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颁发:于秀娟 审核:李清 分析员:余卫忠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
4月,是一年中天气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期,也是水产养殖大量投苗进入生产旺季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南方地区常阴雨连绵,低温与暖湿气候交替出现,易诱发水产养殖病害,今年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水产品压塘现象,给正常水产养殖生产和病害防控带来一定难度。根据分析,今年4月份全国各地需重点关注以下疾病。
1.鲤春病毒血症:病原为鲤春病毒血症病毒,主要危害鲤、锦鲤、鲫、金鱼等,水温在12℃~18℃时流行,主要通过鲺、苍鹭等以及带毒鱼进行水平传播。各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2.鲤浮肿病:病原为鲤浮肿病毒,主要危害鲤和锦鲤,发病水温为7℃~28℃,水平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发病急,死亡率高,临床症状为昏睡、凹眼、烂鳃、皮肤溃烂等,与锦鲤疱疹病毒病症状极其相似。各鲤和锦鲤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原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主要危害虹鳟幼鱼,3月龄内的鱼易发病,并大量死亡,水温在8℃~15℃时易流行,可通过粪便、尿液和黏液等水平传播,也可通过鱼卵进行垂直传播,带病毒苗种流通是该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原因。各鲑鳟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4.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危害鲫、团头鲂、鲢、鳙等多种淡水鱼类,水温在9℃~36℃均流行,具有病程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5.水霉病:10℃~15℃时,较适合水霉菌的滋生,在生产过程中,因养殖密度过高、转塘、分池等管理不善,一旦造成鱼体受伤,极易感染水霉病。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需重点防控。
6.小瓜虫病: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和观赏鱼,繁殖适温为15℃~25℃,寄生处形成小白点。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1.白斑综合征:一般水温在18℃~30℃时易暴发,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克氏原螯虾等,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另外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虾主养区也需要加强对该病的防控。
2.急性肝胰腺坏死病:是一种危害养殖虾类的细菌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等,目前我国主要海水养殖虾类地区均有该病流行,死亡主要发生在放苗30天~35天以内,常为急性死亡,而且死亡率高达100%,经口感染是该病原水平传播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3.虾肝肠胞虫病:病原为虾肝肠胞虫,可感染所有生活阶段的对虾,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和斑节对虾,水温24℃~31℃时感染率较高,水平传播是养殖池塘中该病原传播和感染对虾的主要途径。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此外,这一时期淡水鱼类还需警惕草鱼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肠炎病、鮰类肠败血症、链球菌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黏孢子虫病,海水鱼类还需警惕内脏白点病等。
适时通过分塘转移成鱼、增加商品鱼加工量或采用冷冻保鲜等措施,减少成鱼存塘量,降低池塘养殖密度。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鱼体受伤或引起应激反应。
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可使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进行池底消毒。
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为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鱼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投放健康苗种。选购苗种时,要从有生产资质的种苗场购买,并查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投放苗种前,注意对苗种进行消毒,以防带入病原。还要严格控制苗种的放养密度。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
