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滨
(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041)
人类用石历史已久。自远古时期,就有石器的存在,而作为景石(释:特指园林造景所用)使用却是近几千年的事情。中国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石景作为写意自然的载体,被称为“天之魂、水之灵、云之根、地之骨”,浓缩了自然山川的神韵和精髓,深受世人喜爱。
与中国古代文化同出一源的近邻日本,随着禅宗概念的吸收与发展,将岩石的使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而在西方园林发展史上,早期鲜有人关注岩石自身的精神内涵,更多的是将其人工雕琢成廊柱、台阶、喷泉或者雕塑等。直到18 世纪中叶,随着东方的园林被介绍到西方以及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英国出现了仿造中式园林的石头造景的手法,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人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现代园林景观行业的飞速发展。岩石作为置景的重要元素,其运用更加广泛。
现代景观中的岩石应用,不论是单个还是多个,不论作为主景还是配景乃至背景,其色彩、肌理质感、节奏感等特征符号正在被强化。简言之,就是设计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研究多个优秀景观案例后,可以总结出岩石运用的几个特点:
(1)自然性。岩石的选用追求与环境协调,生态性是其本质。
(2)美观性。在设计中融入秩序、对比、韵律,达到和谐。
(3)置多于叠。横向排布较竖向堆叠,施工更加快捷,效果更自然,更易出彩。
(4)因地制宜。例如设计水体的驳岸,岩石可随地形起伏变化,丰富场地的层次,并能起护坡作用。
(5)神似大于形似。精神层次的表达远高于外观的牵强模仿。
另外,岩石在现代景观中的表达,更多是与其他造景元素的搭配,最常见的是与植物、水体、地形等组合,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
世博文化公园是上海市级重点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世博板块,总用地面积约187.7hm2。规划范围东至卢浦大桥—长清北路,南至通耀路—龙滨路,西侧和北侧为黄浦江,是上海中心城核心区最大型的城市绿地系统。世博文化公园突出生态性、文化性与公共性,定位为生态自然永续的森林公园、文化融合创新的文化公园、市民欢聚共享的城市公园。
同时,其致力打造海派特色文化传承和发扬的示范区、城市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践行区、全新生态性和智慧型公园建设理念的实践区。
其中世界花艺园(见图1,以下简称花艺园)地块位于国展路以南、通耀路以北、耀龙路以东、济明路以西的区域内,占地约15万m2。其不仅是世博文化公园的西南门户,同时还是公园南片区的主要人流集散点及配套服务区所在,且具备承载临时花艺展览的场地能力。
图1 世界花艺园鸟瞰
从功能分区上,花艺园主要分为公共开放区和花艺游览区。公共开放区奠定整体景观风貌基调,花艺游览区则是选取了五种与上海纬度接近的国家所代表的著名园林风格,在区域内集中展现,其中主要有意式台地园、英式新境园、中式竹径园、日式禅境园、美式岩石花园。通过空间设计以及极为丰富的植物品种搭配,力求从质感、色彩、气味等方面模拟各自的生境特点,追求设计效果的神似。
以下选取两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园,来阐述岩石在景观设计中与组合元素的搭配应用。
