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
——公司创业情境单案例扎根研究

2020-07-31 04:21王进富张颖颖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年14期
关键词:警觉破坏性比亚迪

王进富,黄 涛,张颖颖

(西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8)

0 引言

在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环境下,破坏性创新因前期资源投入少、竞争压力小、能力提升快等优势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创新模式[1]。该模式通过吸引原来的非用户或者低端用户谋求生存空间,能够有效避开主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企业实现追赶超越提供新路径[2]。刘文勇[3]认为,破坏性创新模式是基于现实或潜在市场需求痛点而生;王金凤等[4]从技术、需求和产业3个方面探讨市场环境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以上研究均将探寻市场需求催生的机会作为实现破坏性创新的重要前提。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企业家发现机会的过程并不是“顿悟式”的。换言之,机会识别是有成本的[5],特别对公司创业而言,企业通过公司创业实现破坏性创新,其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关键。

公司创业作为创业理论与战略管理交融的新领域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其中,创业警觉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影响已被广泛验证[6],其有助于公司发现破坏性创新机会,但开发这种机会需要具备一定的资源禀赋,如何获取并整合相应组织资源对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至关重要[7]。因此,围绕创业警觉和资源探究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本文引入公司创业理论,揭示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的黑箱,对比亚迪创新案例进行扎根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创业警觉与资源拼凑协同下的破坏性创新过程,明晰二者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理,为创业企业在实践上把握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提供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公司创业理论

公司创业是指企业层面上的创业活动[8],要求企业跳出“条条框框”,大胆进行决策和行动以实现新价值创造,是对企业创新、战略革新等先动行事态度的表征[9]。Ireland等[10]指出,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和较小规模企业更易受到原有技术路线的影响,欠缺识别市场中潜在机会的能力,当行业技术规范、运作模式出现颠覆性变化时,企业很可能遭遇“灭顶之灾”[11]。所以,对成熟企业来说,只有持续创业才能突破企业生命周期规律制约,并对动态市场机会保持警觉[12]。由于公司创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开展公司创业活动初期应基于成本最小化原则获取资源[13]。资源拼凑正是因为满足这一原则而受到学者广泛关注,资源拼凑关注的是传统制造企业中大量存在的生产线、厂房、技术等冗余资源,通过对冗余手头资源的创造性重组有利于企业迅速开发新创业机会[14]。Sarasvathy等[15]指出公司创业决策逻辑主要有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两种。其中,目标导向是指公司在确定目标的驱动下整合资源以获取收益最大化;手段导向是指企业在手头资源驱动下,主动识别创造新市场机会以开展创业活动;周翔等[9]提出在公司创业过程中,企业需要平衡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两种决策逻辑,即在创业过程中兼顾机会探索和手头资源整合。因此,本文围绕创业警觉和资源拼凑两个关键变量,解析公司创业情境下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内在机制。

1.2 创业警觉

创业警觉由Kirzner[16]首次提出,用于解释为何有些企业家能够发现不易被他人察觉的创业机会。学界对创业警觉的定义不一。有些学者认为创业警觉表现为对市场信息的持续关注[17];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创业警觉是一种特定的心智模式,凭借这种心智模式,企业家能够对内外部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准确判断创业机会[18]。Tang等[19]基于过程视角,提出机会识别是通过扫描搜索、联想联结和评价判断的警觉过程完成的,其对创业警觉维度的划分较好地揭示了创业警觉概念、内涵及对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机理。结合先前学者研究,本文将创业警觉界定为企业家搜索、加工处理信息从而敏锐发现市场盈利机会并迅速开展创业活动的能力,可为解释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

1.3 资源拼凑

资源拼凑是指企业通过创造性整合与利用现有资源以匹配创业机会开发要求的手段[20]。Baker & Nelson[21]提出用手头资源、即刻行动和资源重构3个关键特征阐述资源拼凑内涵。冗余是极具潜在价值的手头资源,是企业创业的重要资源来源。因此,资源拼凑被广泛应用于公司创业研究中,强调企业通过资源拼凑对手头冗余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15]。但现有研究中关于资源拼凑对企业成长影响的讨论仍存争议。张玉利等[22]认为,资源拼凑企业拥有更强的资源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Lanzara[23]认为资源拼凑存在有效性边界,认为资源拼凑所得资源可能存在瑕疵,过度依赖资源拼凑会影响企业创新绩效。针对以上争论,Baker & Nelson等[24]进一步提出网络拼凑概念,即创业企业供应商、投资者、客户等无形资源也能够成为企业资源拼凑的对象,认为网络拼凑具有区别于内部资源拼凑的特性,往往能产生更优的拼凑效果。综上所述,资源拼凑关注的是企业在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资源行动问题,能够帮助企业在短期内突破资源束缚,但当企业成熟后,应该如何摆脱资源拼凑的负面效应并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4 破坏性创新