及时报告疫情。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养殖品种出现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现象,要及时向当地水产技术推广(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机构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的扩散。
相关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方法请参考“www.adds.org.cn(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
北京市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那立海
审核:徐立蒲 分析员:王静波
4月份北京地区天气迅速回暖,水温上升很快,平原地区的池塘水温会上升至10℃~15℃,甚至达到20℃。山区流水池塘的水温会在8℃~11℃。平原地区土池塘养殖鱼类经过越冬期后,鱼体质比较弱,摄食强度低,另外,越冬前的拉网等造成鱼体机械损伤,因此,平原和山区养殖鱼类病害以水霉病为主。
1.草鱼、鲤等品种:易发生水霉病。鲤还易发生鲤春病毒血症和鲤浮肿病,重点关注平原地区,如通州、顺义、平谷等。
2.观赏鱼(金鱼、锦鲤):易发生水霉病、赤皮病;锦鲤还易发鲤春病毒血症和鲤浮肿病。重点关注通州、朝阳、顺义地区。
3.虹鳟、鲟等品种:易发生水霉病。虹鳟鱼苗的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可能会继续。重点关注怀柔、密云和房山地区。
1.水霉病预防措施
当养殖鱼类已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越冬时期,无论是其身体消耗还是对致病生物的抵抗力均已降低到了极点,对因为环境因子变化导致应激性刺激的忍受力也降到了最低点,所以不建议使用市面上一些防治水霉的药物。此时如果使用大量原本就无效的药物治疗鱼体水霉病,对于身体虚弱的鱼无异于雪上加霜,随着用药量增加死亡数量也会随之上升。
避免鱼体受伤,是预防水霉病的关键。因为水霉是继发性疾病,所以在分塘或引种前,要尽量避免鱼体擦伤,做好消毒工作,一般可以选用2%~3%的食盐水进行浸泡消毒,消毒时间视鱼体状况而定。
2.鲤浮肿病
(1)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治疗鲤浮肿病的有效药物,预防工作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①购买检疫合格苗种,或从国家、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阴性苗种场购买苗种,避免引入带病原苗种,否则防不胜防。
②控制养殖密度不宜过高,尽量与一定比例花白鲢混养。
③投喂高质量饲料,并加强管理,避免残饵导致水质突变,投喂含免疫增强剂(酵母培养物、三黄粉等)饲料15日后,再投喂正常饲料1个月,依次轮换。
④投饵区安装增氧设施,防止局部缺氧,定期监测水质,避免溶氧缺乏。晴天中午开动增氧机1小时~2小时,阴雨天以及清晨水体氧气不足时开动增氧机。
⑤一般15日1次定期对水体消毒。使用消毒剂时,注意水质以避免水质突变,老水酌情减少消毒剂用量。
⑥关注天气,在天气突变前停食、增氧。投放应激药品稳定水质,避免水质突变。
⑦不要定期投喂抗菌药物、杀虫药物预防疾病,不使用强效改底药物,不倒池,避免采取应激管理措施,避免鱼体受伤。
⑧养殖前拉动底泥,彻底清塘。养殖工具专池专用,尾水消毒后排放。
(2)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鲤浮肿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典型发病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同时紧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①立即对养殖场相关鱼池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养殖场病鱼的移动和运输,及时捞出病死鱼并用深埋法或化尸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②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排放养殖用水需经消毒处理。
③停止投喂饵料、停止用药、停止换水,打开增氧设备,保持水体中氧气含量在5mg/L以上。
④发病4日~5日后,适当泼洒中药(三黄粉、大黄粉等)。发病的同池鱼,如同时患有其他细菌性疾病或寄生虫疾病,至少待发病10日以后再开始治疗其他疾病。
3.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预防措施
①消毒水:在孵化和苗种培育车间进水口处安装紫外线消毒仪或臭氧发生仪,对车间用水进行消毒。
②消毒用具:孵化生产前,车间内全部容器、工具消毒后备用。
③消毒受精卵:受精卵使用聚维酮碘消毒。
④孵化管理:孵化过程中,及时收集卵壳。
对孵化车间实行封闭式管理,对外来人、工具等严格控制。
发现鱼有异常迹象,随时捞出处理掉,处理地点远离养殖用水。
(2)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疑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水产技术推广机构)报告,并送样品到有资质实验室诊断。同时采取以下紧急控制措施:
①发现发病迹象,及时捞出进行无害化处理,掩埋地点远离养殖用水,并使用生石灰等处理。
②采取增氧措施,保持水体中氧气含量在8mg/L~12mg/L。
③工具专池专用,避免交叉污染。
④鱼发病时慎用消毒制剂或移动鱼,以减少应激。
⑤对养殖排放水消毒处理后方可排放。
