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荣
核心素养产生于社会需求,即学校作为人才培育机构,有必要依照社会需求来培育初中生,这一点即使在初中教育体系上也要有所体现,做到尽早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使其在未来发展中有良好表现。而现实情况中大部分初中学校依旧采用传统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初中生核心素养存在缺陷,因此在先进理念引导下,如何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就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培育未来人才、推动教育领域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柔性”教学模式
在“柔性”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将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阅读教学中的文章或其他资源,都要贴合初中生兴趣取向等个性化需求。“柔性”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分为两个步骤,分别为获取初中生个性化需求、教师引导教学,在前者角度上主要由教师主动与初中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信息来了解初中生的个性化需求,随后准备好对应的教材资源等;在后者角度上,当初中生进行阅读时,教师要对初中生进行引导,帮助初中生更深层次地体会文章内涵,起到丰富情感、建立逻辑的作用。例如某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采用“微信”与初中生进行交流,交流过程中的内容并不限于学习,此举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初中生的需求。
通过交流教师发现初中生对于科幻一类的事物很感兴趣,首先推荐了《河中石兽》给初中生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初中生可感受到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情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以及专注度。
其次因为《河中石兽》属于古文,可能与初中生想象中的科幻形象不符,这种方式下无法维系学习兴趣,就这一点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围绕该篇课文设计了视频短片,短片中主要以“石兽”“观者”的形象为主,并将课文中的对白添加上去,由此在初中生初次完成阅读之后,将该短片展示给初中生,利用直观、生动的形象使课文更符合初中生的想象,维系了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了使初中生更深入地对这篇课文进行了解,教师在短片播放过程中对其中对白进行了翻译,引导初中生深入阅读课文内容。
最后教师要求初中生对课堂所学进行总结,根据该班级初中生总结结果可知,大多数初中生都表达出“通过《河中石兽》,我们面对未知事物要理性判断,不要盲目猜测”的观点,说明初中生的判断能力正在逐渐形成,同时初中生受学习兴趣影响,其求知欲会被大幅激发,使其在之后学习中有更加主动的行为、思维体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案例中教师对课文进行翻译的行为属于初步引导教学方法,该方法在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下建议停止,尽可能地让初中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只在初中生遇到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给予帮助,逐渐培养初中生主动性与思考能力。
二、实践教学开展
现代大多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都存在理论化特征,即初中生阅读的文章均来源于课文,这使得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得不到提升,说明核心素养培育出现能效上的不足。就这一点,建议初中学校根据“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在原有课文阅读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实践教学活动,由此弥补知识应用能力培育不足的缺陷。
例如,某初中学校因为院校早期建设时设立了校内图书馆,其中拥有馆藏共800余册,分类达30余种,说明其阅读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应大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激发初中生前往图书馆找寻书籍的热情,同时在教育管理上提倡“每周一读、每次一写”的理念,即每周我们都要读一本想看的书,每次读完书都要写下这次阅读的体会,这一理念的提出使得初中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相应会自发利用校内图书馆馆藏来满足自身的阅读需求。这些书籍不属于课内文章,这对于初中生而言无疑是打开了新窗口,可以接觸到更多风格、更多形式、更多内涵的文章,这对于其知识应用能力而言有良好的帮助,同时当书籍满足初中生需求时,其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进入一个高专注的认真阅读状态,使初中生对文章的风格、方式等产生深刻的印象,不会在阅读完成之后短期内遗忘。
此外,如果初中学校内没有图书馆,还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实现实践教学目的,其一:以课内课文为基础,要求初中生写出读后感再进行交换,使初中生从别人的视角上来分析课文情感,这同样具有开拓眼界的作用,同时因为初中生作品需要给其他人观看,所以写作时将更加认真,有利于知识应用能力提升。其二:采用“情境教学法”,以课文为基础设立一个对应的情境,初中生需要扮演情节中的某个角色,根据角色需求对课文进行阅读,并将阅读结果总结形成对白来推动情境发展,此举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浓厚,有利于初中生进入专注的学习状态,且同样具有知识应用能力培育作用。
三、延伸性阅读
在以上两项策略下,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同时也有了良好的基础,但其还不具备创新意识,即以上策略虽然对学生的主动思维、学习兴趣进行了培养,但不代表学生在思考过程中会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整个学习过程依旧循规蹈矩、墨守成规,这样不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中的主动性体现,因此就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以改善上述问题。这一基础上,延伸性阅读就是一种可以培育初中生的创新意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在初中生现有知识水平上,由教师提出某个主题,引发学生的联想,随后通过联想学生将得到“可能性”,再结合主动性思维对“可能性”进行推导,通过逻辑来进行创新,这一过程中初中生就会产生新的体会,如此反复其创新意识将得到发展。
例如,某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来选择一篇文章,选择完成之后只对目录、前言进行阅读,其次要求学生根据当前阅读信息进行写作,完成后再大声朗读出来,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对目录、前言的阅读可以启发思考,同时调动其思维与想象,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会发生怎样的故事”等问题,通过思考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成型,且反复培育学生会总结出自己的创作方向,而最后的朗读过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是否存在缺陷,这一点同样具有培育作用。此外,延伸性的阅读方法在其他教学案例中也有出现,但很多教师都出现了不当表现,即重点考核学生写作成果的质量,事实上这种方法并不是为了考验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一味对质量进行苛责,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丧失学习、创作兴趣,因此在应用该方法时要注意这一点,尽可能地将重点放在阅读上。
综上,为了实现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且对初中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育,本文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分析提供了方向。针对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结合初中学校现状,本文提出了该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与实施方案,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对初中生核心素养进行全面培育,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但要将该方法彻底落实,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支撑。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陈楼中心中学(22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