破坏性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分支,是指基于够用技术原则,通过引入完全不同于现有产品功能属性组合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吸引低端市场或新市场消费者,并通过性能的不断改进改变竞争规则,从而颠覆或部分替代现有产品或服务的一类不连续创新[25]。Hwang等[26]将破坏性创新过程描述为进入、迭代和颠覆3个阶段,清晰刻画了破坏性创新特征。现有研究指出其在目标市场、产品和技术方面均具有鲜明特点。其中,目标市场方面,破坏性创新强调避开竞争激烈的主流市场,扎根于不受在位企业关注的低端市场或新市场,从而精准识别并进入利基市场[27]。臧树伟等[28]提出实现破坏性创新,企业需要从市场、技术、产业和政策4个方面综合考虑并选择最佳市场进入时机。产品和技术方面,破坏性创新一般是通过对成熟技术的利用和整合提供相对廉价的产品,因此企业并不需要过分依赖外部资源和承担昂贵的资源投入[29]。Yu[30]提出开展破坏性创新应采用小型化、简单化、增补化和将就可利用资源4种资源行动策略。由此可见,精准识别潜在机会、快速筹措适用于破坏性创新的资源是实现破坏性创新的关键。

笔者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还未对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进行探析,难以指导企业特别是近年来高度活跃的创业型企业应用破坏性创新。创业警觉对创业机会识别的正向影响虽已得到学者广泛验证,但关注其对破坏性创新影响的研究较少。同时,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仅仅是破坏性创新的开端,如何迅速筹措相应资源顺利开发机会同样重要。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旨在探索公司创业情境下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涉及概念较多且作用机理复杂。因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该方法是一种针对现象系统收集并分析资料,从资料中发现并形成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31],有助于发现案例背后的逻辑和细节,生成接近事实的中层理论[32],当现有理论无法对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时,使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极佳选择。

2.2 案例选择

为保证单案例研究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因为:①比亚迪积极开展公司创业活动,并成功实现了从电池代工到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转型升级;②比亚迪凭借破坏性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并对市场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③比亚迪公开资料较多且便于收集,能满足资料间的相互验证,提高结论效度。因此,比亚迪公司创业历程和破坏性创新过程符合扎根理论研究要求,有助于探究公司创业情境下破坏性创新前因及其影响机理,为企业实现破坏性创新提供指导建议。

2.3 数据来源

为保证案例研究信效度,本文采用三角测量方法,即通过深度访谈、网页检索、文献阅读等多种方式广泛获取一、二手资料。一手资料主要来源于:①实地调研位于西安的比亚迪工业园及比亚迪电子有限公司,采访公司4~5位中高层领导,以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获取一手资料;②对比亚迪车主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比亚迪性能、口碑以及与国外品牌的对比;③参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会议,聆听比亚迪高层对公司及行业发展的观点。二手资料获取渠道主要有:①在CNKI网站及各大案例库以“比亚迪”和“电动汽车”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期刊文章和案例;②比亚迪公司官网、官方自媒体、企业年报及相关书籍;③权威网站、媒体刊登的有关比亚迪的文章以及权威机构出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报告。原始资料获取内容及编号规则如表1所示。

表1 资料来源及编号

3 数据处理

本文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获取的原始资料依次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将案例资料中的现象概念化和范畴化,探究各范畴间的逻辑关系。

3.1 开放性编码

在形成开放性编码过程中,要求研究者保持理论敏感性,首先对资料中特定事件关键信息贴标签并提炼出相关概念,再通过聚类方式将类似概念归纳为同一范畴,最后形成初始范畴。经分析,本文共提炼出78个概念,再归纳出行业信息搜集、异类联想、消费者偏好逆转等42个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初始范畴,表2为部分开放性编码示例。

表2 开放性编码(部分)

3.2 轴心编码

轴心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通过条件—行动—结果范式反复对比资料,厘清初始范畴间的逻辑关系,然后通过归纳总结挖掘主范畴的过程[33]。例如,市场准入、客户锁定、低成本战略可在范式下整合成一条轴线:比亚迪并购秦川汽车厂是其进入汽车产业的基础条件,在获得汽车生产“准生证”后,为规避中高端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将低端市场消费者锁定为目标用户,从而根据目标用户消费特点制定企业创业初期低成本战略。因此,可将这几个初始范畴归纳至一个主范畴“破坏性创新低端市场进入”,成为支撑该主范畴的副范畴。通过反复归纳,42个初始范畴被归纳为37个副范畴、12个主范畴,轴心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轴心编码结果