⑥减少投喂。可在饲料中添加大黄等药物投喂。通常发病持续7日~10日,之后死亡率明显降低。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李斌
审核:曹根宝 分析员:杨锐
4月份随着气温逐渐转暖,宁夏水产养殖业进入新一轮的养殖生产周期。养殖鱼类在经历5个月的越冬期之后,体内蓄积的营养物消耗较大,鱼体相对虚弱。越冬期后养殖水体趋于老化,水环境变差,水体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疾病诱因随水温升高开始活跃,春季易发病害逐渐显现。2020年4月份宁夏水产养殖需要重点关注以下疾病的发生,并做好防控措施。
1.细菌性疾病:鲤、草鱼、鲢易感染细菌性烂鳃病、肠炎病、竖鳞病、打印病、疖疮病及赤皮病,关注区域为全区各养殖场。
2.真菌性疾病:鲤、草鱼、鲢、鳙、鲫易感染水霉病和鳃霉病,关注区域为全区各养殖场。
3.寄生虫疾病:易感染车轮虫、指环虫及小瓜虫,关注区域为全区各养殖场。
4.非病原性疾病:注意防范高密度池塘出现缺氧症。
1.关注水质调控。及时更换越冬池塘老化水或加注新水,定期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消毒,也可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有效降低或去除池塘中的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2.加强营养,增强免疫力。根据养殖品种摄食活动的增加,及时投喂富含维生素的优质配合饲料,补充越冬鱼类消耗的营养物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
3.严格把控水产苗种的质量安全,从源头控制疾病。外购苗种应选择连续三年检疫合格的正规良繁场或良种场。调运时必须核查是否取得苗种水产检疫检验合格证,杜绝携带病原苗种的流入,确保苗种质量安全。
4.强化池塘管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干塘消毒后再投放苗种。提前做好鱼体、捕具、运输载体的消毒工作。捕捞和投放时必须轻捕轻放,临时转塘时防止密度过高,水温低于15℃时,减少人为操作,避免鱼类应激反应,造成挤压、碰撞和擦伤。
1.细菌性烂鳃病:可用浓戊二醛,按产品说明足量全池泼洒2次,效果较好。
2.细菌性肠炎:可用恩诺沙星(备注:休药期内禁止出售商品鱼)治疗,每千克鱼体每日2次、拌饵投喂量(100g:10g)0.6g,连用3天~5天。
3.赤皮病:可投喂氟苯尼考粉或恩诺沙星粉(备注:休药期内禁止出售商品鱼)抗菌药饵治疗。
贵州省
贵州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许劲松
审核:崔巍 分析员:温燕玲
进入4月,天气变化频繁,昼夜温差大,水温变化较大,水产养殖病害开始增多,贵州省需重点做好以下病害的防控工作。
1.鲤春病毒血症:重点关注鲤鱼品种,特别是1龄以下的鲤鱼苗种,该病主要流行于水温13℃~20℃的春季,暴发的最适温度为16℃~17℃,水温超过22℃一般不再发病,死亡率可达80%~90%。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重点关注虹鳟鱼苗和当年鱼种,该病在水温8℃~15℃时流行。
3.烂尾病:主要危害草鱼、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当鱼尾部被擦伤或被寄生虫等损伤后,鱼体抵抗力下降,养殖密度又高,水中病原菌较多时,容易暴发流行。
4.水霉病:主要危害各种受伤的鱼及卵,流行水温13℃~18℃,鱼体受伤是发病的重要诱因。
5.小瓜虫病:主要危害各种淡水鱼的苗种,小瓜虫繁殖适温为15℃~25℃,主要流行于春、秋季,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
1.鲤春病毒血症:该病以预防为主,要做好水产苗种检疫制度。养殖鱼、水体、工具及设施等要做好消毒工作,可用含碘量为100mg/L碘伏或用三氯异氰脲酸粉、含氯石灰等含氯消毒剂消毒水体。如发现有鱼鲺、水蛭等寄生虫,用0.7mg/L~1.2mg/L硫酸铜或0.18mg/L~0.45mg/L的精制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鱼鲺,用2.5%食盐水浸浴杀灭水蛭,防止它们成为鲤春病毒的传播媒介。选育抵抗力强的品种。具备控温条件的可将水温调高到22℃以上。
2.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做好水产苗种检疫和卫生消毒措施,可用50mg/L的聚维铜碘溶液对受精鱼卵浸泡15分钟消毒。每千克饲料,每次量用20g板蓝根末,每天2次,连用5天。饲料中添加大黄,增强免疫力。对鱼池采取提高水温至17℃~20℃能有效控制此病,但不能消灭病毒,应与未受感染养殖区隔离。
3.烂尾病:避免鱼体受伤。注意保持池水洁净,可用含氯石灰、三氯异氰尿酸粉对水体消毒。发病时用复方磺胺二甲嘧啶粉拌饲每天投喂一次,连用4天~6天或用恩诺沙星粉拌饲每天投喂2次,连用5天~7天。
4.水霉病:清塘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操作时避免鱼体受伤。经过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用2%~3%食盐水消毒。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患病时用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浸泡病鱼20分钟~30分钟。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5.小瓜虫病:防止野生鱼类进入养殖水体,曾发生过小瓜虫病的鱼池要清除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洗刷,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并且在烈日下曝晒1周。发病时用盐度为20~30的盐水浸泡,或用浓度为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溶液全池泼洒,也可用辣椒和生姜全池遍洒,每立方米水体放辣椒粉0.8g~1.2g和生姜1.5g~2.2g,先粉碎再加水煮30min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每天泼1次,连泼2天~3天。
