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捍卫铮铮誓言

2020-07-30 09:31徐朝
奋斗 2020年13期
关键词:牡丹江手术医生

徐朝

他常常在抢救病人后,靠在墙边就睡着了,他说,歇一会儿,接着干,但这次,却没能再起来;和同事约定,隔离结束后,如果还有需要,咱们接着干,但这次,他却食言了;为了患者不分昼夜忙碌,亏欠家人的太多,他总想着以后再补偿,可放在包里的“六一”儿童节礼物,却再也不能亲手送给女儿了……在援助绥芬河胜利回到隔离点进行隔离的第六天,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主治医师于铁夫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永远地离开了他不舍的工作、不舍的患者、不舍的家人,年仅42岁。

“要是再需要回去,咱还接着干!”

作为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4月25日,于铁夫和队友一起奔赴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第一次进舱是在凌晨,于铁夫特地给队员们准备了巧克力,告诉大家出来时务必全吃掉,以防虚脱;进舱后他又赶紧帮助大家检查防护服穿戴是否到位,带领大家熟悉病区的情况,每进入“红区”都嘱咐同事早点出来,而他却总是一个人留守到最后。

作为医疗队临时成立的三级医师查房的责任主治医师,除了日常查房工作,于铁夫肩负着更多责任。每次进舱,他都要把所有的患者查看一遍,帮助管床医生采集患者病史,采集核酸标本。那段日子,他经常是从隔离病房回到酒店洗漱完,就又返回医院完善病历、办理患者出院事宜,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放弃了每个休息日。

“我们是一个集体,我能多做就多做一些。”这是他常说的话。医疗队成立核酸采集小组,他率先报名,每次有任务,只要不在病房值班,他一定会第一个冲上前。组内实行轮班制,但危险的事只要能自己完成,就不再叫别人。在“红区”值6个小时夜班后,他还总是放弃第二天一早回宾馆休息的机会,把上午的核酸采集工作也一并完成。

长时间处于繁忙、紧张、危险的工作当中,于铁夫却甘之如饴。刚回到齐齐哈尔隔离点,他就跟队友说:“这辈子这种经历很难得,我觉得还没干够,要是再需要回去,咱还接着干!”

“选择医生,就是选择奉献;选择普外,就是选择辛苦!”

驰援牡丹江的工作状态,只是于铁夫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工作中的他就是“拼命三郎”。

“你走吧,哥顶着。”这是于铁夫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他曾经因为一台手术,36个小时连轴转、不合眼。“肯吃苦,有担当”“对大家小家都有爱”“孜孜不倦”……谈起于铁夫,不少同事湿了眼眶。

大家都愿意和于铁夫在一起,工作繁重、枯燥,他却总能以幽默智慧化解,和他一起共事,再累也让人心情愉悦。尤其是对待新来的同事,他经常主动帮大家解决困难,帮助大家顺利度过“新手期”。即便是与他还不完全熟悉的人,跟他相处后,都会被他积极向上的态度所感染和带动。

“跟年龄相仿的病人,他会处得像哥儿们;跟年龄大的患者,他会用‘于氏幽默无障碍沟通。他低调做事,却努力把每一件事做到最好……在驰援牡丹江工作期间,他差不多记得病区内所有患者的名字。他走到哪儿,哪里就有欢笑声……”

于铁夫就是这样,用真心关爱患者,用真情温暖患者,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曾经的患者提起他,言语中都是满满的感激、不舍。

“2017年端午节的时候,我爱人做甲状腺结节手术,主刀大夫就是于铁夫医生,手术很成功,几次复查都很好。我们在医院与于医生相处了10天,他人很随和,但也看到他的工作很忙,晚上值班遇到急诊手术的时候,第二天也不能及时休息,他太累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的敬业精神,随叫随到的状态。”

工作累时,于铁夫经常找个地方闭会儿眼睛就算休息了。一次,他值夜班的凌晨,来了一个外伤患者需要做手术,因为上午还有一台手术,所以他下夜班后没有休息,打算连轴转。一夜没合眼的于铁夫,在两台手术之间,手术区待消毒时的近半小时时间里,坐在地上靠墙睡着了,这一幕被心疼他的同事用手机拍了下来。于是,2016年,一张医生累倒睡在手术室的照片迅速“蹿红”朋友圈,无数人点赞,接力传递正能量。于铁夫知道后却很不好意思:“我只是众多医护人员的一个缩影,身穿这身白服,每天都在经历这些,是很平常的事。选择医生,就是选择奉献;选择普外,就是选择辛苦!”