3.3 选择性编码

在轴心编码之后,主范畴基本归纳完毕,在理论指导下,范畴间关系逐渐显现出来。因此,选择性编码过程是从主范畴中归纳核心范畴,并梳理各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形成故事线,即所开发的概念模型和故事线能够简洁明确地解释全部现象[29]。首先,核心范畴会在编码过程中自然地多次出现,能够强有力解释整个研究过程;其次,核心范畴与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经过分析并与现有理论的对接比较,本研究提炼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利基市场进入、技术性能提升和主流市场渗透5个核心范畴。本研究所得故事线如下:比亚迪早期作为世界第二大电池生产企业,仍然能够“居安思危”,依靠创业警觉识别汽车行业市场潜力,创业警觉作为公司创业活动的起点,驱动公司创业企业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并进入利基市场。然而,比亚迪技术、生产条件等资源缺乏问题很快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比亚迪通过资源拼凑手段创造性利用手头冗余资源,成功开发出破坏性创新机会并在国内汽车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内部资源拼凑不能满足比亚迪进一步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颠覆在位企业的目标,所以比亚迪开始通过战略并购、构建合作网络等方式向企业外部寻求资源。基于此,比亚迪迅速优化产品技术性能,最终成功进入主流市场,成为电动汽车行业世界领军企业,编码过程和结果如图1 所示。

图1 编码过程与结果

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为保证研究信度,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当资料无法进一步产生其它范畴时,理论趋于饱和。因此,在比亚迪相关一手资料及二手资料编码的基础上,本课题组成员交换编码材料,对重新分配的资料进行二次编码和分析,发现并没有频繁出现的新概念和范畴,范畴间也没有产生新逻辑联系,即本研究提出的概念模型饱和。

4 案例分析与讨论

在对比亚迪案例数据编码进行分析时,本研究首先厘清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和破坏性创新的关系,并从理论和案例材料中不断归纳,明晰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在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从中提炼出相关命题。

4.1 纵向分析: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对破坏性创新的影响

比亚迪作为典型的创业企业,其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其破坏性创新实现路径可概括为:创业警觉—资源拼凑—破坏性创新。在该过程中,创业警觉和资源拼凑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对其作用机理的详细讨论如下:

(1)创业警觉与破坏性创新。比亚迪以手机电池代工起家,并早在2003年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电池生产企业。按常规战略理论演绎,比亚迪应该向手机产业链下游扩张,但王传福却宣布向汽车行业进军,认为比亚迪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始终属于代工企业,品牌和核心技术缺乏使企业无法与下游手机品牌竞争,因此企业需要彻底转型。那么,比亚迪又是如何发现汽车市场创业机会的呢?在比亚迪CEO王传福发现破坏性创新机会过程中,创业警觉发挥了重要作用,创业警觉分为3个维度:扫描搜索、发散提炼和评估判断。

首先,王传福十分注重外部信息搜集,经常通过阅读期刊、报纸、行业报告及参加会议等方式对行业、市场和技术信息进行持续搜索,以寻求公司创业机会,并因此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原因有三:一是2003年前后是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前夜,市场需求巨大;二是汽车行业虽然有进入壁垒,但行业内竞争度较低;三是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出现催生了新市场机会。

其次,企业搜索到的信息往往是庞杂无序的,而准确识别机会需要企业家同时具备信息加工处理能力、隐藏关联发现能力、关键信息提炼能力。案例中,比亚迪不仅发现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还发现中国能源现状很适合发展电动汽车这一新兴产业。此外,王传福还表示:比亚迪在电池生产方面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并且他认为手机电池和汽车都是制造业,在电池领域成功的经验可以移植到汽车领域。王传福的大胆预测和联想使得比亚迪领先于国内其它企业布局电动汽车,获得电动汽车市场先发优势。