河南省
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审批颁发:王飞
审核:李旭东 分析员:赵黎明
河南省4月份气温开始逐渐回升,但仍需注意防范“倒春寒”现象的发生,养殖水温平均15℃~20℃。开始进入养殖生产期,鱼类在经历了漫长的越冬期后,体质相对虚弱,较易受细菌、寄生虫等的感染。易发生的病害有水霉病、肠炎病、烂鳃病、车轮虫病和鲤春病毒血症等。
1.鲤、鲫、鲂、鲢、鳙鱼: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病和水霉病等,重点关注沿黄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区域。当水温在10℃~17℃时,鲤要警惕鲤春病毒血症的发生。
2.草鱼: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病、车轮虫病和水霉病等,关注全省各养殖区域。
3.斑点叉尾鮰:易发生水霉病和小瓜虫病等,关注全省各养殖区域。
1.加强检疫。加强苗种的产地检疫,从源头上控制疾病的发生,不引进携带病原的苗种。
2.科学消毒。放养前做好清塘工作,生产工具和运输工具要进行彻底消毒,苗种放养前也要进行消毒。
3.谨慎操作。在放养和捕捞过程中,操作要小心谨慎,防止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病原菌感染。
4.免疫接种。对草鱼出血病和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可以提前注射草鱼出血病灭活疫苗和鱼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灭活疫苗。
1.病毒病:加强苗种的检疫,可用水产多维和中西药合剂调理肝肾,内服大黄等中草药制剂。
2.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症可外用消毒剂全池泼洒,内服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或甲砜霉素粉。烂鳃病、肠炎病可外用三氯异氰脲酸粉或浓戊二醛全池泼洒,内服氟苯尼考粉。肠炎病也可用大蒜素拌饵投喂。
3.真菌病:水霉病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避免鱼体受伤,放养时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浴。
4.寄生虫病:车轮虫病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
湖北省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审批颁发:温周瑞
审核:韩育章 分析员:卢伶俐
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湖北省渔业流通受阻,渔业生产、水产品供给保障面临较大的挑战,渔业生产亟待全面恢复。作为渔业大省,目前尚有大量待上市水产品积压,加上春季天气变化大,水温逐渐上升,存在一定鱼病暴发风险。
湖北省4月水产养殖常见多发病主要有: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细菌性肠炎病、水霉病、锚头鳋病、白斑综合征等。
1.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主要危害对象为鲫、团头鲂、鲢、鳙、黄鳝、鳜、加州鲈鱼等,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历年来对湖北省养殖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全省各养殖区均需重点防控。
2.烂鳃病: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是一种较常见鱼病。烂鳃病主要有两种: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危害对象主要有青鱼、草鱼、鲫、团头鲂、鳜、加州鲈鱼等,应引起各养殖区域的重视。
3.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可感染青鱼、草鱼、鲢、鳙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是养殖鱼类中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当水温在18℃以上时易发病,并导致流行。
4.水霉病:主要危害各种受伤的鱼及鱼卵,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广泛存在,其繁殖适温为13℃~18℃,严重感染时可致鱼体死亡。
5.锚头鳋病:由锚头鳋寄生而引发的疾病。该病在鱼种和成鱼养殖阶段均可感染,当水温12℃~33℃时更易发病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鱼种的大量死亡。
6.白斑综合征:水温18℃~30℃时易暴发该病,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等,湖北省小龙虾养殖区及稻虾养殖区需重点防控。