4.1.1 岩石花园设计背景
岩石园起源于英国。最初,岩石园是为展示和收集特定的高山植物而建。但由于特定高山植物引种困难,逐渐就引入了一些能模仿高山植物生态特点的本土植物和矮生品种,采用自然式布局,将植物与岩石结合,并随着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的不同,因地制宜地发生变化。
20 世纪末,在北美及澳洲兴起以体现平原荒漠风貌为主的岩石花园,其风貌特点为石甸与草甸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带有强烈地域风格的景观植物生境。其中代表案例有:澳洲莫纳什大学地球科学园、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植物园。
经过研究比较,结合上海自身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特点,在花艺园的整体风貌规划中,设计师选用这种石甸及草甸的搭配展现北美中西部特有的景观风貌。在与业主的汇报沟通中,业主强调“世界花艺园--主角是花,市民喜闻乐见的观赏性才是第一位的。”所以,不同于常规的岩石园,本案命名为岩石“花”园。
4.1.2 岩石花园设计概述
从花艺园南入口进入后,沿着主园路一路向北,岩石花园(见图2)是游览的第一个主题园,整体呈梭形,占地约4500m2。背靠南侧已有堆高地势,场地内向下挖低,通过塑造丰富的场地高差,重现戈壁浅滩、溪流峡谷、碎石山坡的岩石生境景观风貌。
图2 岩石花园平面
按照游览节奏和不同岩石造型的高差特点,设计师在园中细分了几种风貌景观:石滩草甸、石谷花坡、石林岩壁,通过营造不同的地形地貌,展现不同的生境景观。除此之外,在场地中心位置规划了岩壁攀附观赏区——高3~4m 的岩石立壁,其上种植爬藤类、有依附效果和垂挂效果的植物,同时从石壁堆叠间冒出各类岩生植物,展现自然岩壁风貌。
从工程落地角度考虑,由于岩石花园正下方是地下车库的范围,竖向设计上既要满足场地高低起伏造景的需求,又要满足地库顶板的荷载限额,所以场地内堆坡和立石的位置都与主体建筑专业沟通论证后确定。设计师将岩石花园内部主要游览范围向下挖土,整体较公园地面平均标高降低1.4m,借此消化原本需要堆高的土层。因此形成相对的高差,以满足岩壁造景的需要,同时,设计师与主体结构专业紧密沟通,探讨定点加固方案和场地集水坑的设计细节,确保落地可行。
4.1.3 岩石的选用
经过研究得知,岩石花园的石头选择,通常要考虑四个原则:
(1)自然形态为主,避免人工痕迹。
(2)本土石材为主,控制成本。
(3)石材之间留有空隙,需要透气透水,满足岩石植物的生长需求。
(4)具有观赏价值,外观形态变化和色彩感。通过归纳比较,目前用在其他岩石园的品种主要有:砂岩、石灰岩、熔岩等。结合场地实际情况,本案选用的岩石品种主要有红色砂岩、米灰色石灰岩、黄色板岩三种。通过堆叠搭配,可以在观感上与岩石园的置石相呼应,达成视觉上的协调,更好地衬托岩石园景观。
4.1.4 植物的选用
整体区域内点缀枝叶粗糙的乔木及花灌木,如:弗吉尼亚栎、油橄榄、蓝剑柏、金合欢、紫穗槐等。
主路两侧各色观赏草组合模拟美洲特色的草甸景观,疏密相间地种植,展现植物倔强、顽强的生命之美。如:涝峪苔草、棕叶苔草、桔红苔草、蓝羊茅等。
景石转角点缀搭配叶片较大质地粗糙的品种,如:美国连翘、小棕榈、丝兰等。
地被层以丛状点缀结合大面积覆盖的方式,种植外观自然蓬松的品种,如:彩叶杞柳、车轮梅、粉花绣线菊等。
4.1.5 小结
岩石与植物的搭配,需要根据石头生态性特点,选择植物的种类、规格,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适地适量地处理地势中丰富的竖向变化,在凸显个体元素的同时,提高整体的景观意境。
4.2.1 禅境园设计背景
在园林景观中,山水经常被作为一个整体景观展现,所谓“石得水而活,水得石而媚”,同步注重“意”与“境”的融合,“情”与“景”的统一。