再次,潜在创业机会在为企业提供新思路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许多企业家因为不能对机会可行性和价值进行正确判断而陷入技术突破障碍和无利可图等困境。同时,破坏性创新也存在着较高的风险,因此在开展破坏性创新之前需要对机会进行综合评判。比亚迪案例验证了创业警觉有助于企业家识别破坏性创新机会的可行性和盈利性。王传福在公司转型之际,谨慎评估和判断了多个创业机会的可行性和盈利性。以汽车产业为例:①汽车产业虽然进入门槛高,但内部竞争程度低,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只要能够进入,进入壁垒反而能成为企业天然的保护;②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正在不断扩大,但只有少数人能够消费进口汽车产品,消费者具有较高的价格敏感性。王传福表示,可通过模仿创新和引进吸收方式掌握基本汽车制造技术,产品虽然无法在性能上与国外进口轿车竞争,但或许能通过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而获得低端市场用户青睐,从而避开主流市场竞争;③电动汽车技术方兴未艾,但是许多大型车企未在该市场未投入过多精力,倘若此时利用比亚迪在充电电池方面的技术储备布局电动汽车,或许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基于此,比亚迪确定了战略布局:一是生产廉价汽车占据低端消费者市场;二是布局电动汽车产业,开拓这一新兴产业市场。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创业警觉促进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通过扫描搜索内外部信息、发散提炼搜索信息,最后对创业机会进行评估判断,有助于企业家发现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机会。

(2)创业警觉与资源拼凑。高洋等[34]认为,在创业过程中机会和资源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机会开发过程也伴随着资源开发,而资源开发为机会开发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即机会-资源一体化理论。资源开发分为资源识别、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用3个环节,创业警觉驱动企业识别未被满足的市场机会之后,需要尽快获取能够满足生产经营所需的资源。由于公司创业活动具有实验性特点,相较于一般的创业活动更为谨慎,所以企业在识别和获取资源时将更加关注组织内部大量存在的冗余资源,通过资源拼凑方式对冗余资源进行创造性配用。比亚迪基于对内外部信息的警觉发现汽车市场未被满足的需求,然而进入全新领域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为控制风险,比亚迪从内部未有效利用的冗余资源如闲置生产线、设备和厂房入手,挖掘其潜在价值,实现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技术创造相连接。例如,比亚迪为节省成本,改造位于北京的比亚迪模具厂自主生产零配件,使得比亚迪不仅节省了大量成本,还掌握了零件生产核心技术。最后,除轮胎、玻璃和少数标准件外,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如减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生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2:在公司创业情境下,创业警觉驱使企业将市场需求与自身资源连接,引导其开展资源拼凑活动,进而填补资源与市场机会间的缺口。

(3)资源拼凑与破坏性创新。从资源基础观视角看,创业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企业能否迅速整合应用资源。由于公司创业面临高度不确定性,企业在获取资源过程中一般会尽量控制成本,即“就地取材”,挖掘手头资源的潜在价值。这一阶段的资源行动往往是探索性拼凑行为,恰好符合开展破坏性创新时应采用的简单化、将就可利用等资源行动策略。在案例中,比亚迪在进军汽车市场之初虽然缺乏规范的生产线,但王传福硬是打造了一条由熟练工组成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线,充分发挥了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并将废弃模具厂改造成汽车模具生产中心,以此迅速掌握整车生产技术,推出比亚迪F3,成功打入汽车市场,开启了低端破坏性创新之路。另外,比亚迪凭借其雄厚的电池技术积累,率先布局电动汽车市场,获得新市场先发优势,拼凑赋予了原有技术全新的用途,电池技术与汽车生产相结合具有跨行业特征,有利于企业进入电动汽车这一新市场实施破坏性创新。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资源拼凑是创业者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的重要路径,有利于企业进入低端市场和新市场。

4.2 横向分析:创业警觉、资源拼凑作用机理动态分析

(1)创业警觉对破坏性创新的动态影响。在以往研究中,创业警觉对机会的影响往往只停留在创业活动正式开始之前,然而利用破坏性创新的公司创业活动具有特异性。由编码结果可知,破坏性创新需要经过利基市场进入、技术性能提升和主流市场入侵过程,仅仅进入利基市场并不足以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入侵主流市场的时机同样重要。首先,2016年,有关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坡的传言四起,大部分公司和专家皆认为补贴退坡势必会对新能源汽车销量产生巨大影响,但王传福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政策变化反而为比亚迪进军主流市场打开了机会窗口。比亚迪当时已经推出双模汽车,在性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其次,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有效控制了成本,相比其它品牌同级轿车,比亚迪产品提供了更强的性能和超值的价格,补贴退坡反倒使比亚迪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比亚迪顺势发布“542”战略,通过设立三项性能指标构建并扩散其独有的价值主张,重新设定了行业“游戏规则”;最后,比亚迪还推出“7+4”产品多元化战略布局,将新能源汽车技术拓展至城市公交、出租车等非个人领域,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成为第一个出口到美国、日本、欧洲等市场的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4:在公司创业过程中,为入侵主流市场构建持续竞争优势,企业需要在全过程中保持警觉。

