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发 许颖 徐明 杨华
摘 要:产业研究院是一种面向产业的研发平台,主要职责在于将具有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工程化和商品化。这种新型的研发机构,对于缺乏足够优质高教资源的宁波市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宁波市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该市加快了对产业研究院的布局和建设。本文梳理了目前宁波市已有的产业研究院的发展现状以及所存在的局限,并对其新建产业研究院给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研究院;宁波;新型研发机构;官产学研用
一、引言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产业研究院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研究机构,不同于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其所做研究主要面向产业,主要职责在于基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并致力于將科技成果工程化和商品化。这种新型的研发机构自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数千家。在国内已有的案例中,其名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技术研究院”等叫法,本文采用更具概括性的“产业研究院”以名之。
从建设主体来看,产业研究院大多由地方政府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同组建,是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产业之间搭建科技桥梁,打通政产学研用之间的壁垒,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之间连接起来,也是在目前政产学研合作、产科教融合的基础上探索发展起一种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创新平台,不仅能够加快高效健康发展,打造高校发展新途径,也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提升区域产业技术层级,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二、宁波市产业研究院现状及特点
宁波市已是国家级创新示范区,目前已发展形成以新材料、汽车制造、家用电器等新型优势产业群,并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围绕“名城名都”建设目标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宁波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重点构建“3511”产业体系,在2018年GDP总量超过一万亿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发展“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元器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创新资源的驱动,宁波市将科技创新作为“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提升的支撑力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创新和政产学研用结合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并将产业研究院作为补充区域内科技资源补充和拓展的重要平台,给予了积极推动和规范。从目前宁波市已有的产业研究院的现状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新兴产业集中度较高,覆盖区域全面
宁波市布局产业研究院始于2003年,由浙江省、宁波市政府与中科院共同组建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及与中国兵器科学院共建宁波分院,此后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合作建成产业研究院48家(如表5-1所示),正在建设13家。
从区域分布和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产业研究院呈现出“因需而建、覆盖全面”的特点,即产业研究院基本上覆盖了宁波大市范围的所有区、县,尤以新材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电子等产业为多,既符合当地重点产业发展的规划,也符合宁波市“246”万千亿产业集群发展的部署。比如数量最多的高新区有9家,该区是国家级高新区,也是新材料科技城,区域内建有兵科院宁波分院、诺丁汉大学宁波新材料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海洋电子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专注于材料领域的产业研究院,目前正在建设的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总投资近15亿元,将致力于无人航行、民用航天、柔性电子、智能传感芯片、卫星与大数据等5个领域的创新研发;再比如宁海县,针对其现代海洋经济的需求,该县先后与浙江工业大学和浙江万里学院合作共建了浙江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和浙江万里学院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分别就海洋智能工程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及保护利用、海洋化工、海洋种质资源、现代养殖等技术做专项研发。
其二,名校名企名团队入驻,高端人才聚集
从合作共建单位来看,名校名企名团队是主导力量,其中与中科院下属研究所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共有12家,与“211”“985”高校合作共建的研究院有14家,与院士团队以及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合作共建的研究院有7家,还有与乌克兰、日本、瑞典、加拿大等国际创新团队合作共建的研究院各1家。此外还有与央企和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的研究院有12家。
研究院也成为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截止目前,这些研究院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研发人员占比超过70%,拥有国内外院士16名,其中全职院士7名,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50余名,博士2000人,高端人才的集聚,为宁波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高层次科研团队的集聚也为前沿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提供了保障,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已经在宁波市材料产业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据统计,其2019年该研究院专利申请476件,授权294件,位列浙江省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和授权第一,其牵头研发的“弹性电子传感及其器件技术”“医用聚酯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等技术成果已经落地,“面向智能制造装备的精密驱动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已实现产业化,累计为企业提升产值近60多亿元。
其三,建设模式多元、功能交叉互补
宁波市建设产业研究院的时间要明显晚于深圳等地,相对而言具有后发优势,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有经验可借鉴;从已建成的产业研究院的模式而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顶级专家团队作为研究院主导力量而建设的研究院占70%以上,一般都是自收自支的事业法人,企业化运行,在体制机制灵活,保证了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活动的活力和质量。比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二期和三期均采用政府投资与企业融资相结合的很是,引入民间资本参与科研院所的建设,搭建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大联合机制,研究院与企业、高校之间在科研、成果转化、企业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形成功能交叉互补,助推了机制创新。
此外,为了改变宁波本地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现状,宁波市鼓励研究院建立完善特色研究生院,推动研究院积极争取母校在甬硕士、博士招生名额,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探索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完善基于研究院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根据下一步的专项行动计划,到2020年,培养硕博士研究生超过3000名,这将极大满足宁波地区产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其四、战略定位明确、政府服务意识强
应该说,宁波市将产业研究院作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在推动,从2003年至今,产业研究院的批准建设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016年以后加快了产业研究院的建设。在政策房方面,除了以往在产科教融合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鼓励措施外,近年来宁波市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改革的若干意见》《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与发展管理办法》《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宁波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绩效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文件,对相关工作的主体责任、引进落地管理的流程规范,以及产业研究院建设运营的体制机制、绩效考评管等方面,为研究院更好与宁波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指明路径。根据宁波市对产业研究院的建设规划,到2022年,全市研究院将达到80家,引进人才团队超过300个,攻克关键技术200项,研制战略性产品100个,孵化培育高新技术苗子企业超过100家,产业研究院对未来宁波新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将进一步显现。
