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青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 计划统计部,北京 100860)
铁路运输主要通过客货车辆作为载体编成列车完成运输任务,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到动车组不断进行更新迭代,特别在“蓝天保卫战”政策的落实中,电力机车动力不断提升,节能环保质量屡创新高。其中,调车机车担当着车辆在车站解编中转作业和货物“最后一公里”车辆的取送,是运输链条中关键环节[1-2]。因此,为提高编组站调车机车的作业效率,在硬件设备的现代化驼峰建设和改造、软件设施的调车作业计划和信号设备的升级、运输组织中的车流调整和平行作业办法等方面都开展了相关研究[3-7],促进了调车机车作业效率的提高。目前调车机车的既有管理模式,机车由机务部门专业管理,调车作业由车务部门专业管理,同时调车机车的工作量统计口径和计算方法形成20 余年[8],与车务调车作业工作量的统计口径缺乏融合。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局集团公司”)机车和调车统计数据为例,分析调车机车的运用效率和解编作业制约因素,加强机务和车务部门调车机车运用的协同管理,不断提高调车机车作业效率。
从机车选型方面考虑,受装卸作业安全和架设接触网条件制约,调车机车只能采用内燃机车为动力,而内燃机车的能耗支出又是机车成本支出的主要部分,同时内燃机车的污染也远远大于电力机车;从专业管理方面分析,调车机车作为动力源,由机务专业管理,考核项点依次为安全、节能、效率,调车作业由车务管理,考核项点依次为安全、效率。按照铁路长远发展规划,铁路运输的调车作业需求必然走向压缩内燃机车使用台数、提高机车使用效率的趋势。
截至2019 年末,北京局集团公司配属机车1 711 台(含合资公司,不含动车组),其中709 台内燃机车,主要担当编区站的解编作业、旅客列车车底的出入库取送作业,货车“最后一公里”取送调车作业以及没有电化区段的旅客列车、货物列车、小运转列车的牵引任务和部分不适合电力机车牵引的路用列车、重联补机任务。机车按照型号不同担当不同作业任务,一般情况下,DF4、DF8、DF11、DF12、HXN3、HXN5机车都是担当正线客货运输任务和少量调车作业,DF5、DF7、HXN5B主要担当调车任务,北京局集团公司担当调车作业主要机型为DF7和HXN5B型,合计242 台,占内燃机车的34.13%,另外还有部分其他型号机车担当调车作业任务,按照既有统计口径,2019 年北京局集团公司管内使用的709 台内燃机车中,有524 台机车参与过调车,占比达到73.91%。京原线(石景山南—原平)、京通线(昌平—隆化)电气化在2020 年、2021 年陆续完成后,干线HXN3、HXN5、DF4、DF11机车合计350 台机车中的大部分被电力机车取代后,内燃机车配属还将大幅减少,因而内燃机车主要功能定位在列车的解编作业和“最后一公里”取送作业,内燃机车必然成为调车机车的主要作业种类,成为调车机车的专用机车。既有内燃机车机型分析如表1 所示。
表1 内燃机车机型分析Tab.1 Analysis of diesel locomotive types
内燃机车的能耗成本远远高于电力机车,而电力机车难以替代作为调车机车的内燃机车,因而提高调车机车效率必然成为节支降耗的关键。机车的走行距离是反映内燃机车工作量的主要指标,按照既有统计模式,调车作业的走行公里占比已经占到内燃机车全部走行距离的41.55%,远远高于其他列车的走行公里;从能源消耗比例分析,调车机车的能源消耗也占到了内燃机车能耗的21.89%,例如,京原线、京通线电气化完成后,北京局集团公司配属的内燃机车将主要服务于调车作业。因此,应通过采取提高调车机车的运用效率实现压缩作业时间、减少机车配属,在完成相同工作量情况下节支降耗,节省能源支出。内燃机车走行公里和能源占比分析如表2 所示。
调车机车由机务部门负责管理,重点对安全、能耗和效率方面进行奖惩考核,但由于机车能耗是机务专业考核重点项目,而且按照吨公里油耗进行节支考核,并没有与调车机车运用效率进行联挂,因而机务运用在考核中更加重视能源消耗,而统计部门对于调车机车标准是按照调车小时进行计件,形成现场乘务员重节能、轻效率现象。而车务部门负责确保全站的畅通安全,各项指标围绕着畅通高效进行考核,因而车务部门非常重视调车作业效率,但由于车务部门只对调车组人员进行考核计件,不能对机车乘务员进行全面联挂评价,缺乏整体提升调车作业效率标准。如果车站按照实际调动车辆多少辆计数,结合每条调车径路走行公里不同设置不同系数,换算成基本统一的标准对调车组进行考核激励,可以更好地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调车机车运用效率。
表2 内燃机车走行公里和能源占比分析Tab.2 Analysis of mileage and energy share of diesel locomotives
