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凯歌,王 琳
(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201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西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从政策方面对消费领域改革做出了详细规划。消费行为转变与消费结构升级是消费领域改革研究的两个重要分支。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在影响消费行为转变的众多因素中以绿色认知、网络经济与房价预期对消费行为影响最大。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变动、消费金融发展、劳动力流动、社会资本与信贷约束等都会影响消费结构的升级。对此,深入研究解决消费行为转变与消费升级的制约因素将有力支撑山西消费领域改革的顺利实施。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山西传统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减弱,消费经济却逆势上涨。2017年末,山西社会消费贡献率44.55%,远超其社会投资贡献率(38.90%)和进出口贡献率(8.71%),而且较2010年社会消费贡献率的增速(23.54%)远远胜过社会投资贡献率增速(-40.97%)和进出口消费贡献率的增速(-12.26%)。为此,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对我省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山西消费领域仍存在消费机制不健全、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深化消费领域改革,要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创新消费产品,宽松消费信贷,助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如图1所示,2008—2018年,山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截止2018年末,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1 035元,较2013年增加了8 776.8元,农村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11 750元,较2013年增长47.8%。
图1 山西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资料来源:锐思宏观经济数据库
如图2列示了2018年末主要地区居民杠杆率(住户贷款/住户存款),对比发现福建省居民杠杆率最高(112.03%),超过了100%;山西省居民杠杆率最低,仅有22.29%;其他省份多数居民杠杆率超过了50%。由此可见,山西地区的居民杠杆率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居民贷款消费的潜力巨大。
图2 2018年末主要地区居民杠杆率资料来源:各省统计年鉴
图3反映了2008—2017年山西省金融机构、企业杠杆率与政府、家庭支出收入比变化情况。山西金融机构、企业杠杆率基本触及上限,省政府的财政赤字率仍有上升空间。过去十年,受利于金融危机后的强刺激政策,山西省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的杠杆率大幅上升。2012—2017年,金融机构杠杆增长率26.9%,达到69.2%;大中型企业杠杆增长率7.3%,到达74.2%,金融机构、企业不断加杠杆,空间已经有限。反观山西省政府,虽然2012—2017年政府的财政赤字增长率19.2%,但总体的赤字率为12.2%,并不高,仍有上升的余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收入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7年升至63.2%,超过收入的一半,可见山西居民消费潜力巨大。因此为促进山西经济进一步发展,山西省政府既要主动增加自身赤字,做好国企资产混改,又要做实居民社保账户,让微观主体轻装上阵,出台优惠政策,让利于民,切实激活居民的消费能力。
图3 山西省金融机构、企业杠杆率与政府、家庭支出收入比资料来源:锐思宏观经济数据库
山西文旅资源丰富,拥有很高的发展潜能。如表1所示,2019年国庆假日期间,山西共接待旅游者6 487.1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6%,在主要省份中排名第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07亿元,同比增长20.67%,在主要省份中排名第8。山西全省36个重点监测的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492.61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17 857.25万元。
表1 2019年国庆假期部分省份旅游情况
3.1.1 消费机制待改善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错乱复杂,目前山西的消费机制仍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市场机制不规范、消费者内生动力不够强劲、消费模式不适应新生代的诉求。市场机制不规范,政府管控力度拿捏不到位,商品的供需两端矛盾凸显,商品价格脱实向虚。如近期的猪肉价格飙升就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的缩影,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消费。消费者内生动力不足,收入增长下滑,商品创新缺乏,消费体验不佳,导致消费意愿不强烈。消费模式不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山西互联网与传统消费结合起步晚,发展衔接不够成熟,当前为大众青年追捧的定制消费,热衷环保的循环消费,在山西有迹可循,但仍处于萌芽阶段,满足不了追求个性化青年的需要。
3.1.2 消费基础设施待加强
放眼山西,现有的基础设施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在社区便民服务设施落后、商业步行街缺乏活力、便利店生存面临危机。社区服务落后,山西许多地方社区规划不合理,缺乏医疗、体育、教育、文化、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社区管理粗放,没有集成公共服务平台,居民生活不方便。商业步行街缺乏活力,山西部分城市存在商业街被市政设施侵占、路面破损、占道经营等问题,还有部分城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大修高架桥,破坏了原有的商业街,挤压了商业街的生存空间。便利店面临生存危机,互联网时代,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发展迅猛,传统单一的便利店不再能满足人民需要,而且经营成本的增加,顾客的流失导致许多便利店纷纷倒闭。
3.1.3 消费流通环境待优化
