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贝,温川飙,程小恩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1137)
中医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至今还在被广泛应用[1]。在中医诊断中注重全局观察、四诊融合、病证兼顾[2-3],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医诊断受诊断者主观判断的望、闻、问、切干扰因素过多,有必要将有效的客观检测手段引入到中医领域[4],而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可以为中医四诊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提供有效梳理和指导[5]。本研究运用软件CiteSpace[6],对中医四诊相关的文献数据进行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相关性分析,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并对中医四诊未来的发展做出了预测,对中医四诊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指导作用。
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 中检索主题词“中医四诊”或“望闻问切”。
检索方式:主题;因为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包含四种中医诊断方式,为了达到检索全面的目的,对检索的主题内容进行如下设置。检索词:面诊、舌诊、脉诊、问诊;检索方式:面诊and 中医、舌诊and 中医、脉诊and 中医、问诊and 中医,搜索的时间跨度是1979年-2019年,于2019年3月20日进行文献检索。
图1 文献量变化趋势图
表1 发表四诊文献40篇以上作者及发文数量(篇)
按照上述检索方法得到的检索结果是与中医四诊研究相关的文献3291 篇。经过查重、筛选、排除等文献整理,最终有2909 篇文献纳入待分析的有效范围,获得“中医四诊”待分析的文献资料数据库。
将纳入研究的2909 篇文献以Refworks 格式从CNKI 数据库中导出,将导出文件转换为download_***.txt 文本文件,由于单个导出文件的大小有上限要求,本研究选择单次导出400 篇有效文献,共形成8 个download_***.txt文本文件,再运用CiteSpace 软件将这8 个文件转换为大量以download****_ ****x1unique.txt命名的文件,用于进一步数据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的项目是在CiteSpace 5.3.R4 版本中用已经转换的文本文件来建立的。时间切片选定时间段1979-2019 年,每个时间切片的年分数是5 年,节点类型选择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聚类视图展示和时间视图展示,适当设置选取标准和修剪选项等参数,得到对应的共现视图图谱。
研究文献的年代变化规律有利于把握某一领域的研究变化趋势[7]。图1 描绘了中医四诊信息研究论文的发表年代分布,从图中可知文献发表年代主要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1979-1983年期间,这个时期受历史条件所限,发文量较少,主要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第2 阶段为1983-2000 年左右,学者采用不同研究方式展开中医四诊研究,产出文献较多,期间年发文量比较稳定,每年保持在50 篇左右,主要为中医四诊的临床规律研究,特别是四诊对慢性五脏病的诊断效果研究。第3 阶段为2004 年以后至今,每年发表文献数量明显增加为前一阶段的2 倍,相关学者借助物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可穿戴技术等新技术进行中医四诊信息客观化和检测系统的研究,研究方法得到大幅改进和扩展,研究成果突出。
对文献作者的共现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研究学者的成果分布和团队合作状况[8]。该领域作者发文量见表1,发表文献>40篇的作者有10人,共计发表695篇;发表10-40 篇文献的作者有72 人,共计发表1282篇。其中发表中医四诊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作者是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王忆勤教授,达124篇。
图2展示了在中医四诊领域文献作者之间的合作网络视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呈现出5个合作稳定、成果显著的研究团队。通过对这5个研究团队的发表文献和团队成果进行梳理,得到这5 个团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向[9-18],见表2。
对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可以掌握某领域研究团队的成果排列及其合作分布情况[19]。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如不同时期同一机构的名字进行合并、学院合并到学校等处理,得到研究数据中发文量≥10篇的机构有66家,其中发表文献数量排名第一的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5 篇,紧随其后的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发文198 篇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发文132 篇。整体来看少数几个研究机构在该领域取得的成果比较突出。
图2 作者合作关系图谱
表2 四诊主要团队研究方向
图3 四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视图
表3 发表四诊文献40篇以上研究机构列表
表4 中医四诊出现频次≥10的关键词
对发文量≥2篇的研究机构合作网络进行可视化结果(图3)显示,发文量≥5 篇的研究机构有141 家,这些研究机构基本都包含在机构共现图谱的主网络中。观察图3的网络视图可知在中医四诊研究领域不同机构之间具有相互合作的特点,而且这些合作一般以中医药院校、医院和企业为核心,充分体现了该领域产学研协作发展的特色。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一般参与合作也较多,但是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限制。
在以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中心的产学研合作团队中,在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目前已经主导制定舌诊仪相关国际标准2 项和脉诊国际标准1 项,分别是:2019 年发布的标准号为ISO20498-5 的中医舌诊仪舌色与苔色获取与表示方法;2017 年发布的标准号为ISO20498-2 的中医计算机舌象分析系统——光源环境;2017年发布的标准号为ISO19614的中医脉诊压力传感器[20]。
对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掌握在某一领域中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对前沿进行分析的重要指标[21]。2909 篇中文期刊文献中包含1698 个关键词,表4 展示了中医四诊研究中出现频次≥10 的关键词,共计60个。分析主要关键词发现:文献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数据挖掘、特征提取、聚类分析、神经网络等;与中医四诊研究密切相关的疾病有冠心病、外感病、艾滋病、寒热、糖尿病、慢性胃炎、脾胃病、高血压、肿瘤等;期刊文献中研究的中医四诊内容按频次由多到少分别是:(1)舌诊;(2)脉诊;(3)望诊;(4)问诊;(5)面诊等。
