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影
摘 要:汉代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为形成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思想条件;汉代孝廉制度成为稳定的入仕制度,为形成重视德行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制度条件。两汉400余年间,一大批负经国治世之才的名儒贤吏在阜阳地区任职县令长或县佐吏,政绩官德流芳青史,文章现略做试探。
关键词:阜阳;汉代;地方官吏
阜阳汉代地属汝南郡东部,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文化发达,是汉王朝位次京师的“心腹之地”。西汉设汝阴、寝、鲖阳、细阳、新郪、新阳、富陂、慎8县,东汉设汝阴、固始(寝县改)、鲖阳、细阳、宋(新郪改)、新阳、慎、富陂、原鹿9县。两汉400余年间,一大批负经国治世之才的名儒贤吏在阜阳任职县令长或县佐吏,政绩官德流芳青史。其中早期文献记载较清晰者,主要有西汉汝阴狱吏何比干,东汉细阳令虞延、陈重与郭揖,东汉汝阴令宋登、徐弘,东汉慎令巴肃与刘修,东汉固始令段光等人。
1 何公决狱
何比干,西汉汝阴县(今阜阳境)人,早年曾任汝阴县狱吏,善决狱,有政德,吏民尊称“何公”。何比干家族初居汝阴,宣帝本始元年(前73)举族迁扶风平陵,前后定居汝阴百余年,是西汉汝南一带著名的豪门望族。早期文献《东观汉记》收录何氏族谱中有关于何比干家族世系、仕宦要闻的记载:“何修生成,为汉胶东相。成生果,为大中大夫。果生比干,为丹阳都尉,迁廷尉正,张汤为廷尉,以残酷见任,增飾法律。比干常争之,存者千人。比干生寿,蜀都太守。寿生显,京辅都尉。显生焉,光禄大夫。焉生宠,济南都尉。宠生敞,为汝南太守。”可见西汉何氏家族仕途显达、人才辈出。何比干早年任职汝阴县佐吏的事迹,见于范晔《后汉书·何敞传》:“《何氏家传》云:(何并)祖父比干,字少卿,经明行修,兼通法律。为汝阴县狱吏决曹掾,平活数千人。……狱无冤囚,淮汝号曰‘何公。”何比干明经入仕,为政宽平,长于决狱,审理案件明察秋毫、清正无私,仅在汝阴任狱吏期间就拯救囚犯千人,赢得淮汝一带吏民的广泛尊重。亦因政绩突出,何比干屡获升迁。
《后汉书·何敞传》李贤注还收录有何比干遇神妪的故事①:“征和三年三月,天大阴雨。比干在家,日中梦贵客车骑满门,觉以语妻。语未竟,而门有老妪八十余,头白,求寄避雨。雨甚,而衣履不沾渍。雨止,遂谓比干曰:公有阴德,今天赐君策以广公之子孙。因出怀中符策,状如简,长九寸,凡九百九十枚,以授比干,曰:子孙佩印绶者,如此算。”这个承载因果报应内涵的传说,大体反映了何比干人品官德广为后人称道的史实。
2 虞延释囚
虞延,东汉陈留东昏(今河南兰考)人。年少时任户牖亭长,以敦厚淳朴、不拘小节称誉乡里。建武初任细阳(今太和境)令,后累迁督邮、洛阳令、南阳太守、太尉、司徒等职。永平年间楚王英谋反,贵戚阴氏中伤虞延,明帝严责其不察之失,遂自杀。
虞延任细阳令期间,善理政,治境宽仁,以德服人。每当节日来临,他总是吩咐佐吏,让服刑的囚犯停止劳动,允许他们休假回家探视。囚徒皆感念虞延恩德,无论出现什么情况,总是如期返回监狱,从没有发生过意外。有个囚犯节日回家后身患重病,却仍坚持要家人抬着按期返回监狱,刚进监狱大门就死了。虞延闻悉后,亲自带着佐吏将这名囚犯安葬在城门外。细阳的百姓听说了这件事,无不感佩囚犯的诚实守信与县令虞延宽仁的官德,此后“虞延释囚”的故事就成了千古美谈。
