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哪吒传奇》是词作家张藜导演的一部神话故事动画作品,由吴楠编剧、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制作,讲述了小英雄哪吒成长的故事,2003年6月1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动画片片头曲《小英雄小哪吒》、片尾曲《少年英雄小哪吒》分别由张藜、乔羽作词。两位在词坛颇具影响力的词作家同时写一个题材,其立意、结构、意蕴、语言等方面各不相同。仔细对比两首歌词,可以看出张藜、乔羽不同的创作风格,以及关于少儿题材歌词创作不同的艺术理念。
张藜的《小英雄哪吒》起笔像是娓娓道来一个故事:“说一段神话,话说那么一家。这家夫妻俩,生了个怪娃娃。”接下来不直接指出哪吒的名字,而是用他身上有别于其他“娃娃”的特征说他之怪:“扎着俩个冲天鬃,光着俩小脚丫,混天绫护着他,轩辕箭满弓拉”,接着形容眼睛、双腿,上天下海、三头六臂、千征百战……最后提出“要问他的名字叫什么”,连续用了三个“哪吒,哪吒,小哪吒”进行强调。从这首歌词里,我们得知了哪吒的外形、法力,从头到脚细数了哪吒的长相和事迹,只在最后点明要写对象的名字。乔羽的《少年英雄小哪吒》首句用三个人称代词直接点明了书写对象:“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朋友小哪吒”,但他没有继续对哪吒的形象进行刻意描摹,只是以孩子的角度去说哪吒的性格特点:“有时他很聪明,有时他也犯傻,他的个头跟我一般高;有时他很努力,有时他也贪玩,他的年纪跟我一般大。”
如果说张藜的写法是描述性特写,乔羽的写法则是概念性速写。二者选择不同的视角,前者由孙楠演唱,可见是以成人的视角去观察哪吒,从头到脚,从局部到整体,每一处描写像是细节的放大;后者由少儿歌手杨采钰演唱,以儿童的视角形容哪吒,从朋友的角度介绍其性格、身高、年龄,这更像是孩子在对别人描述自己朋友的情景,顺序上不同于成人那般符合逻辑,却也说明了哪吒具备的基本概念性特征。
张藜在选取题材、提炼主题时往往融进亲历性和个人体验色彩。[1]在这首少儿题材歌曲创作中,他同样保留着个人的视角。“说一段神话,话说那么一家”,体现着歌词里怀揣客体意识,像是对身边人讲故事,中间部分的形容很符合张藜的自身体验。他将眼睛比作照妖镜,双腿比作追风马;“三头六臂现威力,千征百战斗魔法”。他立足哪吒进行想象,姿态却同老百姓平行,没有摆出一副高姿态,如同街头巷尾的议论。张藜创作的少儿题材歌曲还有《猴哥》《白龙马》,依然是动画片主题曲,歌词里写明了孙悟空的神力、事迹,以及西游路上师徒四人遇到的艰难险阻、制敌克难的招数勇气。而演唱形式分别是男声独唱和男女声合唱,并非由少年儿童演唱的儿童歌曲,这与歌词的内容与歌曲的音域有关。
乔羽曾说自己:“喜欢小朋友,并抱有一颗童心。”他创作过6部儿童剧,18篇儿歌歌词,时间跨度50余年。[2]因为熟悉少儿题材,因此他的歌词和孩子之间没有距离感,甚至将自己想象成孩子,从“他的个头跟我一般高”上就能看出是以儿童的视角。《少年英雄小哪吒》里也有着客体意识,只是叙述主体和接受客体同是小朋友。
张藜在谈歌词创作时说:“留心身边事,要做到耳聪目明。主要指留心与把握老百姓的心态,从街谈巷议之中,在耳濡目染之后,总能悟出些什么。客观事物在经过你的观察之后,在你心底留下了深刻印象,理解了的往往归宿到一个形象体中,那个形象总在你心中萦回,有时甚至终身难忘。这种被你铭记在新的形象,尽管互不关联,但总像面团儿一样在你心里揉来揉去,早晚会出现一个诱因,被你揉出一个面人儿来。”[3]在歌词《小英雄哪吒》的创作中,张藜用语言塑造的形象感尤为突出,像是用画笔一笔笔勾画出哪吒的外貌形象。形象思维的运用适宜儿童接受,用形象说话,而非成人的说教腔调。
乔羽的《少年英雄小哪吒》所用的都是概念性的语汇,让人想象不到哪吒的准确模样。第二段用“聪明、犯傻、努力、贪玩”几个词语体现了哪吒作为孩子的特征,两段的副歌相同,突出了哪吒的内在特点:“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智斗妖魔勇降鬼怪,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比天高、比海大,夸张手法的运用给人以无限遐想,恰符合孩子形容事物时的简单夸大,这种勾勒方式也符合古典审美中“韵外之致”的留白特征。
