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
摘 要:近些年来,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逐渐趋向于蔓延化趋势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不仅会激发社会矛盾问题,同时还会损害司法公信力。目前,为全面减少民事纠纷刑事化倾向问题,相关部门及执法人员主张从多个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通过明确并掌握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针对于此,本文主要以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问题及对策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民事纠纷刑事化;根源;对策研究
所谓的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主要是指因公权力部门出于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在处理或者解决民事纠纷问题的时候,更加倾向于运用刑事手段进行解决。也就是说,以刑事手段解决经济纠纷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基本上可以视为执法问题的领域范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及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期间,利用公权力干涉民事活动以及私权领域,导致民事纠纷呈现出刑事化发展趋势。结合近些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呈现出蔓延趋势。如果不加以及时遏制,不仅会对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和谐造成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发展造成阻碍。
一、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主要根源分析
(一)办案人员整体素质水平亟待提高
办案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是确保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减少出现的根本保障。一般来说,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之间存在明确的法律界限,办案人员是否能够完全明确并掌握民事纠纷与刑事犯罪之间的个体差别,将会对个案准确定性产生直接影响。根据近些年的执法司法队伍建设工作来看,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但也不乏个别人员存在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水平不高的问题。再加上部分民事纠纷问题涉及到复杂的经济纠纷,难免会对办案人员的判断能力造成倾向性影响,从而出现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
(二)利益驱动导致民事纠纷刑事化
严格来讲,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一般多于地方部门乃至个别人员自身利益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对于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办案所获得的提成已经成为某些机关单位弥补经费不足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机关单位实现创收与增收的重要渠道。在利益驱动作用下,部分办案单位违法利用公权力处理民事纠纷问题。在过度干预下导致经济纠纷问题上升到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或者是部分单位为保护本地企业不受经济效益不受损,而将民事纠纷问题上升到刑事化问题。
二、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全方位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的资质能力与职业素质
经济案件的复杂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办案人员的执法难度。若想从根本上界定经济犯罪与经济纠纷之间的法律界限,要求办案人员必须从主观上减少对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错误判断。最好可以从全方位深化个人资质能力与职业素质方面入手,减少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建议公检法机构在执法人员招聘方面应该提高资质门槛,优先录用高学历背景实践经验较多的人才,丰富执法司法队伍力量。另一方面,入职之前应该做好事先的法律培训工作,必须让工作人员明确并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办案水平。
(二)对待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严惩不贷
结合上述内容不难得知,民事纠纷刑事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严重危害执法与司法力量的不良行为,不仅会对公检法机构的声誉形象造成破坏影响,同时还会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破坏影响。针对于此,建议相关执法部门必須对民事纠纷化问题严厉打击,充分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办错案的人员,予以严厉的惩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健全与优化监督机制,通过贯彻落实监督责任,加强对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惩处力度。其中,对于地方保护主义过重的问题,必须对相关涉案人员进行严惩,力求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确保社会稳定、当事人合法权益。
(三)积极转变地方政府管理者的思想理念
之所以会出现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主要是指因为地方政府管理者以及相关办案人员在思想理念方面并未严格立足于当前法律法规与社会发展需求,从多个方面针对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进行统筹规划与合理部署,导致不良问题反复出现。目前,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反复出现,地方政府部门应该树立科学、合理的执法意识,联同办案人员树立良好的办案意识,减少民事纠纷刑事化案件的出现频率。最好可以按照大局发展趋势,消除传统地方保护主义存在的不良问题,重点针对充当地方企业“保护伞”的问题进行有效整治。
三、结论
总而言之,政府管理者与执法人员应该勇于承担起自身的执法重责,确立科学合理的大局意识,消除以往地方与部门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确立科学的政绩观,公正、合理地对待以及处理民事纠纷,禁止出现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除此之外,依法践行依法治国部署方针,科学管理与处理地方事务,力求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的不利影响,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有序发展。相信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下,民事纠纷刑事化问题势必会得到良好解决,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于禄娟,郑伟红. 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及对策[J]. 人民论坛,2013(02):128-129.
[2]孙艳鑫. 民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完善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6):45-50.
[3]尹丹江. 虚假民事诉讼法律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