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宝珍
(江西省图书馆,江西南昌 330046)
截至201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有3166座[1],基本设置在县级以上行政区,,根据人口密度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特征[2],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在此背景下,各种NGO组织、基金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纷纷在边远地区、贫困乡村、人口密集的城市社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社区书屋,一些实体书店也开始提供阅读服务(笔者将其统称为民间图书馆),以满足广大基层民众的文化需求,架构起广大基层民众的精神文化空间,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有益补充。民间图书馆由于创办主体多元、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有效填补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覆盖面不足的现状,在图书馆体系多元化建设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长尾理论”来看,公共图书馆是头部,民间图书馆就是那根长长的尾巴,依靠众多的细小的力量服务无限的阅读需求。在全民阅读浪潮中,民间图书馆的长尾效应正日益凸显。聚合民间图书馆的长尾效应,充分挖掘民间图书馆的长尾价值,既可为当下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多元格局方向提供实践证明,也为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考。
“长尾理论”源于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和eCast网站首席执行官范·阿迪布的一次闲谈中提及的数字音乐点唱统计98%法则:普通听众除对2%的主流音乐感兴趣之外,还对98%的非主流音乐各自感兴趣,这导致非主流音乐集合的市场无比巨大,大有超过主流音乐市场之势。克里斯·安德森深受启发,将之应用到互联网虚拟经济研究。他发现网络公司的销售数据和统计规律一致,其就像以数量、品种形成的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只不过拖着一条更长的尾巴,向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延伸,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如图1所示。其核心是借助网络平台,把原先不受重视、销量小、种类多的产品或服务等小众产品整合起来形成巨大销量,创造累积收益超过主流产品的现象[3]。
图1 长尾模型
在长尾理论中,公众的个性化需求越多,尾部越长,获得的效益就越大,完全可以与传统的头部市场相匹敌,甚至更大。在互联网背景下,长尾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和认可。以网上书店亚马逊为例,传统实体书店大致可陈列10万本书,销售额往往来自其畅销的20%的图书,而亚马逊的图书销售额有1/4来自于排名10万以后的图书,这些被称为“冷门”的图书满足了许多人的个性化需求,且有无限增长可能,形成一个无限大的长尾市场,超过了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长尾理论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媒介载体,能满足更多个性化市场需求,也为民间图书馆的研究发展打开了新的应用空间。
笔者根据文化火种寻找之旅网站所公布的数据进行统计,至2019年3月,全国31个省市和地区(含台湾、澳门)共有419座民间图书馆[4],只占公共图书馆的13%。加上一些社区书屋和提供阅读服务的民营书店,全国民间图书馆的数量相比公共图书馆比例偏低,且主要分布于公共图书馆服务半径之外的社区乡村,如图2所示,但在当地的文化服务中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民间图书馆的分布、作用和效应可以发现,民间图书馆的长尾特征十分显著。
图2 民间图书馆长尾模型
自徐树兰先生于1904年在浙江绍兴创办古越藏书楼,向公众免费开放阅览伊始,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民间图书馆已有110多年的历史。但民间图书馆真正进入蓬勃发展只是最近30余年,基本由各种社会力量出资创办,大多分布在一些人员较集中的城市社区或乡村,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的阅读服务。
在城市,形式各异的民间图书馆活跃在社区文化中,为社区群众服务,甚至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2009年,徐大伟在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官书院胡同30号发起创建“民间流动图书馆”。读者只需登记姓名、联系方式即可带走选中图书,只需在读完后再将此书转赠给他人。徐大伟传递的是阅读理念,希望人类智慧和思想能广泛流动和传承[5]。同年,刘琼雄在广州市小洲村发起成立“荒岛图书馆”,读者只要捐赠或寄20本以上图书给荒岛图书馆,就可以从荒岛图书馆里借走5本书。这一创意获得新世界中国地产开发商支持,把“荒岛图书馆”植入城市住宅小区的开发,在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城市联盟发展,目前共有200多家荒岛图书馆分布于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80多个城市[6]。
在农村,乡村图书馆大多由热爱阅读的农民和退休的爱心人士创办。山西左权麻田镇农民张小宝1997年创办的心连心图书馆运营20多年,已有藏书3万多册[7]。张小宝“希望借助民间图书馆的力量,影响、带动更多人加入读书的队伍”。2003年,湖南邵阳退休干部杨光勋举全家之力在其老家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下团村创办“自强图书宬”,藏书近5万册,大部分为杨光勋的私人藏书,由村里的18位义工无偿管理维护。开办15年来,天天开馆,从9点到18点,每天开放9小时[8]。