1.建立科学的养殖管理制度。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清除池底过多淤泥,彻底杀灭病原体等敌害生物。注意改良池塘底质和水质,培养出“肥、爽、嫩、活”的水体,给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采取科学规范养殖措施进行水产品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提高鱼体免疫力。优选抗病力强品种,降低发病率,减少渔药使用。
2.购买具有产地检疫证明苗种,从源头管控,杜绝引进携带病原的苗种。苗种生产企业需选育优质亲本,强化培育工作,投喂蛋白质丰富的优质配合饲料,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增强免疫力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免疫多糖等添加剂,以增强鱼体抵抗力。根据天气情况,对亲本培育池塘适当进行水位调控及水质调节,为亲本提供适宜环境,促进性腺发育。
3.常规鱼类细菌病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药敏试验,采用敏感度高抑菌效果好的抗菌药物进行拌饲内服,可配合使用大蒜素、中草药(如复方三黄散、大黄)和维生素同时内服,增强药效。
4.寄生虫疾病防治需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对已感染的池塘,可采用国标渔药精制敌百虫粉、硫酸铜硫酸亚铁粉、中草药制剂驱虫散等药物治疗,尽量选择高效无毒药物治疗。
5.预防水霉病,需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尽量避免鱼体受伤,产卵池及孵化用具应进行清洗消毒,苗种放养前用食盐水或高锰酸钾浸浴。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患病早期及时处理才有一定效果。可选用国标水产养殖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或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
6.病毒性疾病白斑综合征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繁殖时选用经检疫不带病原的健康虾作为亲虾;投喂优质饲料,增强虾的体质和抗病力;保持水质良好,控制养殖密度,改善虾的栖息环境。预防可用聚维酮碘溶液0.3mg/L~3.5mg/L全池泼洒,每半月一次。如发现有虾发病,应及时将病虾隔离,控制病情进一步扩散,对病死虾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
江苏省
江苏省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审批颁发:刘肖汉
审核:方苹 分析员:倪金俤、王晶晶
4月份,进入春季,气温升高,致病菌及寄生虫开始滋生繁殖,鱼病多发。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省渔业生产和销售带来一定影响,伴随疫情变化,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前提下,各地应继续抓好生产养殖,加强池塘管理和病害防控,强化鱼病防治措施,避免发生水生动物重大疫情。
1.水霉病、赤皮病:重点关注各淡水鱼高密度养殖区。
2.小瓜虫病:重点关注淡水鱼主养区。
3.鲤春病毒血症:重点关注徐州、连云港、宿迁地区鲤科鱼类主养区。
4.甲壳类水霉病、蜕壳不遂症:重点关注沿海对虾主养区。
1.水霉病
该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只有在患病早期及时处理才有一定效果。对鱼种进行投放的时候避免造成机械性损伤。鱼体受伤后,要及时对鱼塘进行消毒。外用药,选用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对真菌具有杀灭作用的含碘消毒剂,如聚维酮碘溶液;或用8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产卵亲鱼水霉病用5%碘酒涂抹伤口,有一定预防效果。
2.赤皮病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等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抗病能力。治疗可在药敏试验基础上选择抗菌药拌饵投喂或使用中草药,用法用量按使用说明书进行。
3.竖鳞病
用3%食盐水浸泡病鱼10min~15min;或用2%食盐和3%小苏打混合液浸泡10min;或用捣烂的大蒜250g加入50kg水,多次浸泡病鱼。使用磺胺类药物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水产养殖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必须对症、对因使用。
4.虾蟹蜕壳不遂症
选择健康活力强的优质苗种、加强水质管理,做好清淤和水草种植工作,保持良好的水质。定时、定量、多点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饵料,补充营养,减少应激,提高水中钙离子浓度,蜕壳期可加喂蜕壳素。
5.其他注意事项
一是苗种入池前进行消毒处理,投放动作轻快,避免操作引起损伤,重点防控苗种入塘受伤后感染水霉;二是根据池塘条件、养殖模式和管理水平选择适宜放养密度,成品鱼适时减少存塘量,降低养殖密度,减少发病风险;三是投喂正规厂家合格饲料,注意贮存,防止霉变导致鱼类中毒或发生肝胆类疾病;四是及时巡塘,检查鱼吃食情况和水质状况,提早发现真菌、细菌、寄生虫感染,做好生产区消毒工作,切断病害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