。美轮美奂的绞泥工艺,在被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时便会焕发诗性之光彩。

4  紫砂绞泥之衍生——“雨花石壶”

(1)“天赐雨花”

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雨,美好而迷人。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自带肌理纹样,可谓是“天赐雨花”。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大自然的馈赠,正所谓“宇宙神奇尽在石中”。民间流传的有关雨花石的许多传说,亦有人称《红楼梦》中所提到的贾宝玉出生时的“通灵宝玉”就是雨花石,可见雨花石被认为是灵性之物。曹雪芹描述雨花石时如此写道:“鲜明莹洁、五彩晶莹、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彩花纹缠护……”足以见其极致之美。近年来,复古新潮席卷,人们试图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众所周知,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具有优沃历史文明的土壤上,滋养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南京的灿烂非遗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京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成熟、发达,以及人类在思想和实践上所达到的一定高度。而雨花石文化正是南京文化中的一张有分量的名片,是世界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故其品种极为丰富,有粗石、细石、幕府山玛瑙、秦淮河玛瑙、水晶雨花石、紫水晶雨花石等各式各样的形态,不管是从它的大小、颜色还是肌理,都是千变万化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视觉元素。典型的雨花石肌理分为以下几个种类:黑釉品种雨花石、红釉品种雨花石、绿釉品种雨花石、黄釉品种雨花石、柴烧粗石品种雨花石、蛋白雨花石、绞胎丝纹品种雨花石等,其中绞胎丝纹雨花石的视觉元素与紫砂壶中“雨花石壶”极为相似。

(2)雨花石壶的艺术审美

张道一先生曾经在《叠韵绞泥 听风江南》道:“壶艺家应该和画家一样,要有自己的面貌、风骨,自己的东西。”“雨花石壶”正是传统紫砂制壶工艺和绞胎工艺的完美结合与全新创造。“雨花石壺”是绞泥工艺的衍生艺术品,以自然雨花石视觉元素为特征,化身壶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壶中有石,石中有壶,亦壶亦石,趣味无限。吕尧臣大师素有“壶艺魔术师”、“壶艺毕加索”之美誉,以“雨花石壶”在业界闻名且备受追崇。吕大师的壶类可分为两种形式:视觉肌理(见图5)、触觉肌理(见图6)。

匠人善于捕捉美,在透彻了解紫砂材质本身的特点后再加以创作,精心整合才能设计出独特出众、奇趣无穷的紫砂器。从作品呈现中不难看出其散发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将传统文化的深度与现代工艺产品融合,不仅注意壶本身的视觉美感,同时兼顾到壶的使用价值,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匠人精神。匠人以自己的坚持与坚定传承着文明,他们不仅是工艺的传承人,更是艺术的守护者与承载者。

5  紫砂绞泥的实践探寻与设计启示

(1)绞泥工艺的实践难度

《考工记》中“审曲面势”的经验型思考指造物要顺应材料特性,唯有在认识材料的品性后方可选材、用材。实践之初更应了解材质的属性,以便后期制作。紫砂绞泥工艺成壶不易,也正因工艺难度增大而且每一只壶都是孤品,具有不可复制性,既增加了它的收藏价值,但也增加了它的制作难度。绞胎紫砂壶对泥料、火候极为考究,需对其色泽、泥料熔点、烧制时间、烧制温度、收缩率等都加以把握。绞泥工艺制作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随机但可控的变化,依赖于创作者对美的理解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且绞泥本就比普通的泥做出来的壶效果丰富,如若不拿捏准确,会产生过分“花哨”之嫌。一旦花哨必定落俗,凡此种种,对于绞泥制作者们工艺水准极为挑剔。因此许多优质绞泥作品往往不是独立完成的,它既需要设计师的参与,也需要工匠的参与。有想法、有创造力的设计师与技法熟练的工匠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现国内专业的绞泥设计工作室不多,但随着制作工艺的日益成熟,人们对手工艺这块的研究继续挖掘,这种专制绞泥的设计工作室一定也会不断涌现,这些相关行业本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设计启示