从城市到乡村,从社区到家庭,各种形式的民间图书馆构成了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据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统计报告,2017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1 347万人,乡村常住人口57 661万人,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1.485%[9]。而我国农村地区没有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工程因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尽人意;一些人口密集的社区因为远离市中心无法享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民间图书馆延长了公共文化服务半径的“最后一公里”,为乡村常驻人口和基层社区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阅读服务。
2.2.1 阅读与体验相结合,再造乡村文化空间
在偏僻乡村,民间图书馆往往是集阅读、信息交流、举办活动等多种功能的场所,是当地的一个文化空间。河北省内丘县内丘镇北永安村的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与上级资助的农家书屋合并后,成为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房红霞充分发挥这个文化中心的作用,在书社举办春节联欢会、母亲节婆媳春游、三八辩论赛、征文比赛等活动,鼓励姐妹们读书学习,宣传尊老爱幼的良好风气。还注册成立了“北永安巾帼家园服务中心”,成功地向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申请到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在北永安村的8个家庭建立家庭阅读点,后增至18个[10]121。这些阅读点成为乡村图书馆的“末梢神经”,在当地点燃了荧荧文化火种。
2.2.2 虚拟与实体相结合,提供多维阅读服务
民间图书馆办馆约束少,运营机制灵活,善于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特色服务,与公共图书馆相比,距离上更便利,服务内容更丰富。2010年,深圳青番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的全球首家中文网上实体图书馆青番茄图书馆以“尽享书式生活”为口号,为爱书人提供免费借阅、送、还上门服务,让没有时间去图书馆的人,通过互联网、物流,足不出户就能借阅书籍。青番茄通过打造覆盖全国的InLibrary节点式图书馆网络和用M、L、XL、XXL四种借用衣服尺寸的描述方法来确定用户可以借阅的图书数量、时间及需要充值的押金的“阅读尺码”概念[11]等创新的阅读方式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追求个性化的年轻人,2年时间,迅速发展至全国27个城市,拥有超过100万会员,涵盖近40万个图书种类[12]。2015年,浙江苍南众筹发起成立了公益图书馆“半书房”[13]。到2018年,“半书房”这一文化品牌从县城到市区,从苍南到江南,分别在温州、苏州、衢州、雁荡山等地发展了10家连锁机构,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活动、文艺展示,积极推动本土文化,引进外来文化,在发展繁荣当地文化中表现突出。“半书房”微信公众号是10家“半书房”的集中展示平台,在这个阅读网络空间,读者可跨时间与距离进行菜单式阅读学习欣赏,满足个性文化需求。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多维度阅读方式成为全民阅读的加速器。
2.2.3 普藏与专藏相结合,满足小众文献需求
普藏,指普通藏书,即满足一般阅读需求的人文社科、科学技术、儿童读物。在我国,95%以上的民间图书馆以“普藏”开展服务。而专藏则是指内容单一或主打某一类别的馆藏[14]34,服务一些特定人群的小众文献需求。如兰州穆斯林图书馆收藏了含数十种中外伊斯兰教会、清真大寺印刷的非正式出版刊物、内部报纸等5万册有关穆斯林的各类文献,为穆斯林读者和想了解、从事穆斯林文化研究的群体提供服务。北京“金彩艺术图书馆”收藏了近10万册画册以及书画作品,其中有大量国家图书馆未入藏的名画家自费印刷的画册,为书画爱好者提供鉴赏服务。
民间图书馆根植于贫困乡村和城市社区,坚守公益性和便民性,在塑造当地精神文化生活中起到其他任何方式都无法替代的作用[15],长尾效应进一步扩大延伸。
2.3.1 推动全民阅读进程,小灯泡发出大亮度
各类民间书馆以微小的力量在当地撒播阅读火种,传播阅读理念,成为推动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小灯泡发出大亮度。2007年,北大硕士毕业的李英强有感于中国农村的“文化贫瘠”,依靠社会捐助在家乡湖北省蕲春县青石镇中学创建了第一座“立人图书馆”,以拯救乡村精神上的沦陷和农民精神世界的荒芜。这份责任和担当凝聚了更多的人,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河北、江西、山西、重庆、陕西等地的乡镇或县城已有13个立人图书馆扎根,办理有效借书证2000多个,覆盖人群达到数万人[16]。
2.3.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引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方向
