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宇
西屏老街位于松阳西屏镇,商肆连绵,古风依旧。染坊、烟铺、草药店、南货店……鳞次栉比。留存至今的制秤店,至今在松阳的乡土贸易活动中,传唱绵绵不息的手艺赞歌。
秤是两千年来中国所使用的最主要的称量工具,结构简单轻巧,携带使用方便,造价低廉,所以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商品交易中。制作杆秤的师傅还被称为“钉秤老师”。
在西屏老街有2家秤店。人民大街77号的缙松秤店,店主缙云人诸葛明,1978年移居松阳后便在老街从事制秤,已经有40年历史;人民大街109号也是一家制秤老店,号称徐公美号,是永康人徐晋康于民国初期到松阳开设的制秤店,声誉很好,传承三代,店主媳妇陈美红也熟练掌握了钉秤技术。
杆秤由秤杆、秤钩、秤盘、秤纽、秤砣、刻度(秤星)等部分构成。秤杆杆体结构为一根头粗尾细的圆形木杆,一般用材质坚硬、木纹順直、不易变形的红木等硬木制作。粗头部分安装秤钩、秤纽,渐细的杆体钉有秤星。秤杆两端包裹铜皮,秤纽部分包裹一半铜皮,以保护木杆避免侵蚀损伤。
秤杆杆首置刀口两个或三个。第一处刀口横穿铁条装朝下的秤纽(下挂),用于悬挂秤钩;第二、三处刀口安装朝上的秤纽(扁担),上系提绳。秤砣用铸铁制作,上带鼻纽,用于穿绳悬挂。秤星即杆秤的刻度标记,一般还包括说明铭文,如制作者、制作时间、最大称量,往往还有各种吉祥图案,以点排成各种纹饰。杆秤的规格很多,从三五公斤到两百公斤一杆都有。小商贩常用方便携带的10公斤规格,一般家用10到25公斤,称粮食、猪则需要80公斤以上。大部分杆秤都有大小两套称量,两套刻度平行排列在杆身,大称量的起始刻度值一般为小称量的最大刻度值。
小小的一杆秤,制作的工序却不简单。包括选杆、划线、包铜皮、上纽、分刻度、钉秤星、打磨等大小十几道工序,对制作的精细度、准确度要求很高。虽然电子秤、磅秤的逐渐普及,对杆秤业形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普通的农民还是习惯用杆秤。相比于电子秤、磅秤,杆秤易携带、价格低廉,在农村乡镇的集贸市场和零散交易中还在被继续使用。松阳茶产业发达,茶农携带杆秤称茶叶就非常方便。
《松阳传家——松阳乡土文化考察》
从起屋架、端午茶,到制秤技艺,这些故事(有删减)全都来自于《松阳传家》一书。受松阳县政府委托,从2017年至2018年,汉声团队17次深入松阳,对松阳全县域的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等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尽记录。
这是一本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全书共70余万字、1 800多张图片,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集中报道了松阳的年俗、节气、风俗、生计、食品、聚落、建筑等近150个文化子项,汉声团队如实书写了一本关于松阳的“百科全书”。
这本书更特别的是记录了保存与复兴文化的方法。从政府层面做出的文化体制设计,到外来的建筑规划师、农业专家等的助力,松阳形成了一种里外合力、自立自强的地域文化实践。本书既展现松阳作为“活着的古典中国”的独特魅力,也为其他地区的古村落活化与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