抛去乔羽早年间创作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不谈,伴随“80后”、“90后”童年的少儿节目《大风车》和《动画城》同名主题曲歌词均由乔羽创作。用很短的篇幅写出了节目的内涵、孩子们的心理:“大风车转啊转悠悠,快乐的伙伴手牵着手,牵着你的手,牵着我的手,今天的小伙伴,明天的好朋友。”与此同时,也透出某种哲理:“建造这座城池不用砖,不用瓦,只用一幅图画连起一幅图画。这里有诚实,也有狡诈;有糊涂的智者,也有聪明的傻瓜。”乔羽善于用浅显的话讲很深的道理,将事物对立的两方面进行转化,篇幅短小却具有趣味性,引导含蓄:看似糊涂可能是智者,看似聪明也有可能是傻瓜。
张藜驾驭少儿题材歌词的方式与他创作的其他主题歌词相比更加具象,却不改他语言来自于生活的鲜活气息。他说:“歌词创作根本问题就是语言,语言要讲味道,要抓住歌词的词眼,有所创新,要有驾驭音乐文学语言的本领。”[4]张藜还提出“歌诗”的观点,谈及歌词应当达到的理想境界是:“离曲能颂,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又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舍戏之谐,既有俚俗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为广大群众背诵传唱,其情切切,其语铮铮,其乐融融,其歌悠悠,歌诗的果实是甜的。”[5]这些都在强调歌词语言的上口性与鲜活感。《小英雄哪吒》中,韵脚字“话、家、俩、娃、丫、他、拉、马、大、法、吒”,多处押韵。“说一段神话”、“话说那么一家”、“要问他的名字叫什么”中的“说”、“话说”、“要问”,体现了歌词语言的口语化。“光着俩”、“满弓拉”、“本事大”、“斗魔法”等词语极富趣味又十分生动,具有民间意味。
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影响的乔羽不少歌词采用古典诗词的行文方式,注意句子的起承转合。在《少年英雄小哪吒》中,副歌部分体现得十分清晰,“起”为“上天他比天要高”,“承”为“下海他比海更大”,用“制服妖魔勇降鬼怪”来“转”,用“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作“合”。乔羽的语言直白朴素、平实浅显,没有特别的个人风格,但常常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哲思。他曾提出歌词的“五寓”理论,即“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6]旨在强调深入浅出、小中见大的写法,同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少儿题材歌词要以儿童的心理去创作,并非是大人想象的儿童化心理。另外,在一些词汇的使用上,也应当注意从孩子出发去选用恰当的文字。曾听到一首少儿歌曲中写道“给孩子一个拥抱”,从孩子口中唱出总觉得不太合适,因为“孩子”是大人给予的称呼,小孩并不会以此自诩。我在创作陕西地域特色歌词《灯笼会》时,有人建议将“小朋友们盼天黑”改为“小碎娃们盼天黑”,认为更具有陕西方言效果,而“小碎娃”明显是大人对小孩的轻蔑指代。回到正题,以上两首哪吒主题的少儿题材歌词均不存在类似的问题。张藜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小哪吒形象,乔羽告诉我们关于哪吒的笼统概念,两首主题曲一头一尾互为补充,相映成趣。
附:张藜《小英雄哪吒》、乔羽《少年英雄小哪吒》全词
《小英雄哪吒》
张 藜
说一段神话,
话说那么一家。
这家夫妻俩,
生了个怪娃娃。
扎着俩个冲天鬃,
光着俩小脚丫,
混天绫护着他。
轩辕箭满弓拉,
两个眼睛是照妖镜,
双腿是追风马。
乾坤圈伴着他,
上天下海本事大,
三头六臂现威力,
千征百战斗魔法。
要问他的名字叫什么,
哪吒,哪吒,小哪吒。
《少年英雄小哪吒》
乔 羽
是他,是他,就是他,
我们的朋友小哪吒,
是他,是他,就是他,
少年英雄小哪吒。
上天他比天要高,
下海他比海更大。
制服妖魔勇降鬼怪,
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
有时他很聪明,
有时他也犯傻,
他的个头跟我一般高,
有时他很努力,
有时他也贪玩,
他的年纪跟我一般大。
上天他比天要高,
下海他比海更大,
智斗妖魔勇降鬼怪,
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