(2)资源拼凑对破坏性创新的动态影响。在公司创业初期,即创业筹划阶段,比亚迪的资源拼凑方式往往是就地取材,这种低阶层面的简单资源拼凑具有“将就”特性,拼凑往往是随机的,并不在企业战略指导下进行。起初,这种方式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但简单拼凑并不具备生产出“完美”产品的功能要求。随着竞争对手的不断加入,比亚迪产品低端特性逐渐暴露出来,甚至成为消费者心目中“品质差”、“设计丑”的代名词。这是因为,此阶段比亚迪资源拼凑来源大多是内部资源,内部资源拼凑效果具有局限性,过度依靠内部资源拼凑反而不利于企业进军主流市场。

为摆脱消费者对比亚迪的刻板印象,比亚迪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收购美的三湘客车厂、收购日本狄原公司旗下的狄原模具厂、与老牌车企戴姆勒合作等。比亚迪通过战略并购、构建合作网络、模仿创新等方式对汽车产品传统价值属性进行优化。另外,比亚迪还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等方式加强创新研发,不断对电动汽车技术进行迭代创新。除此之外,集成创新也是比亚迪特色之一,王传福认为汽车创新其实是很多技术间相互启发、相互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此推出带遥控功能的智能钥匙、手表钥匙、双模技术等先进技术。由此可见,此阶段比亚迪仍以资源拼凑为思考主轴,尽可能降低资源获取成本,一系列的资源拼凑也使比亚迪步入快速成长阶段。此阶段开展更多的是基于社会网络资源的网络拼凑,即为某一发展目标对现有资源进行盘活和利用,属于高阶层次资源拼凑行为,由此迅速提升了比亚迪技术性能。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5:在公司创业初期,企业采用内部资源拼凑方式有助于企业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并进入利基市场,而为渗透主流市场、实现颠覆,企业需要采用更多网络拼凑方式。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亚迪公司创业各阶段的扎根理论分析,探讨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以及各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发现,创业警觉对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有促进作用,创业警觉作用机制包括3个关键过程,即扫描搜索、发散提炼和评估判断。资源拼凑作为资源约束条件下筹措资源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开发破坏性创新机会。另外,本文还发现,资源拼凑在创业不同阶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公司创业的不断深入呈现出由低阶向高阶、由内部资源转向网络资源的演化趋势,并促进企业成功入侵主流市场从而实现破坏性创新。

本文研究结论对破坏性创新和公司创业理论有一定贡献:①当前,将破坏性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但企业实践需求很大[2],本文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破坏性创新对后发企业追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中国情境下有很大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空间;②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公司创业某一阶段,缺乏对公司创业的动态研究,本文探究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在公司创业不同时期对破坏性创新作用机制的动态演化,对指导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③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弥补了传统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更加详实地梳理出创业警觉、资源拼凑对破坏性创新的内在影响机理。

5.2 管理启示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消费者对价格较为敏感的特点为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比亚迪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通过公司创业实现破坏性创新需要经过“利基市场进入—技术性能积累—主流市场渗透”过程,而依靠创业警觉洞察市场需求和基于资源拼凑快速响应是其成功的两大法宝。对利用破坏性创新的公司创业企业来说,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启示:

(1)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一定沿着行业既有技术方向发展,较高的技术壁垒可能导致企业长期被锁定在价值链低端。基于市场的破坏性创新能够让企业抓住一批利基市场用户,围绕目标消费者需求设计产品和开展创新,避开主流市场实现竞争持续成长,克服技术、品牌等劣势,最终积累得到足以挑战在位企业的技术实力。

(2)企业家应强化“忧患”意识,对市场、行业和技术等信息保持警觉,培养敏锐的洞察能力,帮助企业察觉不易被他人察觉的市场机会。同时,企业家还需充分分析目标行业市场环境及自身能力,试验性开展公司创业。另外,在公司创业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保持持续的创业警觉,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企业追赶战略。

(3)当公司创业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将不可避免地面对资源束缚问题。此时,企业可采用资源拼凑思路,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机会开发和技术性能提升。一方面,即兴拼凑手头闲置资源,如厂房、生产线、技术等,有利于企业立即开发市场机会,获得先发优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社会网络资源,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实力。除此之外,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拼凑应由即兴行为转变成目标导向的高阶行为,从而提升企业品牌实力,摆脱初期低端固有印象。

猜你喜欢
警觉破坏性比亚迪
今夜
警觉与疾病的传播次序性对动力学的影响
2018年比亚迪E5无法上电
2017款比亚迪E5纯电动汽车无法行驶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卓尔不群 比亚迪 宋DM
创业新闻:新闻人才培养的“破坏性”创新
偷摘葡萄的狐狸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学习调查要“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