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羽佳 图 |丁纯醇
6月3日,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以线上为主、线下配合的形式召开了“2020·慈善公益与脱贫”研讨会。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是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共同建立的国家级研究中心。其设立的“慈善年度研究课题”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现代慈善研究中心2019年度研究课题结项评审的课题汇报和嘉宾点评皆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进行。
研讨会由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主持,他在北京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向大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克斌为研讨会致辞。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德容,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理事长、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谢玲丽等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还邀请了唐钧研究员、张恒龙教授、郑乐平副研究员、施蔷生高级经济师、魏南枝副研究员对课题进行精彩点评。
参加研讨会的上海嘉宾在上海大学会议室与全国各地的专家进行线上研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苑莉莉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贫困问题与人类社会的演进如影随行,相关理论研究建树很多,但关于慈善公益如何扶贫、脱贫的系统理论研究却不多。“慈善”“公益”+“扶贫”“脱贫”的融合理论研究有待深入。该课题围绕着慈善脱贫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理论研究的逻辑主线是什么,理论谱系的形成经历了哪些创新转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
华北电力大学陈静副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补偿教育指为文化处境不利的儿童设计不同教育方案,以补偿其幼年缺乏文化积淀的环境,进而减少其课业学习困难和增进课业学习能力。意义在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同时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弥补监护人在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该课题从留守儿童补偿教育需求评估:社区环境、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抚育照料模式,慈善组织参与留守儿童补偿教育社会背景,慈善组织参与留守儿童补偿教育服务模式和项目结束4年后回访:慈善组织参与留守儿童补偿教育困境及建议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副局长、上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克斌
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施德容
上海研究院现代慈善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谢玲丽
华东师范大学朱承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该课题从儒家“扶危济困”的思想、儒家“扶危济困”的实践、儒家“扶危济困”思想与实践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儒家“扶危济困”思想与实践的启示:一是可以继承儒家大同社会的命运共同体理想,发展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等思想,继续将社会的平等、命运的一体、共同的幸福作为“扶危济困”事业的崇高理想;二是强化儒家的仁爱恻隐精神、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坚持公共性情怀,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三是强化各级政府“扶危济困”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得政府成为社会救济的主力军;四是重视社会成员道德品格和担当精神的锻造,鼓励有能力的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慈善救济活动中;五是吸取儒家慈善救济政策与制度的有益养分,进行改造,为当代社会救济事业提供思想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吕鹏研究员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在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潮中,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一支重要力量。企业参与扶贫是民营企业在新时期实践和创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看到新时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创新;吉利的“吉时雨”雷山县茶叶扶贫和美团业态扶贫:企业扶贫的具体过程,各方主体的参与机制;企业扶贫过程中与政府的合作机制,深化了对既有政商关系的认识;数字时代的企业扶贫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新实现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周俊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2020年我国将消除贫困,在消除贫困后还要做好防止“返贫”的工作。社会组织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作用。为促使社会组织更有效地参与贫困治理,非常有必要总结社会组织参与的经验和不足,以为社会组织探索扶贫新思路提供理论参考。课题研究对象是2019年“社会组织扶贫50佳案例”中35个获奖案例所包含的54个扶贫项 目。
课题最后给出了分类促进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的建议:明确对不同参与模式的政策支持;社会组织需全面提升参与贫困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开展贫困治理;发挥社会企业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
上海大学文学国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该课题对中国慈善组织扶贫实践进行了分析,就慈善组织参与扶贫的情况、慈善组织扶贫资金来源和慈善组织扶贫领域进行了详细介绍。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正式立项开展脱贫攻坚的全国性慈善组织超过了680家,开发的扶贫项目超过1500个,直接支出多达300亿元,受益人口超过580万。其中,近300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的扶贫项目就达近800个,投入扶贫资金达到百亿元,引导会员企业等开展扶贫项目投入资金约260亿元;参与脱贫攻坚的省级慈善组织超过4500家,项目立项逾8000个,投入资金80多亿元,投入志愿者250多万人,受益人口1600多万;仅我国慈善会系统就接收捐赠383.95亿元。
课题对中国慈善组织扶贫模式进行了分型,并给出了完善中国慈善组织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郑州大学丁辉侠副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精准扶贫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分别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和10.2%下降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和0.6%。数据资料显示,2013—2019年间在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0%以上,而在有些地区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0%以上。慈善公益健康扶贫的实践探索与长效机制构建研究为推进慈善公益健康扶贫各个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学理支持,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精准扶贫理论,增强反贫困领域的国际理论对话。
上海财经大学刘志阳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农村深度贫困地区显然已经成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难点”。与一般贫困地区不同,乡村深度贫困存在“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了乡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植性、脆弱性和顽固性。该课题论述了社会创业是实现乡村脱贫的有效方式,介绍了乡村社会创业脱贫实践案例,同时也分析了乡村社会创业脱贫实践的不足,并给出了乡村社会创业脱贫的政策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周秀平副教授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教育贫困是重要的致贫因素,教育扶贫是可持续性的有效扶贫手段。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因此支持教师是社会组织参与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课题对2000年以前、2001—2010年、2011年至今共3个阶段的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脱贫的政策定位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总结了社会组织支持教师的教育扶贫实践成效。
公益时报社温增卫研究员对该课题进行了介绍。课题对中国社会公益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分析,详细介绍利用区块链的出现建立了完全分布式的信用体系这一特点,在社会公益中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从本质上解决造成社会公益水平较低这一问题。课题还以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的实践成果,给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我国社会公益水平的数据统计。纵观“区块链+”的各场景应用,无不重构了各行业的整个体系。它不仅仅是技术方案,更是制度机制,它本质上对应了人类向更高层级社会组织跃迁的需求。无论是传统慈善组织,还是政府监管部门,均面临着诸如角色转换、职能剥离等多重挑战,面对这些挑战,需要多项措施来积极应对。这也是我国从公益慈善事业到公益慈善组织整体提升的一次机遇。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推进指导处处长张军在研讨会聚焦扶贫项目实证研讨阶段发言。据他介绍,上海共帮扶98个贫困县,有93个已脱贫。上海有191个社会组织参与600多项扶贫项目。上海有专项资金助推社会力量扶贫项目,正在实施“一张网、一个群、一条链”帮扶系统。上海有1万多家公益组织,资源优势明显。上海一直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模式,以及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慈善公益长效运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