图4是中医四诊研究领域主要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其中大节点是图谱中中心性[22]较高的节点,中心性体现了当前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从中医四诊信息研究主要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可以看到高中心性关键词共计18个,见表5。
综上,通过高频关键词、高中心性关键词与其共现聚类分布对中医四诊的研究热点进行提取,最终概括出中医四诊领域研究的主要热点如下:
(1)四诊研究
舌诊:舌诊在临床应用广泛,长期以来一直是该领域研究学者关注的重点。舌诊中对于舌象的研究主要是对舌苔、舌体(舌质)、舌色等方面的性状特征与疾病临床分期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其中舌苔、舌体、舌质与中医证型关联较大,研究内容较多。舌苔的研究集中于对常见舌苔的黄苔和腻苔进行形成原因、临床意义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舌色的研究多见探究青紫舌、淡白舌、红舌、紫舌等与疾病的内在联系,归纳其舌象变化规律。研究舌质主要是从观察舌形、舌态以及舌色等的特征变化情况入手,用于指导临床治疗[23]。
图4 中医四诊研究主要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表5 期刊文献高中心性关键词列表
脉诊:现代学者对脉诊的研究极其重视,原因是通过脉诊获取的疾病信息在中医四诊中不可替代。脉诊的研究集中在对脉象变化的分布规律进行归纳,其中在临床的复杂疾病中常出现的弦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对其研究最多。脉图研究主要是对脉图参数特征与疾病相关性进行研究[24],脉法研究是对诊脉方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相结合。
望诊:望诊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诊断方法,因为舌象和面象特征能够准确的反映内脏的病理状况,所以逐步形成了两种独特的中医传统诊断方法[25],即面诊和舌诊。近年来,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面诊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通过提取面部的颜色、光泽、形态等特征来诊断脏腑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2)疾病诊断
中医四诊信息的研究在慢性病管理和健康预测等方面效果显著。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是中医四诊研究最多的疾病,对其不同分期的面诊、舌诊、脉诊等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及早判断患者身体异常情况并给予健康维护。其他五脏病如慢性胃炎、脾胃病患者的四诊信息参数特征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具有研究价值。对于糖尿病的研究主要是其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联性研究,对于艾滋病的研究集中于收集该病的中医四诊信息、归纳并分析其病因病机、转变规律及预后转归等内容,对肿瘤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发生、发展、治疗、治愈这一完整发展过程的规律进行探索。
(3)客观化研究
中医四诊的客观化研究在中医现代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研究学者在中医诊断客观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展了中医四诊客观检测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应用,形成了有效的舌象、脉象、面象等特征采集、数据处理分析以及临床评价处理流程和方法对比,而且四诊信息处理的精准程度还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
舌诊和面诊检测平台的开发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和预处理、图像分析。舌象特征的研究包括图色修正、舌部分离、舌苔舌质分割、舌色苔色识别、舌质特征提取、舌形特征提取等内容。面象特征研究包括面部血流容积、面部区域定位、人脸脏腑反射区域分割、面部特征提取、面色识别以及光泽分布等方面。脉诊研究的重点在于脉象采集设备的传感器和探头的开发和匹配,而且以脉图参数为研究对象的脉诊客观化研究成果显著。另外,还开展了与中医嗅诊理论相符合的电子鼻系统[26]、与声诊相关的“五脏相音”的辨识系统[27]等四诊客观化研究。
图5 中医四诊信息研究的突现词图谱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在中医领域的深入应用,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在未来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建立新一代智能化四诊采集平台、开展四诊合参辅助诊疗以及中医四诊检测系统的研发等。
突现词的功能是来探测在某一时段关键词的引用量有较大变化的情况,以识别学科新趋势、新方向以及新主题[28-29]。为了确定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对突现词的分析往往比研究关键词的出现频率更可靠。为了探索中医四诊的研究前沿,利用Citespace 5.3 软件来探测突现词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由图5可以看出突现度最大且最前沿的关键词是中医证型的研究,说明中医证型的研究是目前中医四诊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研究集中在慢性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与临床检验指标的相关性。此外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还涉及脉诊仪、中医证候、辨证、慢性胃炎、四诊合参等。这些研究前沿的关键词表明:脉诊仪传感器及其探头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以慢性胃炎病、冠心病等为代表的五脏病是中医四诊的目前常见诊断病症[30-31];将中医四诊信息的规范化指标与临床疾病特征的辨证指标相关联,探索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在临床运用中四诊之间相互关联,所以需要将中医四诊相结合,做到“四诊合参”。
本研究发现,在中医四诊的研究领域,冠心病、外感病、艾滋病、寒热、糖尿病、慢性胃炎、脾胃病、高血压、肿瘤是研究和关注较多的疾病;聚类分析、神经网络、模式识别是文献中采用较多的研究方法;舌诊、脉诊的规范化相关研究是受到该领域学者关注较多的研究对象;面诊、声诊、嗅诊的客观化研究内容和成果逐步增加;该领域研究机构之间虽然产学研合作紧密,但是大部分受地域局限的限制,本地区相关机构合作较多,各研究机构应该打破地域限制,加强不同区域对中医四诊的多样化研究,以突破存在于该领域的技术难点。另外,在本研究分析过程发现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医诊断术语使用不统一,目前国家已出台相关术语标准,要求各研究机构严格按照标准使用中医诊断术语。上述临床疾病、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不仅是近年来中医四诊的研究热点,也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出现,中医四诊技术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四诊特征采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流程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征识别方法在四诊客观化[32]方面也得到种类的扩展和效率的提高。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便捷式和疾病管理将是中医四诊信息检测设备的长远发展方向,也将在临床治疗、疾病管理、健康监测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