除了制度性保障之外,在科技服务方面,从市级到县区级相关部门以精准帮扶为目标定期对已建成的研究院进行调研座谈,深度挖掘科技成果,通过科技大市场成果拍卖等方式进行推介。
三、宁波现有产业研究院存在的问题
目前宁波市已有的产业研究院整体布局已全面对标政府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而且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但也存在明显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产业化有待提高。基于产业研究院的特点,它是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而开展研发的科研机构,同时也是以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的转化平台,但从目前宁波市已有的产业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高。而产业化不足一方面会导致研究院自我造血能力偏弱,另一方面又会使其对政府资助形成依赖。
其二、产教融合不够。本地院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缺乏是制约宁波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产业研究院在人才集聚方面取得明显实效,利用研究院的人才优势,通过研究院自身培养以及与本地院校开展联合培养等产教融合的方式目前还有很多欠缺。
其三、高端项目引进力度不够。产业研究院对产业具有很大程度的引领作用,一个高端项目不仅能够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生辐射作用。目前在宁波的高端项目依然偏少。同时研究院的研发在调动中小型企业以及社会金融等要素参与的积极性方面也尚未产生作用。
四、推进宁波市产业研究院建设的对策建议
基于產业研究院的特点,它是针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而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时也是以研发成果转移转化为目标的转化平台,但从目前宁波市已有的产业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提高:
其一、对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研究院采取重点资助。客观来讲,项目研发和产业化有其周期和规律,科研进程和成果难以预计,有一定的科研风险,其研究价值也难以达成共识,所以政府科研资助部门、企业可以为重点产业领域的研发专门设立“种子基金”,为研究院科研团队所提出的研究项目提供预研经费,对其1-2年内研究进展进行审核,审核合格或优秀的再划拨后续经费,以高集中度来实现产业研发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同时,加大从国外重点引进一批高端产业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力度,通过面向全国或者全世界招标的方式来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科研攻关,不仅可以吸引相关人才集聚,也能缩减研发周期,同时可以大幅提升本地产业研发起点,对改善区域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其二,优化政策供给,加强可操作性。科技成果转化难应该说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发挥政策工具的优势,对成果转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基础上优化政策供给体系、制度体系和配套制度,形成政策合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尊重市场和创新主体自主性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政策实施细则,推进政策落地。
对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主导型产业研究院建立法人财团等新型法人制度,打破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在民事立法中给予其明确的界定,赋予其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
此外,虽然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政府不能完全代替市场的主体作用,因此,要避免政府过度参与,根据地域差异选用合适的政策工具,适当发挥“公私合作”的优势,采取搭建基础平台、提供金融扶持、加大自愿性政策等方式,减少直接干预,积极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协同创新。
其三、强化共性技术的应用示范,并建立好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共性技术的研发及应用示范,通过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以“合同科研”等方式为行业内企业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培育本区域战略性目标产业群,比如通过“一免二借三竞争”加大对创新企业的培育力度,其中“一免”指的是免除其场地租用等基础设施费用,“二借”指的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其前期购买大型设备提供免息借款等服务,“三竞争”指的是建立相应的基金库,以竞争的方式资助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企业。
需要指出的是,不从政府政绩的角度出发,尊重科学规律,遵循市场规律,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思想,同时允许失败,以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才能促进产业研究院的健康发展。
其四、加大高端项目引进力度和主动性。产业研究院对产业具有很大程度的引领作用,一个高端项目不仅能够带动一个企业的发展,而且会对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生辐射作用。目前在宁波的高端项目依然偏少。同时研究院的研发在调动中小型企业以及社会金融等要素参与的积极性方面也尚未产生作用。体现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满足政府的产业集群需求。
加大从国外重点引进一批高端产业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力度,通过面向全国或者全世界招标的方式来组建项目团队进行科研攻关,不仅可以吸引相关人才集聚,也能缩减研发周期,同时可以大幅提升本地产业研发起点,对改善区域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其二,优化政策供给,加强可操作性。科技成果转化难应该说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发挥政策工具的优势,对成果转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需要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基础上优化政策供给体系、制度体系和配套制度,形成政策合力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应当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尊重市场和创新主体自主性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政策实施细则,推进政策落地。
其五,发展好、利用好宁波本地高教资源。高端人才可以靠引进,但基础人才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自我培养,产业研究院有人才培养的功能,但不能代替高等教育的学历教育,目前宁波市共有14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超过15万,对于宁波市的建设和发展是重要资源,鼓励研究院与地方院校在项目研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对于提高本地高教办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社会组织、团体或个人主导型产业研究院建立法人财团等新型法人制度,打破我国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在民事立法中给予其明确的界定,赋予其享有獨立的民事权利。
参考文献:
[1]综合浙江日报等相关报道.打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J].今日科技,2019(12):24.
[2]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网站
[3]丁云龙,孙冬柏.产业研究院的创建及意义[J].中国高校科技,2012(Z1).
[4]吴金希.公立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机制探究[J].科技管理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3).
[5]李建强等著.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季松磊等.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9).
[7]苑衍刚等.新型研发机构异军突起大有可为[J].黄守宏主编,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年版.
作者简介:
刘全发(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
※通讯作者:杨华,博士、教授.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1839215);十三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FIB18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