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獾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食肉有袋动物,是当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捕食者之一。但这种动物正受到一种可怕疾病威胁。
1996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动物保护工作者注意到,袋獾种群正在急剧减少。就在同一时间,一名摄影师拍摄到几只面部长着肿瘤的袋獾。科学家研究后发现,造成袋獾大量死亡的正是这种面部肿瘤。癌细胞首先出现在袋獾口腔,然后扩散至面部和颈部,甚至转移到全身,通常在几个月内,大多数患癌袋獾就会因口腔肿瘤过大无法进食,最终饥饿而死。
这种癌症的发病率高得可怕,影响区域也不断扩大。一些科学家推测,这种癌症可能是由某种病毒感染造成,因為似乎只有病毒传播才可能造成疾病迅速蔓延。但在2006年,科学家对袋獾面部肿瘤细胞进行分析后发现,所有癌细胞内的染色体都发生了同样的畸变。而且,不同个体的癌细胞有着高度遗传相似性,但与患病袋獾本身的基因却不一致。这表明,袋獾面部肿瘤细胞有着单一的起源,而这些癌细胞可以在不同个体之间转移。也就是说,这种癌变是可以传染的。
事实上,袋獾面部肿瘤并非是唯一一种传染性癌症。已知最古老的传染性癌症出现在人类的伙伴——狗身上。大约8000年前,“犬传染性性病瘤”就开始在美洲的犬只中传播。2015年,科学家发现美国新英格兰海岸的砂海螂(一种海洋双壳类动物,又称软壳蛤)因一种传染性白血病大量减少。一年后,又发现另外3种携带传染性癌症的双壳类动物。
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传染性癌症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普遍。
(摘自《大自然探索》 2020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