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来凤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各种信息渠道展开研究性阅读,让其自主探究,并在学习、生活中运用研究所得。研究性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展开感知、理解、品鉴,进而提出疑问,发表出与前人不一样的认识和看法。而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和发展,所以要利用好这个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展开研究性阅读,使其将阅读的焦点放在文本上,自行发现并建构文本的内容和意义。
一、研究美点,含英咀华
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探究的过程中,可先让学生挖掘出作品中的“美点”,展开深入赏析,体会作品的典型性,感受作品独有的文化内蕴和时代气息。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使用何种表现手法,怎样细腻而独到地展现自己的观点。此外,不妨让学生运用替代法,用其他的话语替代掉文本中的词句,对比一下看看其中的差异性。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含英咀华,体会到作品的独到之处。
《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有不少词句都十分优美,在教学中可让学生结合这些词句加以研究,思考作者怎样通过唯美的词句展现出自己的情感。如引导学生思考:“‘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呢?”学生不难答出:“它将树上有雪的样子比喻成了护士。”“可是,树尖上有雪,可以比喻成很多东西啊,比如冰淇淋,为何作者要比喻成看护妇呢?”通过比较、研究学生提出:“冰淇淋,会给人冰冷的感觉,但是作者想要让读者感觉一种暖意。‘看护妇正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和谐。”“那么,还有哪些词句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在巧妙运用美词美句的同时展现出作者的情感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还发现“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等句子,认为这些句子展现出了老城安宁、慈祥的状态,体现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在组织学生探究作品美点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作者选词造句的方式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需要注意。如作品中人物的细节描写,作品谋篇布局的方式等。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些地方,尝试体会作品独特的美,从而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人生境界上得以升华。
二、研究空白,沟通心灵
接受理论认为文章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未知性,所以要一边阅读作品一边感受作品的意义。在指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时候,要提倡学生围绕作品中的空白点展开探究,挖掘隐藏其中的微言大义。如此,学生就能更好地和文本进行对话,起到和作者沟通心灵的效果。
《孔乙己》一文中,由于作者是从“我”的视角入手展开创作,所以只是用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冷眼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没有深入描写孔乙己的内心世界。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作为研究点,尝试补充其中的空白处,探究作品中没有表达的意思。“当孔乙己被酒客们嘲笑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内心是什么感情呢?”有学生认为:“他一定感到很难为情。”但是也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不会难为情,因为孔乙己認为这些人不懂得自己,自己是读书人,不和这些人一般见识,所以他不理睬这些人。”一组矛盾的观点能激起学生的研究欲望,那么哪一种观点更符合作者的想法?学生在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后得出结论:“作者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受到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人,又有什么比受到了压迫,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更可悲的呢?所以孔乙己内心不认为自己可笑、可悲,但这样的人反而更可悲。”学生通过空白处感受到了作者的创作目的。
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留白处,这造成读者在和文本沟通的时候出现了不对称的交流。读者不能将自己的疑问告诉作者,更不能得到相应的反馈,这种不对称的交流使得文本的解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产生了很多未知的意思。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空白处,就要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和作者共鸣,挖掘出这些未定处的真正意义。
三、研究瑕疵,深化思维
“尽信书,不如无书”,由于作者并非完人,所以在写作的时候也常常会出现各种瑕疵。在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引导其关注这一点,尝试找到其中的瑕疵,并思考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出现瑕疵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瑕疵可能是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而有的瑕疵则是作者写作有误,还有的时候可能是印刷方面的错误,等等,阅读时要加以区分。
在学习《春酒》的时候,可以看到有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出现了困惑的表情,此时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有学生提出:“‘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这一句似乎有点读不通啊,点燃的到底是什么呢?点燃的应该是煤气灯吧。但是文章前半句说的是擦亮了‘煤气灯玻璃罩,给人的感觉是后半句的‘点燃,针对的也是灯罩,这似乎不太通。”作者在创作这段的时候确实写得有点乱,此时要肯定学生的想法,并鼓励学生继续展开“找茬”的活动,看看作品中是否还有类似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这一句似乎也给人十分拗口的感觉,让人觉得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修改,看看怎样能调整句式,让句子变得更通顺。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及时捕捉课堂瞬间问题的生成,当学生露出了困惑的表情时,有可能是因为学生发现了作品中的“瑕疵”,却不敢说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个时候就要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引导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研究应用,有效迁移
在研究性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要读懂作品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那就是进行有效迁移。此时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应用,鼓励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自主创作等方式运用自己掌握的读写技巧。
在阅读《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中,学生发现作品很好地塑造了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她风趣幽默、通情达理、坚忍不拔,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应用和迁移的活动。“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有特点的人呢?《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是怎样描写人物的呢?你从中得到了一些怎样的启发呢?你能否尝试展开仿写的活动,将自己发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呢?”要使研究性阅读真正卓有成效,一方面要总结《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在自主创作中加以运用。
阅读离不开对于信息的筛选和提取,而提取这些信息的真正目的其实就是要应用,研究性阅读的真正目的也是如此。所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总结,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读写活动中,尝试解决生活中各种具体问题,这才是研究性阅读的目的所在。
研究性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阅读,同时也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的主题,并掌握阅读的方法,及时总结心得体会。此外,研究性阅读也是一种综合实践性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才能真正提升阅读的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口岸实验初级中学(2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