民间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保障了社区乡村基层民众的阅读服务,又因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和民间智慧下适应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服务拓展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促使公共图书馆改革创新谋求发展,也为政府和民间资本扩大合作领域,共同建设公共文化事业拓宽了思路。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改革正深入进行,民间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和长尾效应充分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是走多元投入、多元主体建设的道路[17]。
2.3.3 传递公益促进和谐,改善当地文化氛围
从城市到乡村,形态各异的民间图书馆通过开展图书借阅、读书分享会、征文比赛、讲座培训、文艺展演等活动,传播阅读理念,教化当地群众,倡导良好社会风尚,扛起了当地文化的传承与担当,也感化带动了更多人参与这项公益事业,其传递的公益精神和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意义远大于阅读本身的意义。就像气象学中一大片毛毛雨虽量小但面大效应大,长久便可改变当地的环境和气象。民间图书馆就像那毛毛细雨,有效改善了当地的文化氛围。2008年,河南省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李翠利由设置小书架到创办微光书苑,获得了政府和爱心人士的支持,并帮助本村和附近村庄的5户家庭申请到了民间图书馆协会筹备组开发的“民间图书馆乡村家庭阅读点”项目,带动朋友、乡邻共同营造乡村阅读环境和氛围,促进乡村阅读环境的改善[18]。如今,“微光书苑”藏书总量达到了5万册,发展“零门槛”读书合作店28家,借书群众累计超过10万人次[19]。微光书苑借着微弱的书光,改善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2.3.4 小善举发挥大作用,助力精准扶贫战略
自然边坡如按传统边坡治理,存在开挖支护范围大,对山体的扰动大,对环境的破坏大,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大,费用投入高、治理工期长等特点。目前,自然边坡治理问题在国内提出的时间较短,无详尽的治理措施及治理深度、无明确的施工规范和验收标准。
在当前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精准扶贫战略中,一些贫困乡村的民间图书馆通过教育培训引导,树立贫困群众的自强自立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在扶“智”扶“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房红霞创办的“农家女书社”在村里开展多项活动后,村里的风气有了明显好转,打麻将的少了,看书的多了,读书氛围浓了,婆媳、邻里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融洽多了。孩子们之间互相借书交流读书心得,学习成绩普遍得到提高。大家因读书掌握了许多致富技能,村里多了养鸡大户,每个养鸡场达到了4 000~5 000只的规模,北永安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每户人均年收入达到了5 000余元[10]115。
民间图书馆的长尾效应使民间图书馆的存在价值凸显,但因自发性、草根性、公益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存发展举步维艰。
民间图书馆的创建大多由个人或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免费开放,凭的是一腔文化情怀,但在实际运营中,图书的更新、设备的维护、人员水电等开支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这不是光靠个人情怀能解决的。北京顺义的一凡藏书馆,由创办人杨一凡和夫人的工资收入及所藏部分稀见文献的整理出版维持[21]。甘肃兰州首家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由古稀老人刘易投入个人积蓄40万元在自家旧居上创建,每年还投入四五万元退休工资维持图书馆运作[22]。山西左权的张小宝为了维护图书馆的运营,家里开支能省的都省了,张小宝给村里人写写画画挣的钱、妻子开小卖铺的收入都投到了图书馆。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大多数民间图书馆都是举全家之力,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苦苦坚持着。
由于民间图书馆都是自发创建的,草根性特征明显,几乎没有一家民间图书馆从业人员拥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仅有少数馆长学习过管理图书馆的专业知识。由于对图书的分类、编目、上架缺乏专业性,特别是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不甚了解,很多乡村图书馆的服务仅限于开馆借阅,对读者的阅读指导、举办阅读活动等提升读者阅读素养的愿景心有余而力不足。大部分民间图书馆采用的是家族式管理或由爱心志愿者参与,存在管理失范、责任缺位、人员流动性强等弊端,服务质量与公共图书馆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资金、出资模式、所属层次等原因,我国的民间图书馆都处于自由生长的状态,缺乏一种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公共图书馆相比,民间图书馆缺乏资金支持、政策保障、专业支撑、风险管控,没有一个完善的行业发展机制,生存难,想要发展更难。尽管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倡导政府与民间资本开展合作,并陆续出台了《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至2017年11月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23],明确规定:“国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措施,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的公共图书馆提供服务给予扶持”,才明确了国家对民间图书馆进行扶持发展的政策,为民间图书馆摆脱目前的困境迎来了曙光。然而,从国家立法到地方政府出台具体的帮扶机制,再到落实,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改革发展,社会力量办公共文化已是大趋势[24]。民间图书馆在倡导全民阅读、文化扶贫、传播公益精神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社会效益已使其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的尾部。帮助民间图书馆解决资金、管理、人才培养、制度保障、风险防范等难题,培育民间图书馆自身的发展活力,可以激发民间图书馆更大的长尾效应,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
