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翘
公元1061年农历八月,北宋都城开封的天气似乎比往年更为炎热。盛暑蒸腾下的街市不像《清明上河图》中那样熙攘,供应清凉茶汤的坊店中却流传着比天气还令人躁动的新闻:听说,朝廷颁布了最新指令,由赵官家亲自主持的本年度制科考试,原本应于八月中旬开考,却忽然宣布推迟!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一桩“大宋推迟高考”案,除了最高决策者宋仁宗之外,还牵扯进四位鼎鼎大名的北宋文臣:韩琦、欧阳修以及苏轼、苏辙兄弟。其中,韩琦是当朝宰相,二苏是应制的考生,而欧阳修是他们的举荐官。这一年,苏轼26岁,苏辙23岁,兄弟俩已在文坛扬名,正待于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高考试中大展拳脚。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苏辙偏偏在此时生了一场病,无法按期应考。
韩大人请求延考的理由并非担心优秀人才漏选,而是因为二苏的名望很高,一人缺席会影响大家的期待。这听起来有些强词夺理,神奇的是,仁宗陛下居然答應了。但皇帝考虑的可能不只是“众望”,还有韩琦本人的威望。
在苏辙养病期间,韩琦还多次派人上门探望,直到确认小苏身体无恙,能够集中精力应考发挥之后,才和皇帝商量重开考场。但苏轼并不认为这是韩大人对他们兄弟徇私关照,因为自此之后,宋朝例行的制科考试统一推迟到了九月,避开了易生疾病的暑天,使得考生们能够在凉爽时节健康应试。
不过,苏轼说韩琦于他兄弟二人并无私情,这可未必准确。早在四年前,兄弟俩随父入京之时,年仅19岁的苏辙就曾作《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表达对韩琦的敬仰之意。韩琦本人也是少年得志的才子,20岁即以榜眼之位开启仕途,在朝中一向敢言。胆识兼备的小苏仿佛让韩琦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而苏氏兄弟在作品中提出的文学主张,也与当时北宋文坛的诗文革新运动不谋而合。在这次制科考试前,韩琦就曾和门客表示:“二苏在此,而诸人亦敢与之较试,何也?”这话传出去,果然有不少考生忌惮与苏家兄弟同榜竞考,于是“不试而去者,十盖八九矣”。
韩琦一句话,替大小苏吓跑了不少竞争对手,又一句话,替他们争取到了延迟考试的恩荣,可谓兄弟俩的贵人了。
那么,在这次颇为曲折的制科考试中,二苏的成绩究竟如何呢?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兄弟二人的表现却迥然不同。
苏轼的发挥非常稳定,解题有方,答题到位。而苏辙就有些不按常理出牌了,他在对策中直指仁宗为政无纲,早年的庆历新政半途而废,近年的均税恤民之举都是花架子,要求皇帝引以为戒。
幸好,宋仁宗不愧为仁厚开明之主,一句“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为苏辙的成绩一锤定音。最终,苏辙位列四等,虽不及乃兄破天荒的三等荣耀,但也于名于实都收获颇丰,在秘书省入职。
果然,三十年后,苏辙官至尚书右丞,成为宋哲宗的宰相。苏轼的仕途不如弟弟顺利,却在文坛取得了更大成就,化身为中国文化史上的无冕之王。而这一切,与宋仁宗嘉祐六年那届被推迟的制科密不可分。不知是兄弟俩的名气改变了这场考试,还是这场考试改变了兄弟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