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云 文
说起摆摊,湖北的过早,香港的“走鬼档”小吃,台湾的“夜市”……可以说是摆摊饮食的典型代表了。
这款口感与胡辣汤有所相似的港式碗仔翅,起源于大酒楼的鱼翅边角料,最后在小商贩手中绽放出光彩,可以说是香港街头美食文化的典范。这款“暗藏”山珍海味的美食,平民得来营养价值也不输鱼翅羹。
碗仔翅中的“翅”,实际上是粉丝。与鱼翅羹一样,汤羹赋予了碗仔翅灵魂,调味的同时也丰富了整体口感。其中,木耳丝、香菇丝、鸡丝和猪肉丝煮滚,最后勾芡,打入蛋液伴成蛋丝即可,吃起来绵密滑腻。
中医学认为黑木耳性平味甘,久服能和血养荣,润肺补脑,益气强志。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黑木耳中含有一种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对冠心病、心脑血管病患者颇为有益。香菇味甘性平,入肝、胃二经,能健胃益气,透托痘疹。常用于脾胃呆滞、消化不良以及小儿麻疹透发不畅等。
对于岭南地区的民众来说,龟苓膏并不陌生。
正宗的龟苓膏主要成分是龟板和土茯苓为原料,再配以地黄、绵茵陈、金银花、甘草、火麻仁等精制成。具有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润肠通便、消除暗疮的功效。
主要成分是水、白砂糖、淀粉及龟苓膏粉,中药部分含量比较少,凝结成冻也主要是靠淀粉和仙草。因此,药效稍弱,仅对于防暑热、热毒有用。
尽管药效相对较弱,但龟苓膏偏于寒凉,对于本身属于阳虚和脾胃虚弱的人群,如老年人、久病之人,出现形寒肢冷,手足不稳温,腹泻便溏等还是少吃为好,孕妇、痛经患者也不宜多吃。
姜母鸭是80 年代后期在台湾流行起来的进补小食,将台湾特产的红面番鸭煮熟,取鸭肉和老姜(也被称作姜母),搭配上胡麻油、米酒、中药的药材包,有点类似鸭汤火锅。
姜母鸭不仅具备了食色诱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多重优点,还具有春夏祛暑湿、秋冬祛肺燥、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养生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鸭肉性甘凉,入肺胃肾经。具有滋阴、养胃、补肾、除劳热骨蒸、消水肿、治热痢、止咳化痰等功效。老姜片则性温辛,可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同时还能够主治外感风寒、胃寒呕吐、风寒咳嗽、腹痛腹泻等。
尽管名气没有蚵仔煎大,但也不妨碍蚵仔面线在台湾夜市上占据一席之地。
蚵仔面线外观色泽红润,口感鲜美醇厚。主原料为蚵仔,大肠,柴鱼、金钩虾、面线,辅料为白胡椒粉、太白粉、蒜等。
大肠去杂质裹太白粉,煮熟捞出备用。另起锅炉,煮熟柴鱼、金钩虾,后将面线与煮过大肠一起搅拌,然后将青蚵沾裹太白粉,再一粒粒放入面线中。最后勾芡加辅料出锅。
蚵仔面线的灵魂在于蚵的大小与新鲜度。这里所说的蚵仔实际上为牡蛎,中医理论认为其咸湿,凉。入肝、肾经,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疠痰核,、瘕痞块、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泛酸。
“药补不如食补。”药膳即药材与食材相配做成的美食。它“寓医于食”,既将药物作为食物,又将食物赋以药用。药膳在台湾非常普遍、流行,同一道菜,各家都有自己的配方。比如药膳排骨,一家夜市小摊的配方就可能有20 多种药材。
以“名声在外”的陈董药炖排骨为例,据媒体披露,陈董家的药炖排骨采用熟地、当归、川芎、枸杞……等十多味中药材与猪排骨耗时炖煮而成,药炖排骨对于药材的调配以及熬煮非常讲究,煮过了,排骨尝起来就会有药材的苦涩味道,而熬煮的时间短了,仅保留肉汁香味又无法发挥药材的功效。
实际上很多流传至今的美食小吃都是由地摊而来,地摊美食曾经一度是城市烟火味的象征,尤其在西安、成都、重庆这样的以小吃著名的城市,地摊美食通常是城市美食的一张名片,也隐藏了不少各家的独特配方和饮食智慧,不过地摊美食虽好,但品尝时也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留意卫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