(1)调车机车的工作量统计因素。在机车统计规章制度体系中,对调车机车的统计指标主要是按照调车工作小时统计,然后使用换算方法换算成走行公里工作量,即对调车作业、调车停留和其他时间分别按照每小时20 km,4 km,5 km 进行换算,说明调车机车在调车作业过程中最高可以换算成每小时20 km,并没有与实际调动的作业量进行连挂,其中调车作业、调车停留和其他时间的界定也存在模糊现象,投入与产出没有直接联系,安全要求调车机的运行速度限速40 km/h,乘务员在实际操作中低速也能得到20 km/h 的工作量,而提速也得不到更高工作量,造成机车乘务员提效工作积极性不高。
(2)调车机车作业效率提高因素。在不同专业部门的管理中,机务部门强调作业安全和节能降耗考核,按照调车计划执行任务完成调车作业任务,保证调车作业时间;而车务部门主要承担将车辆送到指定地点进行解编或装卸作业,以最大化地调动有效车辆进行考核。由于机务和车务部门各自承担任务和重点不能有效统一,制约着调车作业效率的提高。
(3)同口径调车机车效益评估因素。在调车作业过程中,机务部门的业绩是调车工作小时,只要开始接班作业就按照时间进行计算,最后按照每小时20 km 进行换算,无论速度快慢,都是按照同一个换算公里,不能与作业效率和效益进行匹配。车务和机务部门互控惟一介质是车务为机务部门提供调车工作小时,没有把实际调动辆数、作业钩数与调车机车进行联挂,对具体调动的距离远近、重空情况更不能评估。部分单位虽然进行了客观因素的分析和考核,在本专业起到了激励作用,但由于调车作业是机车和车务部门相互配合的统一体,缺乏整体效益评估方案。
调车机车和调车人员采用同一个基础数据,建立统一的指标模型,形成共享工作量统计指标,将调车机车作业范围内的不同作业区域地点进行细分,对各作业地点按照距离、坡度等线路条件进行分类,形成以作业地点系数作为定量,以调动重空车辆、调车机车走行距离为变量的基础信息,将定量和变量乘积作为计件工作量,最后将每台调车机车的工作量进行加权,形成本台调车机车的全部工作量,其中单机转线、调头等小工作量和短距离运行的辅助作业可以不进行统计,生成一体化指标体系。机务、车务调车作业人员取同样数据进行管理,工作量数据唯一并双方共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管理。某台调车机车的调车总工作量(换算公里)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调车机车作业范围内同一调车走行线工作量(根据不同工作场景,不同基础定量走行条件产生不同的工作量,各定量分别用k1、k2、k3等表示);X重为该定量条件下重车调车车数(调车作业计划中获取的变量);L重为该定量条件下调动重车走行距离(机车LKJ 数据中获取的变量);a重为该定量条件下测算规定系数(根据坡度大数据推算的定量);X空为该定量条件下空车调车车数(调车作业计划中获取的变量);L空为该定量条件下调动空车走行距离(根据坡度大数据推算的变量);a空为该定量条件下测算规定系数(根据坡度大数据推算的定量);L单为该定量条件下单机走行距离(机车LKJ 数据中获取的变量),测算过程中,初期基础系数可以模拟将a空定位1,单机走行距离系数定位0.5,机车转头、短距离单机走行、机车出入库为必须作业不纳入统计指标或者根据实际统一纳入。
机车部门和车务部门协同管理需要立足大局制定协同的工作目标,通过快速调动车辆促进解编和取送作业作为提高调车机车作业效率的主要形式,实现机务部门和车务部门协同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在协同管理中,需要利用共同的工作量统计指标,不仅满足机务和车务部门的作业人员使用,同时可以将完成工作量分劈到机车和调车的班组和个人,形成共享统一的联挂指标,实现车务部门与机务部门调车机车完成工作量口径一致,及时进行作业优劣分析,发挥调车机车作业结果与作业过程联挂优势,补强调车机车作业中的薄弱点,尤其针对辅助作业和人为惰性产生的制约点进行隐性分析,实现激励政策与考核管理集成协同管理。
调车机车和调车作业使用同口径的量化,可以对完成工作量进行计件考核,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保证广大干部职工对完成的工作量和收入联挂及时公开,增强职工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利用具有科学性、统筹性的综合指标纳入本专业的计件考核,完成工作量与职工收入一体联挂,激励职工主动担当意识,让职工都能够算清自己的工作量取得的经济效益,主动压缩非生产辅助时间,深度分析调车机车运用效率效益,在作业效率提高、调动职工积极性、节支降耗等方面起到极大促进作用,强化铁路运输整体意识,逐步实现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目标。
在列车解编和装卸取送作业中调车机车的作业效率起着决定性作用,提高调车机车的运用效率,不仅需要加快构建调车机车工作量统计方法,实现机务部门和车务部门的协同管理;同时应加快制订机车和车务部门量化计件考核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性,在工作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车辆在编区站的快速中转,压缩货物“最后一公里”取送时间。调车机车效率的提高,还应尝试利用积累的信息数据进行跨部门的应用共享,加速车辆在车站的快速中转,实现效率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