是呀,选择医生,就是选择了辛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实行“病房全封闭”管理,于铁夫第一时间请缨,连续40天留守科室照顾患者,同时担负起第一医院北院区隔离病区1号楼负责人的担子,紧张繁忙的工作一下子让他瘦了10多斤,但他从未说过累、叫过苦。

他主动带领留守的医护人员开展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因为疫情发生突然,有的患者因对新冠肺炎病毒不了解而恐惧,对封闭管理不理解,在病区大吵大闹。于铁夫就从专业角度反复给患者和家属讲解,苦口婆心地劝,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慢慢地理解和配合的患者越来越多,病区工作也得到了更好地开展。“于铁夫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让我终生难忘。每次查房他都鼓励我,亲切的话语令我很开心,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战胜疾病。”患者心中,于铁夫就是定海神针,他帮助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更有心灵上的抚慰。

一次次“我先来”,一句句“干就完了”,于铁夫就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不知疲倦地忙碌着。人们在整理于铁夫遗物时,看到了一张张手写的诊疗笔记,他的电脑页面,还停留在整理的病例上……

“回去后一定要带姑娘好好玩玩。”

心里永远装着工作的于铁夫是女儿心中的大英雄。这个大英雄最见不得孩子的眼泪,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看到女儿哭他也哭。女儿所在的幼儿园离医院不远,他索性买了个望远镜,透过望远镜看看女儿就成了他繁忙工作中最放松的时刻。

刚到牡丹江时,恰逢一名红旗医院护士的孩子过生日,于铁夫与当地工作人员一起准备了祝福视频,让孩子的生日充满了温情,弥补了孩子妈妈因为工作无法陪在身边的遗憾。于铁夫喜欢孩子,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不留遗憾,希望看见孩子的笑脸,不要哭泣、不要失望。

但全身心投入在工作和患者身上的于铁夫对家人无疑是亏欠的。在普外科工作的12年,他能顾上家里的时候太少。“在家的时候,最怕接电话,尤其是陌生号,但还必须得接,只要有急诊手术,必须随叫随到。”他总想着等不忙时就好好陪陪父母、陪陪女儿,不知不觉中父母就老了,女儿也长大了,错过了很多一家人相处的美好时光,于铁夫内心有自责、有遗憾,但只要工作需要,只要电话一响,他还是立即冲向手术台。

牡丹江是他的家乡,父母、弟弟都生活在那里。在牡丹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时,于铁夫经常跟队员们指向不远处的家,说想去看一看年迈的老母亲,哪怕是看一眼也行。但他不能,因为身上的责任让他必须暂时放下骨肉亲情。

“过家门而不入”的于铁夫因怕老人担心,选择了隐瞒。在牡丹江的一个月时间里,父母和弟弟全然不知他们的儿子、哥哥就奋战在家乡抗击疫情最前沿。直到返回齐齐哈尔的当天早晨,在大巴车上,于铁夫才拨通了母亲的电话,电话两端,母子俩都哭了……

“你舍得女儿吗?齐齐哈尔这边刚忙完,你又要去牡丹江?”面对同事的询问,他说:“作为一名医生,上前线是个难得的机会,人生有这样的经历不容易;作为一名父亲,要为姑娘留下一笔‘财富,给姑娘做一个榜样。”

进入隔离区前,于铁夫把“俏俏爸爸”4个字写在自己的隔离服上,这是他最看重的身份之一,“希望能成为女儿的骄傲,爸爸也为国家拼过命”。

考虑到可能没机会和女儿一起过儿童节,到牡丹江的第一天,于铁夫就给5岁的女儿准备了一面小镜子、一把精美的小梳子,打算前线工作结束后,作为礼物送给女儿。

可礼物还没来得及送出,与年迈的父母和亲爱的妻子还没来得及好好拥抱,就在“六一”儿童节这天,于铁夫却突发呼吸心脏骤停,永远离开了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热土,带着太多的不舍和遗憾,将生命永远定格在42岁!

“尽可能帮助更多的患者”“保护好我的队友”,朴实的话语映射出的是于铁夫心中的使命和担当。“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他以生命踐行着入职时的铮铮誓言。

(本文图片由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提供)

责任编辑/胡蕊

猜你喜欢
牡丹江手术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鸟儿,让牡丹江唯美生动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你擅长在脑海里列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