山西消费流通环境有两大痛点。一是流通模式有待升级。山西生存的流通企业多是传统的物流公司,其流通模式多为“重工业-物资行业-轻工业-商业-消费者”,缺乏大数据及信息化操控平台,商品流通效率较低。二是流通制度约束缺失。山西在商品流通及售后管理存在缺失,表现在消费品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沿用旧有标准,伪造或无视新的准入标准的事件时有发生,致使某些行业的残次产品肆无忌惮涌入市场。消费品品质鉴别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劣质消费品惩罚制度力度有待加强,山西商品琳琅满目,但质量参差不齐,多有不良商家为谋一己私利,出售假冒伪劣产品,加之处罚力度不强,违法成本较低,许多商家变本加厉,致使消费者无辜蒙受损失。由于许多消费者维权意识薄弱,维权途径无从实现,消费利益难以保障,不少消费者选择“保持沉默”,消费恐惧日易滋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3.2.1 互联网经济发展不充分
当前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拉动消费的巨大引擎。2018年天猫双11全天成交额2 135亿元,相当于2018年山西GDP的1/8。反观山西地区,其互联网发展程度仍然很低。从淘宝镇数量来看,在2019年全国省市淘宝镇数量排行榜中,浙江以240个摘得榜首,中部其他五省均超过15个,而山西仅有3个;从快递业务来看,在2018年广东省以1 269.6亿的业务量、1 411.7亿的业务收入霸居榜首,中部地区唯有河南省入选前十,山西省尚未入榜;从双12成交额看,2017年,上海市民“剁手力”最强,中部六省无一省市入围TOP10。
3.2.2 区域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呈两极分化
2017年山西人均GDP为42 060元,图4列示了山西省2017年各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对比发现各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居民人均收入最大区域(临汾市)与居民人均收入最小区域(阳泉市)相差154 907元,多了约1倍,居民人均最大收入是人均GDP的6.5倍,居民人均最小收入是人均GDP的2.8倍。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现状极大制约了山西消费的增长。
图4 2017年山西省各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3.2.3 教育、健康支出对其他消费“挤出效应”
山西生活品质相较以前有很大提升,居民对教育、健康的关注及投入空前增长。从图5中可以看出,2009—2017年,山西城镇居民文化教育人均支出增长了139.1%,居民人均医疗健康增加了120.5%;农村居民文化教育人均支出增加了170.4%,居民人均医疗健康支出增长了289.1%。根据统计结果,山西城镇、农村居民在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的投入比例不断在增加,再除去生存支出,山西省居民的其他消费支出严重不足。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不多的条件下,教育、健康的支出大幅制约了居民在其他项目上的消费。
图5 山西省文化教育、医疗健康的人均支出 (单位:元)资料来源:山西统计年鉴
3.3.1 商品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商品保持竞争力的“灵魂”。商品创新可大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眼前山西企业的创新状况不容乐观。截止2017年底,山西规模以上R&D活动工业企业个数468个,较2014年增加50.0%,R&D活动企业所占比重为12.2%,较2014年增加52.5%,有效发明专利数6 567件,较2014年增加87.4%,虽然部分指标增速很高,但总量仍然太少。在R&D经费支出上,2017年支出112.2亿元,较2014年减少了10.0%,科技研发支出出现负增长,这些无疑加大了产业研发的难度,商品创新力不够也不足为奇。
3.3.2 社会保障不健全
山西经济发展动能不足,致使其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也面临很大问题。“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社会服务虽已基本覆盖,但社会保障的力度仍然不够。例如,2019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只有103元,个人参保缴费水平仍然较低,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报销比例仍有提升余地,加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一人平均赡养2个老人,养老负担日益加重,这些都将导致居民不敢消费。
4.1.1 改善消费体制
山西消费体制改革,一要规范市场机制,强化工商行政管理,解决市场秩序乱象,进一步厘清行政、经济职能。政府管控要以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为前提,让商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坚决不干预企业合法经营,让企业享有充分的自主调控权,最重要的是发挥社会舆论与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双监督”职能,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科学强化对市场商品的质量检测监督。二要增强消费内生动力,着力于商品创新发展,打造良好的消费体验,提升居民消费意愿。三要促进消费新模式发展,山西要借助“互联网”的趋势,培育定制消费,发展循环消费,多层次满足青年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4.1.2 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山西扩大消费要努力加强消费基础设施的改造与建设,在原先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既要打造一个信息互联互通的社区平台,又要因地制宜新建一批生活服务中心,在社区改造过程中要及时开通社区服务热线、社区博客,发放便民联系卡,及时反映居民社情民意。继续深化“民心”工程与“爱心”工程,创建服务居民的“便民之家”和社会互助的“惠民之家”;创办服务大厅,开展一站式服务,开设计生服务、残疾人服务、老年人服务等服务窗口。
谋划“特色商业街”的建设,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建设“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购物体验结合。改建提升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推动电子商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延伸覆盖,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城乡双向流通渠道。要“以绿为媒”构建城市绿道网络,整合地域优质资源,打通景区与商业街壁垒;建设慢行适宜城市,打造复合活力型慢行街区,要通过精细化设计,完善慢行基础设施建设,划定慢行优先区,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环境,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城市休闲购物、旅游观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借鉴北京三里屯、成都春熙路街区建设经验,开设山西特色步行街示范区,在保证公共安全的前提下,支持有特色的店铺开展户外营销,同时鼓励商家提升数字化的管理服务水平,给顾客品质化的服务,营造秩序规范、街贸繁荣的商业气氛。
4.1.3 优化消费流通环境
