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媛媛
海上仙山
《山海经》中记载,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上是仙境,有长生不老药。从先秦时起,这片土地就拥有了神秘的色彩,八仙过海、徐福東渡……都是从这里启程的,秦皇汉武都对这里心向往之。
但在科技还不甚发达的古代,海上风云变幻,海洋的阻隔是难以逾越的,传说中的仙山蓬莱也是“漂浮不定”的。这座海上仙山,是否真的有人到过,无人知晓。但无论是早期来此求仙问道的帝王,还是后来登上蓬莱阁的文人墨客,大都对海上缥缈的亭台楼阁,充满了好奇。
对于这里的海市现象,历代都有记录。古人认为这是海中蛟龙(即蜃)吐出的气结成的,因而将其叫做“海市蜃楼”。尽管如今我们早已知道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人们还是将见到海市蜃楼视为一件幸事。可遇而不可求的海市蜃楼,在我国出现最多的海域就是山东半岛及附近岛屿海域,其中以蓬莱、长岛一带海域出现最为频繁,这大概就是蓬莱被称为“仙境”的原因了。
登州海道
在中国古代,山东半岛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达的海内外交通,在对外贸易及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汉时期,汉武帝开辟了以古登州港为起点,通往朝鲜、日本的“循海岸水行”黄金通道。
一直到唐代,这条“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的航线都是中朝、中日官方往来的必经之路,承担着输送移民、贡使以及货物等多重使命。这条航线是指从今天的蓬莱出海,经长山岛、北城隍岛,至旅顺口附近,后沿海岸东行,经大连市西南,然后在鸭绿江改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南行,最后到达唐恩浦口登陆。从“入高丽(新罗)道”向前延伸,便是“入日本道”,许多日本遣唐使臣、僧侣等就是通过此道搭乘船只,往返于日本列岛与唐朝本土之间。
唐代的登州港,曾是中国北方第一大港,与广州、泉州、明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然而世事变迁,北宋后期,由于国防需要,政府关闭了登州港。忙碌了上千年的登州海道,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宋代政府新开通了“密州海道”,代替了登州海道,接待高丽入贡使节,开展对外贸易。相比于登州,密州的名号就没那么响亮了。但任谁也想不到,这个叫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地方,在历史上也曾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北宋大文豪苏轼曾任密州知州,并在此地留下了传世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时势英雄
从明初起,沿海倭患频发。登州成为抗击倭患的主战场之一,明朝廷一向对登州的军队建设十分重视。明代设立卫所,山东都司共设十八卫,登州卫居重要位置。
1544年,17岁的戚继光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为了加固海防,十余年间他征战于沿海各地。他招募士兵,效法岳家军,进行严格训练,建立起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在戚继光和戚家军的共同努力下,倭寇得以平定,东部沿海又恢复了往昔的生机。
如今的蓬莱,除了仙境之外,还被人们称为“戚继光故里”,这里保留着明代嘉靖年间修建的两座御赐牌坊和崇祯年间修建的戚继光祠堂。传奇的戚继光让蓬莱又多了一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经历了明清的禁海封海,到今天,沉寂了百余年的登州海道,在新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依托现代化的烟台港,蓬莱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曾经的黄金海道,又忙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