我国的文化传统向来以农业为主,自然对“土”有着深厚情感。紫砂泥别名五色土,自然也融入了人类的文明思想与性情。且紫砂绞泥材质如抽象画一般的意趣,脱俗的至高境界正是自己所追求的。从美观角度,紫砂的绞泥技艺使器皿更具视觉艺术特色。最终选择组件茶具作为设计对象,也是出于对我国茶文化的一种关注、尊崇,茶乃中国国饮,与紫砂也颇有渊源。中国茶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且长盛不衰,闻名世界各地。所以,在众多器皿中选择了制作一套茶具(见图7),是对本国文化的仰慕。造物设计不仅是停留在“物”的设计,更是对过去的记忆、人的生活习惯的回顾、复现,设计的人文气息就在种种机缘下逐渐凝聚……雨花石的视觉元素不仅在于自然肌理,其就雨花石本身的形态也是形态肆意。石头的形成本身即天然不规则的,所以联想到一个创新点:以雨花石的自然意象融入设计,即将茶壶的壶盖正反面均塑造成一块仿真的“雨花石”形态。雨花石本就因水而有温润灵气,伴水而生,即水与石相映成趣,以此特性制作茶壶,保留其天然属性使得水与石又再次相遇。壶盖经过精心设计加以绞泥工艺进行处理,再以珐琅釉固色使雨花石原始的明亮温润的色调保留,加之以配套的雨花石作为茶宠把玩,无论是概念设计或是器物纯手工制作都追寻和谐、曼妙气息。

6  结  语

人类的造物活动必定凝结着特定时代的社会思想、审美观念与文化特征,正如人类在与大自然共处之下,对物质属性的不断认识,推动了紫砂这类器物的发展、繁盛。独特的紫砂绞泥艺术手法将水、泥與火凝固成一幅画卷在如流的时节中静静地讲述着旧时的故事,使传统文化精神永存。传统文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当下设计群体与文化市场的关注。当代设计除了对现代化加以表现,更应凸显设计的人文情怀与温度,在物的力量愈益增长的时代,需要对人类自身心灵的建设,物欲纵流会带来精神的冷淡与驱逐。造物过于或过度依附技术会致使造物设计“文”、“质”分离。那么如何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文化观念,并使之融入到当代造物活动中,如何使传统文化贴近现代审美趋势,如何对非遗传统文化进行更奏效、更现代化地传承,体现设计的能量与使命感,如何在“新”与“旧”中寻求平衡,如何承前启后,以及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追求人文、工匠精神……正是当代设计需要思考的长期课题。

探索传统艺术中的思想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从中窥视仍可借鉴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器物与人的关联、物的品格,从而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发展提供灵感与启迪。在谋求认知与欣赏的进程中,唯有承前启后才是当代艺术设计的灵魂与皈依,特别是当我们置身于当代工艺品不断挖空心思地花样翻新却难免于虚华浮躁、捉襟见肘之窘迫之地时,古代器物那从容不迫、泰然展开的身姿显得尤为意味深长。

参 考 文 献

[1]李立新.中国艺术设计史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2]苏旭.朴素工艺观与后工业社会设计理念比较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

[3]吴旻哲.紫砂绞泥工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4]吴顺洪,冯亚娟.紫砂绞泥的装饰性及其审美效果[J].江苏陶瓷,2010,43(04):28,30.

[5]冯建平.《树魂壶》的绞泥装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7,51(04):97.

[6]张海平.紫砂绞泥的意境设计[J].江苏陶瓷,2010,43(01):17-19.

[7]孙磊.《淮南子》工艺造物思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8]李立新.《天工开物》传统造物的历史镜像[J].民族艺术,2002(03):158-164.

猜你喜欢
造物
基于传统造物观的博物馆陶瓷文创品设计研究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浅谈传统造物设计之美
创客教育的科学做法(十六)
从器物之美论设计形态学中的造物与造形
以木造物
淘宝造物节引爆创造力的盛会 华晨宇献唱 天天兄弟PK奇葩说
观花解语
设计与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