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区域“研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2020-07-31 09:41李毅峰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研究性研学区域

李毅峰

“研学”活动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加强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要寻找更加有效指导策略,不断完善区域“研学”活动,将研学实践与学校课程、德育活动有机融合,通过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制定好研学清单、发挥本地特色等,确保小学生区域“研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提升素质。基于此,笔者将分析与探讨小学区域“研学”活动的实践研究。

一、研学课程观学科的起源与意义

“研学”活动起源于过去的学习旅行和教育旅行,一方面继承了学习旅游的宗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组织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发挥教育旅游的优势,能够扩展学生的眼界,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研究对象的角度看,研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项目;从研究动机的角度看,研学活动是以“发展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实践活动;而从研学特征的角度看,研学活动是一种“游学相伴,游学交融”的实践活动。此外“研学”活动也受到了后现代课程观与现代课程观相互影响,导致学校从不同的课程观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例如一些学校把“研学”活动作为学科课程的延伸,在原有的学科体系中增加研究性学习课程。或者一些学校根据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展“研学”活动。但是对学生来说,参加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体验到与同龄人一起组团旅游的乐趣。对于家长来说,通过这种互动,找到更多的亲子教育价值和功能。并且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有利于学校教育活动的深入改革。所以要落实小学区域“研学”活动的实践,学校就需要始终贯彻“立德育人”思想,进而开展广泛扎实的研究学习实践活动。由此可见区域研学活动对学生健康成长与学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区域“研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依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是“研学”活动的真实性有待提高,由于目前研究性学习市场还不十分成熟,研究性学习的条件和基础还不完善,课程设计和研究性学习的真实性还不够,大部分研究问题还停留在理解和感受上,对学生的研究心理和思维研究还远远不够。这需要学校针对“研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模式,明确研究的具体操作。同时还存在“研学”活动不够有趣的问题,由于教师的指导性教学习惯往往给学生提供过多的暗示或信息,学生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有待进一步激发。这要求学校要是自下而上征集研究项目和研究兴趣点,并引导教师撰写研究性学习案例,展示成功的经典案例,激发更多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此外就是“研学”活动的系统性有待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思维和心理学的研究。

三、设置小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课程策略

(一)做好研学准备,制定研学清单

在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学校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研学活动计划,确定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内容等。只有制定有效的计划,才能保证研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根据研究和学习活动资源包,设计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和学习问题。并且教师也要整理和总结研究和学习的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价研究。特别是组织者还要制定相应的研学清单,要明确要让小学生了解“研究的思路和背景、取得什么样的效果、研究的重点是什么、需要完成什么样的研究任务”等内容。同时教师应及时、恰当地指导学生,注意方法指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结果,要注重培养学生“修德育人”的核心素质。由此在确定研学主题后,学校也有必要配备相应的教师进行调配。特别是一些科研项目涉及知识面广,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指导,以保证研学项目的顺利实施,取得更好的研学成果。

要做好研学活动的课程设计,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时期和年龄认知规律进行选择。在课程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活动路线选择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其次组织者要根据学生、教师、学校和家长的意见,设计出实用、多样化的、独立的“研学清单”,包括从学习内容和任務单的制定和设计、到活动中随时指导和回答学生的问题、甚至是学生返校后的陈述和报告指导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并且学校要鼓励家长参与甚至组织研学活动,推动设计更好的区域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利用专家和科研院所的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研学项目的指导教师、利用社会资源为研学活动提供服务等方式,进而从多方面做好研学前的准备工作。

(二)科学合理的研学活动线路规划

在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研学活动线路规划,以项目内容为基础。同时学校要综合考虑区域特点、学生成长特点和学科整合教学需求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学习旅游实践活动,选择活动的地点和形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校要与当地特色相结合,在设计相应的研学活动时,就要注重环节设计,突出地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由此凸显区域“研学”活动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

例如在区域研学人文社会领域活动主题中,组织者从中选择具有教育价值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资源作为参考内容,与相关研学机构、基地反复沟通协商,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和合作关系,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交通、历史背景等因素,规划小学生研究旅行的最佳路线,选择一批安全性好、与小学生研学出行相适应的基地,使研学出行活动扎根。此外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出行路线。由此促进教师形成新的动态课程资源观、动态学习观和大教育观,推动学校形成开放教育的趋势,有助于学校教育逐步实现深刻变革。

(三)创新“研学”活动主题,立足学生身心特点

在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学校也要加强“研学”活动主题的创新,积极把教育融入传统节日,向传统文化致敬。在开展中国传统节日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文化认同。而针对假日研学实践,学校应该选择社会舆论评价高、主流媒体报道的相关活动加以策划设计,在适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凸显本地特色。要结合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精神和学校的办学现状及发展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研学”的工作思路,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研究型课程体系,探索本地区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实践活动运作模式。

例如在设计“寻美厦门”研学活动主题时,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义的旅游线路,还可以把自然活动和社会活动为设计重点,使学生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激发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提高社会活动的实践能力。研学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教育模式,可以满足各种课程的实际需求。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假日团队”、“春秋之旅”、“假日社会实践工作”等学校实践课程,促使学生实现从思想认识走向实践亲身体验。最后学校也要引导家长和学生共同设计研学实践计划,把假日系列课程作为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品牌活动,拓展学生“研学”活动的新途径。

(四)建立健全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

在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学校要建立健全学习评价和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学习评价的各项价值和功能。评价主要是指对研学过程和学生成长的评价,包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兴趣需求,引导学生在研学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和释疑,而且教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分享研究成果,反思、提炼研究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在研学活动中的能力。

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兼顾。在研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凝聚力、领导力、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身心变化程度等进行评价和记录,如采用观察记录表的形式进行实时的观察记录;建立相应奖励机制,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总结性评价应形式丰富,针对研学活动的内容进行不同类型的学生作品评比。可通过举办摄影比赛、绘画比赛、交流会、作品展等活动,评价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新感悟(价值观的变化)与创造力。对于像历史、地理等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可让学生完成相关的考察报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与探究能力,锻炼理性思维。

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研学旅行具有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研学以学生为主体,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那么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让学生成为评价者,给予学生自主权。此外,也可适当考虑加入家长的评选,比如在研学活动结束后举办分享交流会,邀请学生家长的加入,倾听学生的收获感悟,这样既可以使得研学旅行的评价主体更加全面也可以让家长更了解研学,有利于促进家长对研学活动的支持。

增加鼓励型评价。在许多研学活动中,常会有动手类作品(剪纸、陶艺),而这类活动的评比将会挫伤一部分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的积极性,故在评价中,有些类型的活动不能仅以作品美观与否只评选优劣,而应多鼓励型评价,如有参与即可获得某些积分奖励,强调体验感,调动积极性。

避免任务型评价。在研学活动中,有的学校常会出现布置学生完成观后感类的日记、作文,并依此来评价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收获,或直接评选优秀个人,而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觉得研学是十分沉重的,是有任务的,从而不利于研学活动的开展。

在开展小学区域“研学”活动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要求学校要优化设计“研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祖国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文化的传承等内容,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質,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猜你喜欢
研究性研学区域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分割区域
擦桌子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