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雯
访“初心薪火相传——‘四史’学习教育展”策展人徐国梁
上海,初心之地、红色之源、光荣之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出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这里开篇。
古人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
时下,各行各业正在兴起“四史”学习热潮。而学习“四史”的根本目的,是我们要在思想上弄清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历史的大视野中回顾自己的路,比较他人的路,展望前行的路。
在迎接建党百年之际,由市委党校、市委党史研究室、浦东新区党委等主办的“初心薪火相传——‘四史’学习教育展”即将开幕。本刊提前“探秘”,第一时间采访了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处原处长徐国梁,以飨读者。
期待学者的思考与见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四史”,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胜利”。
虽说已从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岗位上退休数年,但徐国梁每年作为策展人承担一个全市大型展览的工作量,令他从未真正停下过忙碌的脚步。细数一番:2015年,抗战70年“我们万众一心”;2016年,建党95年“日出东方”;2017年,五大发展理念“逐梦新时代·上海2012—2017”;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勇立潮头”;2019年,建国70年“城市荣光”。近5年来的夏天,大众记忆里坐标上海展览中心的现象级展览,皆由他执笔撰稿。
2020年对于徐国梁来说,除了疫情期间在家休整外,他更处于一种“报复性”的忙碌中。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经市委宣传部指导,徐国梁一共参与了全市抗疫展、“四史”学习教育展两个大型展览的策展与撰写大纲工作。“‘四史’展最先和公众见面。”徐国梁说道。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徐国梁对该领域的兴趣几乎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1970年,毛泽东号召全党上下,“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并推荐读物《共产党宣言》 《法兰西内战》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反杜林论》 《国家与革命》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彼时徐国梁18岁,尚在部队服役,他说因形势使然又兴趣所在,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完完整整地啃下了这6本艰深难懂的马列书籍。不想,这也奠定了其日后职业生涯极好的理论基础。
徐国梁
正因为对于历史心存热爱、孜孜以求,在徐国梁看来,百年党史从来不是常人以为的枯燥乏味或意识形态至上,研究它与研究所身处的时代、国家以及这座城市的历史都密不可分。当然,反之亦然。所以,徐国梁曾在建党95周年“日出东方”展览的开篇,用大量的图文展现了20世纪初的上海“工商繁荣、交通便利、资讯发达、文化多元”,也正是这样一座现代城市,为一个现代政党的诞生做好了一切的资源准备。
鲁迅先生说,中国历史,一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无疑,百年上海正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承载地。徐国梁也特别强调说,上海的“四史”是全国“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展的主轴“就是要讲好上海话,说好上海故事。”
如同许多建筑师、设计师在作品真正公之于众时,就开始隐身或是逃离,若不是一些官方的接待任务,徐国梁也很少会出现在展览现场。无论人山人海的观展热潮,还是业内同侪的高度认可,都与他无关。念兹在兹的总是下一个大展,“明年是建党100年,有一些工作已经启动,需要我跟进参与进去。”
记者:您觉得我们在学习“四史”时,首先要明确和了解的是什么?
徐国梁:现在身边不少人都在问我党史与新中国史的区别,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对每一段“史”明确一个时间上的界定。
社会主义发展史,关键在“发展”二字,所谓“发展”就要追溯到源头——空想社会主义,自代表人物莫尔发表《乌托邦》一书至今,概数是500年;党史,1921年至今,概数100年,实际99年;新中国史,1949年至今,概数70年,实际71年;改革开放史,1978年至今,概数40年,实际42年。概数的年份都是整数,所以很好记忆。
记者:很好奇您是如何将这四部历史,融合在一个展览里的?事实上,您的策展思维也值得每一位职工群众在学习“四史”时进行借鉴,即如何将“四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学习?