山西优化消费流通环境,首先要升级流通模式,将物资流通行业与商业行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新的“流通行业”,生产行业基于流通行业与消费者相连,流通行业基于数字化平台为生产行业和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其次,山西要加快流通环境制度建设,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立,健全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既要运用行政手段,出台并严格执行包含消费者方方面面的法律文件,诸如《消费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范工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程序,让消费者维权有法可依,又要发挥山西消费者协会的监督作用,完善消费者维权途径,如消费者投诉电话12315、消费者维权平台等,保障居民的基本消费权。针对线上线下虚假宣传、造假售假等行为要严厉打击,对商家承诺的“三包服务”,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监督执行,对于敷衍了事的商家要加大惩罚力度,给消费者一个交代。
4.2.1 开拓互联网经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山西仅有3家淘宝镇的现状足以说明其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为改变现状,山西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既要推进综合示范项目的电子商务O2O服务中心、村级服务站网点、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的建设,又要推动销售运营、培训工作的开展,鼓励有特色的地区发掘本地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开设网店,发展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同时完善线下销售渠道,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向新零售的方向迈进。
4.2.2 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和服务
山西消费信贷创新,要着力于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信贷创新。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尝试预支工资消费贷款模式,创新教育消费贷款,利用学生社交媒体构建信用评价标准,为不同信用条件下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贷款额度,帮助他们购买教育类的产品;创新P2P合作模式,在一些共同投资的项目上,由借款人确定可接受利率,贷款人进行竞标;利用现有的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获得档案记录,将教育和工作经历评价纳入消费信用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划定与之适应的贷款利率,全方位推动征信体系建设,发展消费信贷。
4.2.3 为中小企业减税
目前,山西面临收入的底层人群消费能力不足、高层人群境外消费、中层人群不敢消费的现状。深挖山西居民消费潜力,必须努力扩大中层收入人群基数,激发中层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持久收入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现期收入不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的持久收入。由此激发山西中层消费,必须保障中层人群拥有持续的收入。山西当前中层收入人群主要是当地的中小企业家,对此山西省政府要出台政策制度,加强对企业法人财产权保护,多重举措为企业减税,同时建立政银企保合作交流工作协调和中小企业客户推介机制,创新客户推荐机制,搭建新型融资平台,组织和引导银保企项目对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产品、多推介融资活动全力助推金融机构改善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配合开展“银税互动”,推动“银政企保”合作,帮助企业多融资快融资,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4.3.1 提升产品创新,推动品牌发展
搭建品牌商品营销平台。山西要借助各种国际品牌消费活动,引导“陈醋”“小米”等自主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和认知度,推动山西品牌与国际品牌在品质价格、上市时间、售后服务等方面同步接轨。同时要积极开展山西省品牌与标准化建设“百千万”工程,选择100个较有潜力的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和标准领跑者活动,对品牌企业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尤其老字号品牌,要加强保护和发展。
4.3.2 发展新型文旅产品,提升服务品质
山西打造文化旅游业要从“两手”抓起,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手抓高端,继续加快构建旅游发展“331”格局,突出发展黄河、长城、太行山三版战略,加大对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旅游项目投资,打造生态旅游圈;其次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发展个性化定制游、探访式体验游、运动类健康游、环保型绿色游,激发游客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最后要以“旅游+”为重要抓手,加快皇城相府、雁门关、绵山等5A级景区的资源整合,推动壶口瀑布等4A景区升5A工作,打造旅游大省。二要抓“网红打卡地”,在天龙山网红公路、太原环城旅游公路的基础上继续发掘新的网红景点,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工具制造营销热点话题,增加网红景点的点击阅读量,吸引粉丝前往。
4.3.3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
山西提升社会保障服务,一方面要提高政府赤字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用好中央财政服务业发展资金等现有专项资金或政策,补齐流通领域短板。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加强对创新发展流通、促进扩大消费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提高农业补贴标准,依据农业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下发的政策及部署,切实做细做好山西农业的补贴工作。新建倾向农民的价格政策,及时公布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标准、农业产业项目奖补具体的项目和补助标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补贴标准及农机购置补贴的对象、数量,做到农业补贴信息透明,农业补贴落实到位。在经济运行良好情况下,步步提高农业补贴金额,增加农民安全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