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飞
摘 要: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本文结合高校资助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在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探索“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育人模式,教育和引导获得党和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解困 育人 成才 回馈 资助育人模式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治国安民的教育民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工作会上指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能就业,这一户脱贫就有希望了。事实上因为各种原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辍学失学比较多,“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中不断蔓延。高校资助是教育扶贫的主阵地之一,随着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的印发与实行,资助内容的丰富,资助力度的加强,贫困生资助的精准,育人成果更有显著提升。在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提升资助育人体系质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教育和引导获得党和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一、案例概述
小丽(化名),女,2017级学生,来自一个广东河源的农民家庭,父母因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在家务农,家里有三个孩子均在校读书,还有年过八旬、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需照顾。父亲在农闲时会做货运补贴家用,但也无法承担家中负担。该生也因自己曾复读一年感到加重家庭负担,入学后给小丽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二、案例分析
小丽的案例并非个案,如果探究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会发现他们的困难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会是一样。小丽家境贫寒、生活艰苦,家中的“读书郎”多,父母常年忙于农作,还有年老的奶奶需照顾。其次上大学后小丽离开父母在外地,更少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因此小丽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遇到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的支持帮助。小丽也不大愿意把自己遇到的挫折或压力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往往自己就陷入了迷茫和焦虑中无法自拔,导致小丽在校的学习生活不能融入其他同学,小丽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应妥善处理此类学生,积极探索构建"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资助育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提升学生综合就业竞争力。
三、案例处理过程
(一)经济资助以解困
党和国家以“确保高等院校每一位贫困家庭学生不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为工作目标,为完善和健全资助政策体系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了帮助,使他们有书可读的机会。对于小丽的情况,一是建议小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来帮助解决学费和住宿费;二是经班级民主评议小组推荐,系部、学校审核,申请获得国家助学金来帮助解决在校生活费;三是引导小丽积极申请学校设立的勤工助学,通过劳动获取报酬作为生活补贴;四是鼓励小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争取奖学金补助生活费。党和国家的经济资助,解决了小丽上学期间大部分的经济问题,从而安心在学校学习,同时,也让她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由此对老师有了信赖,对接下来的工作开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多项活动常育人
资助育人工作应结合立德樹人这个根本任务,从“他助”到“自助”和“助人”的成长与转型,促进获得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开展日常工作后,经常与小丽进行谈心谈话,鼓励她积极参与资助育人活动。学院、系部通过召开院系表彰会,“自强之星”评选,“筑梦扬帆起航海外研学”项目评选,“互联网+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大学生资助进行时”投稿活动,资助育人活动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平台、创造机会,激励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自立自强、感恩奉献等优秀品质,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质量,促进“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良性循环资助育人模式的形成。
(三)深自砥砺终成才
小丽经过个人的勤奋努力,不断提高自身政治觉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现小丽已是一名中共党员。小丽在校期间同时兼任了班长、辅导员助理和助班职务,本着为集体、同学服务的理念,多次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小丽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能力不断提升。在日常工作和各种比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和荣誉称号,小丽逐渐的主动与人交往,心态变得愈加乐观与积极,待人处事也心存感恩,对于自己未来有了信心。目前,小丽正复习备考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四)实践行动来回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中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负时代使命。小丽坚信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恩回馈党和国家,热心公益也是青年的时代使命之一。大学以来小丽参加了很多志愿活动,如校运会志愿活动、寒假回访母校活动、徒步志愿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支教达一个半月之久、开学的迎新志愿活动以及福利院志愿服务等等。小丽的志愿时长已有三百多个小时,获得了多个“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高校资助辅导员,不仅仅要落实好党和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还需积极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新模式过程中,对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进行思考,提升资助育人体系质量,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育人模式,着力培养获得党和国家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良好品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一)坚持以生为本、精准资助的原则
精准识别受助学生类别,以其需求为基本原则,做好满足受助学生个体终身发展需求的资助。可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勤工助学和公益服务岗位,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素质和脱贫能力。
(二)坚持多元资助的原则
优先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困难,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是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本领;还可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让贫困生有锻炼实操的机会;最后开展志愿者公益活动,培他们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
(三)坚持权责对等的原则
权责对等原则是让学生有偿接受资助,在受助的同时自助和助人,回馈社会。提升感恩意识认知,使感恩教育从呼吁式向内化式转变,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教育民生工程,也是一份传递爱的事业,更是一种值得坚守的情怀。从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角度,探索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资助育人模式,形成适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资助育人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品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综合就业竞争能力,实现优质就业,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程.实践育人视阈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体系构建[J].商洛学院学报,2019,33(05):86-91.
[2]卫颖颖,王力,王安东.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帮扶工作案例探析[J].智库时代,2019(36):296+298.
[3]杨福光,黄荣.基于素质提升维度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案例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5):54-56.
[4]张瑶,樊志峰.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的实践初探[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0):94-95.
[5]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