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泉
摘 要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陶文化与茶道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造型装饰上的艺术性之外,紫砂壶还包含深刻的文化性与文学性,蕴含丰富的情感与多重审美空间,以此达到内外兼修。本文所选择的紫砂壶名为“小鱼戏水”,这是一件造型简约但不乏妙趣的作品,文章将通过对其造型的分析来感受其艺术之美及其渗透的生态意趣。
关键词 紫砂壶;小鱼戏水;造型;生态
紫砂壶艺术是中国传统陶制艺术与茶道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制陶技艺与茶道文化发展的成熟。紫砂壶诞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这里不仅有深厚的制陶传统,在文化方面也是十分繁荣,由此才能使紫砂壶完成由外表到内涵、由形到质的艺术表达。
紫砂壶造型一方面来自于对传统茶壶造型的继承,另一方面则从其他器具或自然动植物造型中获取灵感,前者多古朴沉静,古典韵味浓厚;后者则更加活泼多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内涵。传统造型中以圆器居多,不仅可使茶受热均匀,茶香凝聚,也更利于人们手持把玩。此把“小鱼戏水壶”(见图1)即是典型的圆器造型壶
从整体造型上看,此壶身型较为小巧,简约而不乏精致,结构清晰鲜明,给人以清爽之感。壶身呈扁圆形,整体圆润丰腴、不乏张力,线条利落干净、转折圆润,形成的弧面刚柔兼济、隽永耐看,符合紫砂圆器“圆、稳、匀、正”的艺术特点。圆看似简单,但制作流程也是十分复杂,要运用“拍身筒”的手法,手工艺人以双手塑形,再运用工具去掉多余的泥料,这一过程中要保证壶表面干净不能有划痕,还要考虑泥料的收缩率,否则烧制出的壶便有可能出现瑕疵或完全失败,可见圆器制作对于手工艺人技艺的极高要求。
与简约的壶身相适应的是同样素净的壶嘴与把手。一弯嘴与耳状环形端把对称镶嵌于壶身两侧,二者高度持平,一方面有利于在视觉与结构上保持壶身的平稳;另一方面则便于茶水流出,在使用时较为省力。壶嘴短小精练,线条与壶身线条衔接自然,把手环形圆满,与壶身接合稳固,以保证使用方便。紫砂壶的壶嘴与把手皆是用脂泥与壶身相连的,衔接处丝毫不见接缝,前后都采用暗接法,消除了镶接时的痕迹,转角圆润不仅满足了艺术要求,在质量上也有了保证,。
此壶的壶盖及壶钮是彰显艺术主题的重点部分。壶盖为嵌入式,与壶身融为一体,在周围的圈线纹装饰中,我们似乎很难分清究竟哪一个是壶盖边缘,只有真正提起壶盖方能知道,这便为壶增添了一层妙趣,用壶盖子母线结合周围的圈线装饰表现出了“水”的韵味,并创造了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装饰环境。壶盖中央为半圆环形状的壶钮,壶钮上还另套有一个圆环,十分精巧。壶钮上有陶刻的鱼鳞,清晰非常,从而将壶钮幻化为一只跳起入水的鲤鱼,虽未见鱼头、鱼尾,但意境已然和盘托出了,最终完成了对“小鱼戏水”这一艺术主题的表达。在这里壶钮和壶面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的大小比例亦经过仔细的考量,包括圈线之间的间隔、数量等等与壶身大小的比例形成互补,这在整把壶的制作中相当关键。
经过这样侧面的铺垫和描述,由此壶可见,圆润的壶身宛如一个小池塘,壶盖处的线纹装饰正是由鲤鱼入水激起的涟漪,壶钮处的小圆环似鲤鱼激起的水花,手工艺人通过各种装饰的组合,达到了以静制动的效果,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小鱼戏水图,这其中自然包含着手工艺人对于自然的细心观察,从而使壶充满一种自然生态的和谐之感与趣味。紫砂壶装饰技法的灵活精湛也有着较好地体现,那一圈圈涟漪看似简单但却不能有丝毫误差,在壶钮那样小的面积上雕刻上细密的鳞片,不仅要求手工艺人有高超的技艺,更对其耐心有极高的要求,从而才能使此壶于沉静之中包含动感,以池塘一角体现自然之和谐。
此把“小鱼戏水壶”以圆器造型为基础,通过各部分的结构组合与装饰体现出艺术主题。全壶以红润朱泥打造,颜色均匀,表面的包浆是朱泥特有的褶皱,犹如金光粼粼的水面,使壶的自然美得以强化。紫砂壶艺术与物质生活、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造型与装饰皆是手工艺人实践经验的转化,此把“小鱼戏水壶”彰显了自然生态对于艺术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理性而不乏意趣的文化内核。
通過对此把“小鱼戏水壶”进行分析,主要通过造型与装饰两方面逐步解析出此壶的艺术主题表达,进而总结出自然生态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和紫砂壶中的意境美。对于紫砂壶艺术来说,自然生态是其重要的艺术主题之一,尤其在当下强调自然生态保护的大环境下,浓缩生态之美的紫砂壶便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