徐国梁: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部历史中前“三史”的背景是在国内,第四部的背景是国际,时间段不同,着眼点也不同,所以区别是很明显的。但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因为在时间轴上是包容的关系,所以也不可能完全地割裂开来。而展览内在的逻辑,就是在把不同归类的历史再串联起来,合而为一。
展览的第一部分“真理之光”,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源头,以莫尔和康帕内拉一批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讲起;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根本转变。第二部分“传播马列”的内容就围绕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也是党史开启的序幕,这其中包括了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等等。
第三及第四部分“开天辟地”和“走向胜利”主要聚焦1921年至1949年的党史,上海既是党的诞生地,也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前身)的创建地;从1921年7月至1933年1月,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基本设立在上海;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上海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开展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组织中心和活动中心;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扎根群众,浦江两岸的革命浪潮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第五部分“东方序曲”,党史和新中国史开始连接,中国共产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国家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而上海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开始投身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初步建成了先进工业基地和先进科技基地,在工业领域和科技领域创造了诸多“全国第一”与“世界第一”。
第六、第七部分“改革乐章”和“奋进新时代”则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融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海开发开放浦东,并在建设“四个中心”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改革开放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总要求,坚决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积极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大家在学习时可以先从上海的“四史”学起,若还想进深,再学全国的“四史”。
记者:很多人觉得学习历史很枯燥,就是一箩筐的“故纸堆”。所以,您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四史”,又如何能学以致用?
徐国梁: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所以学习历史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护国、资政、育人。我们个人在读历史书时也要注意,所了解并掌握的事实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历史观,并能进行思考与解读。
举个例子。市委提出,学习“四史”的目的之一是要在思想上弄清共产党为什么“能”,那么我们就来把1949年前的国民党与共产党作一个对比。
首先,作为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那么资产阶级能否代表当时中国的大多数人民吗?显然不能;而这样一群资产阶级是否有“实力”去推翻旧朝,建立共和呢?事实是最终他们也失败了。根本上,中国的资产阶级成长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土壤,他们先天不足且软弱无能,这和一些高度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群体是不同的。除此之外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949年之前的国民党没有基层组织,他们完全没有类似于共产党的党小组、支部,所以不要说没有群众基础,甚至连是否有很好的党员基础都很难说。从选择的路线到具体的做法,都决定了他们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而中国共产党,她的诞生就是为了代表全中国的无产阶级群体,从一开始,这个组织就像细胞分裂细胞一样,在上海的各个工厂、公司,几个党员一起建立小小的党支部,这些小而巧的基层组织旨在服务党员,扩大群众基础。在“四大”决议中明确要唤起工农,与工农联盟。如何走近除了党员之外更广大的工人、农民群体?共产党人中一大批像邓中夏、彭湃这样的工运、农运人士,因地制宜办识字班、工人夜校等,启迪心智,传播信仰。
再从历史联系当下,“密切联系群众”看似是一句老生常谈、空洞的话,但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我们就会觉得它是重要的,方式方法可以改变,但是内核永远一脉相承。
1.被选为中国共产党首任总书记的陈独秀缘何没有参加中共“一大”?
1921年7月23日晚,一共有13名全国党员代表参加了位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民宅里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陈独秀被选为首任党总书记。但实际上,此时身在广州一心办学的陈独秀并未出席此次会议,并不在13名党员之列。这是为什么?
陈独秀缘何缺席中共“一大”,这曾是学术界的一大“悬案”。对此学者讨论颇多,这其中包括了事务繁忙说、性格因素说、不满共产国际代表说、安全考虑说、意义估计不足说等说法。从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角度来看,陈独秀的“缺席”应该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已被学界普遍接受的核心原因是,包括陈独秀在内的很多早期中共领导人都认为中国共产党在1920年6月即成立了,他们对中共成立的时间有特定历史阶段的认识,认为“一大”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正常的党代会。
知识拓展: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1920 年6 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上海《新青年》杂志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陈独秀在听取李大钊意见后,决定将这一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并明确了章程规范。该组织成立后,在推进建立全国各地早期组织与积极发动工人运动的同时,抓紧筹备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何以仅仅用了7 年时间即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年底,新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从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正式建立,国家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早在建国第3年,毛泽东就提出用10年到15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实际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了,这其中的“加速器”就肇因于新中国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期间前苏联对我国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建。包括北京电子管厂、鞍山钢铁公司、洛阳拖拉机厂等在内的156个援建项目,因需要集中国家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全盘推进,故而计划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更快地成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拓展:前苏联援建“156项目”的意义
前苏联援建的156 个项目,改变了我国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局面,奠定了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能力,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使我国工业布局趋于合理,为国防安全奠定基础。
3.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哪两次会议可称得上是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9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中,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和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两次会议使党摆脱困境,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成为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伟业的良好开端。
知识拓展:遵义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
遵义会议:1935 年1 月15日至17 日,在与共产国际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黔北重镇遵义县城召开,史称“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解决了长征路上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曾被陈云誉为是“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走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误区,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党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为党和国家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政治和组织上提供了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