自镰仓时代梦窗国师起,以枯山水为代表的日式禅宗园林在日本发展已近千年,其构思、寓意都早已达巅峰。尤其在石头的运用和精神层面表达,也与其他园林风格存在诸多不同。
在花艺园的禅境园中,设计师试图以池庭与松石枯山水两种经典形式的组合模拟日式庭园风貌,《作庭记》有云,“山岛,在池内筑山,使山峰和山谷前后错落,高低参差,于其间密集种植常绿乔木,随后再山前铺上白滨,立石于山际、水边”。
4.2.2 禅境园设计概述
禅境园(见图3)占地约3500m2,水体呈南宽北窄葫芦形态,南北长约70m,东西最宽处50m,水体最深处1.8m,岸边一圈以岩石驳岸围合,水中有岛,岛上立石。
图3 禅境园平面
沿着水体西侧,设置白砂与石组,其上布置飞石,将各个游园节点串连起来。设于北端的休憩茶亭及西侧的亲水木平台,是观景休憩的绝佳位置,其沿水体横纵轴线交汇处,极为湖心岛。
4.2.3 岩石的应用
随着文化的杂糅与发展,枯山水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从欣赏习惯来看,其受众程度还不算高,需要一段时间的培养期。结合考虑到后期运营模式和管控的要求,设计师对禅境园中预留两种游览路线:①远观通过式;②参与其中近赏式。而岩石的运用,也充分结合了游览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环水的驳岸石。根据地形的需要,有的位置采用置石做挡土墙,有的纯粹为表现岸线,根据需要选用不同大小的石块。本案采用青灰色英石,石与石咬合交错,局部点缀石组,多以未经雕琢的天然形态呈现,山石与水,相映成趣。
(2)白砂与石组。作为枯山水的经典构成元素,“砂”与“石”的象征意义,远超其外在质感。一般日本寺庙后院白砂面积不大,百十平居多,日常有僧人的维护打扫,可以耙出精致纹路。砂石给观者一种冷峻、峥嵘和沧桑、凝重的感受,体现出一种枯淡之美。
作为公共展览游园,设计师按游览路线,设置了象征着山川岛屿的石组,它们或横或立或斜,或三五成组,或独立成景。《作庭记》曰:“凡立石,若有逃石,即有追石;若有倾石,即有支石;若有踏石,即有受石;若有仰石,即有俯石;若有立石,即有卧石”,这充分说明石体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势”的处理,“势”指的是置石形态和动势。
枯山水的欣赏线通常不高,所以选石一般也不大,远观的石组主要摆放在靠近西侧园路休息区域旁边,通过9~12m 的视距,获得适宜的透视感;近赏的石组分布于白砂区域内部,游人步道两侧2~5m 的距离内。
在材料选择方面,设计师选用常见的青石,以卧态为佳;在布置方法上,优先横向布置,营造出岛屿河滩观感。
(3)飞石与拼石板。
日式园林设计中,飞石(汀步石)的放置也极有讲究,其实用性意义在于,方便人行走,不会让泥土沾到脚上。一般来说,间距10cm 比较合适,距离地面高差以3~6cm 为宜。同时,在还兼顾游园的节奏感与趣味性,比如弯道中心要呈“S”形,不能过于平直,也不能过于弯曲。
从叠瀑口沿着水岸上游走到下游,根据不同景致的要求,飞石的摆放也逐渐变化。例如顶部不平或少有平坦部分的石头、上部前倾的石头感觉不稳定,却也富有动感,可以在近瀑布的部分使用,而平整面较多的石头看着稳定,用于水岸的平坦地带会感觉自然而妥帖。其中路径较长,设计师在使用频率高的部分采用了拼石板,单块长约2.5m,行走更方便。转角位置或者增加趣味的部分,穿插了短册石和砾石。
在日本,飞石头和拼石板多以真黑石或伊势块石为宜,从本土化考虑,设计师选择以深色花岗岩替代,带纹理的尤佳。
4.2.4 小结
禅境园中既有真山水,也有假山水,其中石与水两种元素的搭配看似简单,却都深含禅意,可谓是抽象与纯净的极致。另外,其有限的要素体现出深刻的内涵,同时也传达出环保与节约的意识,这也是设计之余,传达给设计师更多的启示。
综上,置石有法无式。其作为原材料,同时也是最终成景。其外表或者粗犷大气,或者细腻玲珑,需要设计师在构思中不断挖掘,才能既体现观赏价值,同时传递出其内在的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