由于出资创办民间图书馆的多为个人,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所以民间图书馆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保障顺利运营。
长期关注民间图书馆发展的王子舟认为,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含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发生交集的部分越大,优势互补就越强,图书馆事业的社会效益就会越大[25]。民间图书馆应该侧重走“民办官助”的路子[14]36。有政府的帮扶,民间图书馆可以少些资金压力,集中心力提供好服务。民间图书馆馆长要多与外界沟通联系,关注文化领域的相关政策,向文化主管部门反映运营中的困难,积极争取国家的文化发展基金和政府公益基金支持,解决资金困扰。如苍南“半书房”,其创立、发展、壮大至产生品牌效应都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半书房”的启动资金13万元是政府提供的,每年还提供10万元的运营补贴;“半书房·城市文化客厅”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协调相关事宜,每年还提供约30万元费用保持其运营;当地一些大型文化活动也支付资金交由“半书房”筹办,相当于政府向“半书房”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半书房·城市文化客厅”成为政府和民间资本成功合作经营民间图书馆的典范[26]。
4.1.2 借助媒体宣传,寻求社会资本支持
在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再好的产品,也要经过宣传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够有目标群体前来体验和使用。民间图书馆中,除了身处城市的,大部分乡村民间图书馆都是为周边乡邻服务的,因信息闭塞少为人知,得到社会捐助的机会极少。社会资本是民间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27],所以民间图书馆应依托地方媒体深挖办馆背后的故事,广泛宣传,扩大影响,吸引爱心人士的注意,以获取社会资本的支持。自强图书宬经媒体报道后,由华声在线与三湘都市报联合爱心企业共同倡导发起了“贫困儿童自强图书宬计划”,2011—2013年在贫困乡村湖南新晃县洞坪乡小学援建了8所“自强图书宬”的图书室[28],解决了贫困乡村儿童的阅读困境。苍南“半书房”成立之初在遇到资金困扰时,曾在公众微信号上推送了一条众筹“名家沙龙”的倡议信,短短几天内得到了400多名来自全国10多个省的热心读者支持,筹得资金11.4万元,最后用这笔钱举办了8场名家沙龙[29]。
4.1.3 提高经营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深知,要想提高身体机能,靠输血送血不如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只有自身有实力了,才能走得更远,变得更强大。基本生存有所保障的图书馆通过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可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形成普遍的社会影响力[30]。因此,除了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帮扶外,民间图书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影响力,还需提高自身发展能力。安徽合肥新华书店三孝口24小时书店在允许拾荒者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免费夜宿的同时,每天还低价出租4~5顶帐篷供读者住宿[31],这也为民间图书馆开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新思路。以文化沙龙闻名京城的北京“单向街书店”自成立起一直由发起者出资维持运营,后借助新媒体和20多万粉丝的宣传,获得“挚信资本”千万美元投资,迎来发展良机[32]。如今,“单向街图书馆”已发展为一个多元文化品牌“单向空间”,旗下拥有3条产品线,走出了一条品牌化发展之路,成功实现赢利。这为民间图书馆拓宽办馆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需要注意的是,民间图书馆的经营方针应是公益为主、经营为辅,才不会失去图书馆的公益性质。
美国学者贝克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33]故民间图书馆借助行业的力量谋求发展是提升实力的有效途径。
4.2.1 寻求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支持
国家鼓励公共图书馆与民间阅读组织开展合作。在当前公共图书馆和民间图书馆头尾共振的态势下,民间图书馆应依托公共图书馆的行业龙头优势,通过培训班或现场教学、跟班的形式从选书、排架、借阅服务、技术处理等方面提升专业技能;从对图书登记、借阅记录档案归类保存、捐助钱物的来源去向及时登记备案等方面提高管理水平。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民间图书馆可组织人员参加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培训,提升服务品质。如东莞图书馆依托馆内丰富的文献、场地、专业人才等资源,通过馆属“易友读书会”对东莞地区其他14个民间阅读组织进行帮扶,帮助民间阅读组织策划运作专题讲座和主题阅读导读,指导他们如何更好地开展读书活动[34],提升了当地民间阅读组织的服务品质。