虞延为人宽厚仁慈,居官体恤民情,也有不畏权势、敢于惩治不法的刚正不阿的品性。新莽时期,王莽贵人魏氏的宾客为祸乡里,身为小小亭长的虞延却敢于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并以此见怨魏氏。东汉初虞延弃官还乡,陈留太守富宗闻其贤,乃召署功曹。虞延屡次直谏富宗奢靡之害,不听,后果以侈纵被诛。富宗临刑前流着泪叹息说“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虞延任洛阳令期间,力诛外戚阴氏不法宾客马成,最后连光武帝出面求情也未能幸免,让刘秀见识了虞延耿直无私的一面。虞延一生清廉自守也是出了名的①,《后汉书》记虞延死后“家至清贫,子孙不免寒喂”,谢承注云:“(虞延)身没之后,家贫空,子孙同衣而出,并日而食。”位至三公的虞延,死后子孙却要挨饿受冻,这在豪民权贵穷奢极欲的东汉时代的确是少见的。
3 神父宋登
宋登,东汉京兆长安(今西安)人。汉顺帝主政时,宋登曾做过汝阴令,治理汝阴很有才干,以正清贤明称著,为地方做了不少好事。汝阴吏民都很佩服、尊崇他,称他为“神父”②。宋登去世后,汝阴人民感念这位有功德的地方官,为其立专祠以颂其遗爱、彰其宦业,岁时祭祀不绝。
宋登出身于显赫名门,自幼饱读经书,受过良好的家学教育,对《欧阳尚书》尤有精深研究。其父宋由,章帝元和年间任职太尉,后因与外戚权臣窦宪结党获罪,罢官归乡后自杀。祖父宋嵩,曾任职河南尹,卒于官。曾祖父宋尚,西汉成帝时任职少府,哀帝时以不附董贤而违忤抵罪。宋尚长子宋弘,东汉建武初官累太中大夫、大司空,封宣平侯,以举荐大儒桓谭、不忘贫贱之交、不弃糟糠之妻称颂于当朝,后因弹劾上党太守没有证据而罢官归里。宋登长兄宋汉,举茂才,累迁西河太守、太仆。宋汉子宋则为鄢陵令,其子有一次与家奴练习射箭时,为家奴弩弓误射身亡。家奴吓得磕头求死,宋则问明情由后,饶恕了他,历代史家争相传颂宋则的美德。
两汉宋氏家族世代传习《欧阳尚书》学,堪称“经学世家”“文化名族”。宋登年轻时即传承家学,开门授徒传习《欧阳尚书》,教授弟子数千人,在京兆长安影响很大。汉顺帝执政期间,曾以宋登明识礼乐令他持符节到太学奏定国家法典、律令。宋登一生历职汝阴令、赵相、尚书仆射、侍中、颍川太守,在仕途生涯中表现了出色才干,《后汉书》记载他出任颍川太守期间“市无二价,道不拾遗”。然因他直言敢谏,“数上封事,抑退权臣”,亦为朝堂权贵所不容。以病致仕后,卒于家。
4 君子陈重
陈重,东汉豫章宜春(今江西分宜县)人,初举豫章郡孝廉,后举茂才,任细阳(今太和境)令。在细阳任职期间政绩特别突出③,迁会稽太守,但因遭遇姐姐之丧,辞官未赴任。后为司徒征召,拜侍御史,卒于任上。
史志文献中关于陈重家族世系及如何治理细阳的事迹记载很少,《后汉书》记载他曾与同郡的雷义为友,两人一起学习《鲁诗》《颜氏春秋》。豫章郡太守张云闻陈重博学有贤德,便推举他为孝廉。陈重则十多次提出把“孝廉”功名让给雷义,张云未同意。直到第二年雷义举孝廉,两人才一起到郡府任职。陈重与雷义两人同时官拜尚书郎,后雷义因为代人受罪被免职,陈重亦以病辞,两人一同还乡。雷义免官后,在家乡又被举荐为茂才,起初亦设法把功名让给陈重,刺史不准。雷义就佯装癫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就职。因此,乡里争相传颂两人谦下不争的事迹,说胶、漆虽坚固地融为一体,却不如陈重与雷义荣辱与共、生死相依的关系。后来官府果然同时征召两人入仕④,后世成语“陈雷胶漆”便源出于此。
细阳令陈重,高义大德,言行举止有古君子风范,故为后世敬仰,其事迹收录于《后汉书·陈重传》。陈重的家乡宜春,还立有专祠奉祀这位先贤。钦定四库全书《江西通志·祠庙》之袁州府“陈重祠”条:“陈重祠,在分宜北陈里。重仕汉,后隠居鸡足山,卒而祠之。”