4.2.2 借助行业组织力量争取发展空间
民间图书馆协会是一个纯公益的民间图书馆的行业组织,依靠社会力量的捐助,目前已拥有“民间图书馆论坛”“民间图书馆公益阅读项目”等9个公益项目,对全国的民间阅读组织提供帮助扶持。各民间图书馆馆长应开拓办馆思路,根据自己的需求与协会联系,获得相关资助渠道和专业指导。众多的乡村家庭阅读点正是在该组织的扶持和指导下建立成长的。民间图书馆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为民间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学习及获得专业指导提供了平台。
民间图书馆在文化事业中发挥的巨大社会效益让民间图书馆这条长尾变得和公共图书馆这个头部一样重要,扶持民间图书馆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的角色、资金的保障、人才的培养、风险的预防、约束激励机制等都需要一套规范的制度,才能为民间图书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为民间图书馆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各级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对民间图书馆的设立程序、组织机构、经营范围、政府的资金扶持数目、接受捐赠后的跟踪审计、人才的帮扶计划、风险防范、建立行业联盟协会等进行指导和规范,形成一个民间图书馆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民间图书馆的发展保驾护航。
民间图书馆有效填补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足,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显现了长尾的力量。但笔者通过吴汉华博士的《中国民间图书馆研究》[35]一书中的馆藏类别统计进行分析(见下表),发现民间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还不够丰富,服务群体还不够全面,长尾效应还可开发扩大。
表1 民间图书馆馆藏类别统计表
4.4.1 丰富馆藏资源,服务更多群体
从表中可看出,民间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大部分为文学、农业,政治、科技类,主要是为成人服务,针对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的馆藏文献相对偏少。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青壮年外出务工,老年人、少年儿童、残疾人成为农村的主要常驻人口。要扩大长尾效应,图书馆应该细化用户群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用户需求组织和更新信息资源[36]。民间图书馆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配备一些适合老人(人文历史、文学艺术、健康养生、旅游、休闲娱乐类)、残疾人(盲文、心理学、技能训练、就业信息类)、少年儿童(童话、文学经典、青春读物、学习交友、信息知识、价值观教育类)阅读的图书,通过读书分享会、讲故事、知识竞答、征文、做手工等形式开展阅读服务。对残疾人群体,可邀请志愿者来开讲座,对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养殖指导、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掌握谋生技能,尽早融入社会,获得幸福。对少年儿童,民间图书馆可在放学后开展免费托管,让孩子们看书做作业两不误,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培养阅读习惯。
4.4.2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信息服务是民间图书馆的薄弱环节。据统计,民间图书馆中,电脑普及率仅为55%,而拥有电脑的民间图书馆中,电脑的平均值为2.6台,还有70.8%的民间图书馆馆长是“电脑盲”。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这不利于民间图书馆发展,也表明当前民间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是一个无限广阔的信息空间,获取文献、信息交流、海量信息指尖一点就可轻松获取。拥有电脑和互联网,民间图书馆就具有社区信息检索中心和电脑知识普及中心的功能,可以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提升服务能力。民间图书馆馆长要从传统纸质文献思维中走出,重视信息建设,通过申请政府帮扶或公益组织捐献配备电脑,接入互联网。政府或公益组织可以分期分批组织年轻的民间图书馆馆长进行电脑培训,使他们掌握电脑操作技能,提高信息获取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乡邻。有条件的民间图书馆还可创建自己的网站或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文献信息,开展多种信息服务,带领基层民众分享高效便捷的数字文化。建议国家文化共享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延伸至民间图书馆,让文化共享工程惠及更多的基层民众。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朝多元投入、多元主体建设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民间图书馆聚集起的长尾力量将越来越大。政府应积极扶持引导民间图书馆健康发展,民间图书馆自身也需不断挖掘自身优势,集合各方力量,开展特色服务,扩大延伸长尾力量,与公共图书馆共同服务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